長平之戰,如果將趙括換成韓信,韓信能打贏白起,趙國能獲勝嗎?

2020-12-21 騰訊網

長平之戰的發生,絕對是戰國時期的一件大事。秦國統一天下的三個重要瞬間,分別是五國伐齊、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其中的長平之戰,可以算是秦國統一戰爭中最難啃的一次了。

而長平之戰影響勝負的關鍵,就在於秦國的反間計。秦國通過反間計,使得趙王對廉頗心生不滿,於是將廉頗替換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從而奠定了長平之戰的勝利。

那麼,如果將趙括換成韓信,結局又會如何呢?

韓信用兵,以少勝多,攻心為上

一、井陘之戰

韓信滅趙之戰,以幾萬士兵在井陘迎擊趙國二十萬士兵。韓信等人千裡奔襲,糧草供應不及時,士兵疲憊,人數還處於劣勢。按理來說,韓信能夠贏的機會很少。

可是,韓信卻並沒有放棄。在行動之前,韓信打聽到成安君陳餘是一個迂腐書生,於是便制定了詳細的攻心機會,企圖利用成安君陳餘輕視自己的特點贏得勝利。

一方面,韓信派出一支部隊背靠河水展開決戰的事態,吸引趙軍傾巢出動;另一方面,韓信則派出一支騎兵乘趙軍傾巢而動之時,將趙軍營寨的旗幟全部換成漢軍的旗幟。

由於韓信等人背水一戰,戰鬥力大增,趙軍久攻不小,便想起了撤退。誰曾想,等趙軍來到營寨以後,已經插滿了漢軍旗幟。於是,他們便以為漢軍已經擊敗了趙國,便紛紛潰敗而逃。

二、濰水之戰

濰水之戰,亦算是韓信的滅齊之戰。此戰中,韓信依舊是利用了項羽手下大將龍且輕敵的特點,設置了埋伏,花費了極小的代價,擊敗了龍且大軍,消滅了齊國。

從韓信的用兵特點來看,他十分擅長利用敵人的性格特徵,以此進行有針對的排兵布陣,力求減小戰爭的損耗。

韓信的加入,對於趙國是一場及時雨

其實,關於趙國不換趙括是否能夠獲勝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很久。而令人喪氣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趙國即使不用趙括,依舊用廉頗,趙國獲勝的機會依舊渺茫。

理由就是國力的差距。

誠然,長平之戰發生前夕,趙國經過長時間的韜光養晦,已經成為了當時僅次於秦國的大國,其胡服騎射的改革更是令趙國騎兵的戰鬥力十分強悍。而騎兵在古代一直是一種強力兵種,其對於步兵有著明顯的優勢。

可是,趙國再強大,在面對秦國這種幾乎沒有缺憾的國家面前,依舊略顯無力。

趙國的胡服騎射是不完整的,其內容很簡單,學習胡人的服飾,學習胡人的騎兵技術。而在其他方面,胡服騎射幾乎沒有幫助。

反觀秦國商鞅變法,軍事有軍功爵制,經濟有重農抑商。秦國的變法使得秦國變成了只有耕和戰的國家。

這是趙國無法相提並論的。因此,到了長平之戰後期,到了比拼國力的階段,趙國輸的概率很大。

而韓信的用兵特點,上面已經提到了,力求戰損最小。

因此,韓信的加入能夠稍微彌補趙國國力上的差距,而剩下的,就是白起和韓信之間的比拼了。

對於這個,就不好比較了。畢竟,兩位都是古代十分強勁的武將。

相關焦點

  • 如果長平之戰這麼打,趙國早就打贏了!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型的殲滅戰,趙括因此被認定是「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也有人認為趙括不過是趙王決策的執行者,卻成為了「背鍋俠」。趙國作為趙軍統帥當然難辭其咎,不過以長平之戰的強度對比,即使孫武、吳起指揮趙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倒是漢初極其擅長奇謀的軍事家韓信,至少有一半的機率取勝!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趙國的悲哀強加到趙括身上,替趙括翻案
    編輯:李小白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一個是公認的戰神白起,一個是最大「背鍋俠」趙括,可能大家會說趙括哪能擔當「戰神」的稱號,在我看來趙括當之無愧的大才和少年英雄(至少對趙國來說是),並不是那個紙上談天的「睿智」少年。
  •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失敗,如果任李牧為帥,他能贏嗎
    長平之戰,趙國並沒有「打贏」這個可選項,如果不接受上黨,要打的可能就是邯鄲之戰了,當然秦國並不一定會先搞邯鄲,畢竟邯鄲比上黨更硬,動員能力會更強,但是不能寄希望在秦國放過趙國。所以接收上黨並打長平之戰是合理的選擇,當然戰爭潛力,綜合國力都是秦國佔上風,所以廉頗被換了下來,所以趙括選擇主動出擊。
  • 如果三國時期,魏蜀吳,統帥分別韓信,白起,嶽飛,結果會怎樣?
    他的一生為國為民堪稱俠之大者,為了拯救中原河北的百姓,為了收復失地,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他盡忠了,宋高宗的旨意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但是,嶽飛在被金牌召回之前是沒有打到黃河。其實他的軍事才能與他的忠心相比,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比較有爭議的應該是白起與韓信二人。兩人都是歷史上頂尖的軍事人才,白起一生未嘗一敗,韓信在垓下之戰的首次進攻卻是敗於項羽之手的。兩人在軍事上其實是各有千秋的。
  • 如果趙國打贏長平之戰,是否具備統一天下的資格?秦國更勝一籌
    此戰,正是在整個華夏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個國身為鄰國,積怨已久,秦趙兩國乃是世仇,再加上秦國本就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所以正常長平之戰自然是免不了的。最終,以兩國名將白起與廉頗兩人的率領,秦趙兩軍決戰於長平,烽火連天。
  • 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不換下廉頗,能夠打贏秦國嗎?
    關於長平之戰,網絡上已經有無數的帖子、文章說過了,就包括我自己也寫過好幾篇,可一直到現在,依舊還有朋友說只要趙國堅壁清野,堅持採用名將廉頗防禦對峙的方法,就能夠打敗秦國。可這樣能行嗎?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 古戰場風雲:長平之戰斬殺趙軍45萬秦昭襄王為何不一舉滅了趙國?
    看過春秋戰國史的都知曉,「長平之戰」是「戰國七雄」的一個轉折點,韓趙魏這三國再也阻擋不了秦國的東出計劃,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秦軍斬殺,可以說趙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摧毀了,為何秦昭襄王卻下令白起撤兵?為何要浪費滅掉趙國的大好時機?
  • 長平之戰趙軍全軍覆沒,為何還能擊敗強秦,打贏邯鄲之戰呢?
    有的時候一場戰爭就能奠定一個國家的興衰,而長平之戰無疑是戰國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擊敗了趙括,並且坑殺了趙國40多萬的士兵,趙國在這一場戰役之中全軍覆沒,損失慘重。此戰之後,趙國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資本,再也無力圖謀天下,從此,趙國開始由盛轉衰。而在長平之戰中,秦國自然希望一鼓作氣攻破趙國的都城邯鄲,以此消滅趙國。
  • 長平古戰場出土古代石碑,學者悲嘆:趙括再撐一會,白起必敗無疑
    長平之戰,是中國冷兵器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爭之一。在這場血戰中,趙國45萬大軍全軍覆沒於長平,而虎狼秦軍也同樣付出了「傷亡過半,國內為空」的慘重代價。
  •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是趙國統一六國還是秦國東山再起!
    秦、趙的長平之戰是一場戰略決戰,此戰過後,秦國統一六國有了較大的基礎;而趙國元氣大傷,亡國已近在咫尺! 假設趙國贏了長平之戰,在鄙人看來,也只不過是傷了秦朝軍隊一點元氣而已。
  • 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是如何在邯鄲之戰中抵禦秦國侵略的?
    只是很可惜,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居然將久經沙場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趙國四十萬軍隊被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居然在邯鄲之戰中抵禦住了秦國的侵略,並且將秦軍打得大敗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趙括並非只是「紙上談兵」,戰神白起說起他,都恨得牙痒痒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3),為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秦國和趙國在趙國長平一帶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秦國先派出王翦之父王齕,後派出名將白起。而趙國一開始派出的是老將廉頗,後來改為趙括。這場持續數月的惡戰,最後是以趙國折損包括趙括在內的四十五萬精銳將士收尾的。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其實他只不過是趙國失敗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也因此,在長平之戰準備換掉廉頗的時候,很多大臣都極力推薦趙括,就連廉頗自己也說他不如趙括。其實,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在軍中隨父徵戰,立下的功勞也不在少數,趙奢在閼與大破秦軍其實也少不了趙括的協助,可以說,如果此戰趙奢是一等功,趙括就是二等功。
  •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說起他都恨得牙痒痒
    "紙上談兵"意為空談理論,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其衍生源於戰國時期一場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秦趙兩國交鋒,趙國將領名將廉頗來取守城戰略招致趙王不滿,臨陣換帥。將名將廉頗改為熟讀兵書的趙括,趙括為名將趙奢之子,但其名聲卻正好相反。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前文提到的閼與之戰是由趙奢主導下的勝秦之戰。這種歷史記憶給了趙王一定的政治、軍事幻想,希望趙括再現其父之能。趙王性格比較激進,以為廉頗之法過於保守,一直不應戰也不是辦法。所以趙軍主將就換成了趙括。其實趙王也是不得不換將,趙國的資源和國力都不允許廉頗這麼和秦國人乾耗下去了。不管是勝是負,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必須要打一仗,才有一線生機!在得知趙括被替換為趙軍主將後,秦國上下一片狂喜。於是把自己的主將由王齕偷偷換成了白起!
  • 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沒有收復上黨,而是被韓國收復了?
    秦軍佔領上黨之後,馬上發動"長平之戰",趙國慘敗,45萬趙卒被屠。繼而兵圍邯鄲,趙險些亡國,幸得信陵君「竊符救趙」與春申君一起出兵方解邯鄲之圍,趙國再也不敢覬覦上黨之地了。15年後,秦國開始敲打魏國,魏安釐王起用信陵君為將,率六國聯軍「合縱」攻秦,驅敵於函谷關內,秦國關外之地盡失。諸侯聯軍取得勝利之後,拿回各自被秦國佔領的土地,韓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上黨,自然就歸還韓國了。
  • 他背了「紙上談兵」這口大鍋兩千多年,趙括真的那麼無能嗎?
    秦朝吞併六國最重要的一戰就是「長平之戰」,齊國是秦國盟友、楚國地處偏遠,只要打敗了實力最強的趙國,秦國在中原就能所向無敵。然而趙軍的總指揮趙括不僅沒能力挽狂瀾,反而全軍覆沒,只留下「紙上談兵」一句成語。趙括真是一個無能的人嗎?
  • 馮亭:把上黨郡送給趙國,引發長平之戰,其後代成為秦朝丞相!
    長平之戰,是秦國大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大軍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眾所周知,長平之戰之所以爆發,導火索就是關於韓國上黨郡的爭奪。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並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