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2020-12-25 騰訊網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如圖所示,秦國東出的道路主要如下:

出函谷關-北渡茅津渡口-到達河東地區-攻打滏水陘-攻打趙國-攻打燕國;

出函谷關-沿著黃河攻打韓國野王-攻打魏國-溝通秦國與定陶的聯繫-攻打魯國-攻打齊國;

出武關-攻打楚國。

首先出武關攻打楚國難度非常大,楚國的戰略縱深十分廣闊,秦國在秦昭王時期還不具備滅楚國的實力。

攻打楚國的道路斷了之後,那秦國只能攻打韓、魏、趙,但是無論攻打這三個哪一個國家,上黨都尤為重要。

如圖所示,秦國攻打趙國有兩條路,分別為:

1:出函谷關-過茅津渡口-北上攻打晉陽-攻打閼與-通過黃澤關-攻打邯鄲;

2:出函谷關-過茅津渡口-通過軹關陘-路過上黨-攻打閼與-通過黃澤關-攻打邯鄲。

可能會有人說秦國憑什麼按照我的線路走,為什麼人家不能走其他路?這就是特殊地勢導致的。

當年曹操到上黨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白居易(唐)路過上黨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太行之路能摧車。

王世貞(明):車行太行道,如浮滄海、帆長江,身居危險之境。

種種史料記載太行山脈是十分艱險的,常人是難以翻越的。不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成了一些咽喉通道,籠統的來說就是太行八陘。

秦國攻打趙國必須經歷那些咽喉要道,如果不想走,那就北上攻打晉陽,然後攻打閼與。

晉陽是趙國的龍興之地,其防禦程度堪比邯鄲,攻克晉陽的難度與攻克邯鄲的難度無異。所以這一條路非常難走,秦軍只能出軹關陘,攻打閼與。

趙國曾在閼與地區教育了秦軍,閼與之戰打得秦軍滿地找牙,秦軍二號人物胡傷在這一戰之後不知所蹤。也就是說這一戰有可能弄死了秦軍二號人物,也有可能把秦軍二號人物直接打自閉。

滏口陘是趙國的命門,趙國在此地重兵把守,秦國當然走不了這條路了。而趙國可以出滏口陘,然後出軹關陘,攻打茅津渡口。如果趙軍攻佔了茅津渡口,那在河東地區的秦軍就成了甕中之鱉。

綜上所述,秦軍攻打趙國的必經之地就是上黨。當然了,白起可以效仿鄧艾偷渡陰平一樣偷渡太行山脈。但是秦軍丟掉裝備,那還能打過趙軍嗎?丟失裝備和攻城器械,攻打邯鄲的難度就相當於登天。

如圖所示,秦軍可以出函谷關-攻打野王,之後可以攻打韓國或者魏國。

但是野王北面有玉屋山脈,南面有黃河,如果魏國出白陘-然後通過太行陘,背後攻擊野王地區的秦軍,秦軍怎麼辦?而且山東六國還有合縱的可能,一旦趙國出滏口陘-路過上黨-出軹關陘,切斷秦軍後路,秦軍怎麼辦?

所有的假設都是有前提的,昔日秦軍千裡行軍,但是在崤山地區遭到伏擊,秦軍全軍覆沒。如果秦國執意孤軍深入,那趙、魏很有可能再來一次崤山之戰,讓秦國體會到生活的不易。

綜上所述:秦國要想東出攻打三晉,那上黨就是必奪之地,而上黨對於趙國來說同樣十分重要。上黨之爭並不是什麼心血來潮、精蟲上腦胡亂搞的,是兩國經過慎重考慮後做出的決定,此地關乎到兩國的戰略發展以及未來命運走向。

長平之戰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上黨攻打趙國閼與,結果被趙奢打得頭破血流。

沉重的代價迫使秦國改變戰略方針,秦國開始攻打韓國。秦國攻打韓國的目的並不是韓國,而是上黨。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與韓國的聯繫。韓王為了避免亡國,開始割肉飼鷹,試圖用上黨平息秦國的怒火。上黨郡守不願意投降秦國,所以拉著百姓投降趙國了。

趙王先是問趙豹要不要接受上黨,趙豹認為不應該接受,畢竟趙國打不過秦國。這個趙豹提出的觀點很重要,趙豹認為「秦用牛耕,不可戰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承認趙國的農業不如秦國,所以打不過。

但是趙王想要上黨啊,所以不聽趙豹的建議,又去找趙勝和趙禹商量。這倆人都是趙國重臣,個個都是七巧玲瓏心,趙王問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意識到了趙王肯定是想要上黨,所以就坡下驢,勸趙王接受上黨。

之後趙國接納了上黨,並且派遣平原君去接受土地,派遣廉頗去部署防禦。

當時廉頗部署了三道防線,分別為:

1:空倉嶺防線:空倉嶺海拔上千米,但是山陵中間有一條道路可以通行,這條道路就是廉頗的重點。廉頗在這裡部署長城風險,試圖打造出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要塞。

2:丹水防線:廉頗在丹水右側布防,北起趙莊、南至高平,依山傍水布置了一條防線。擁有丹水險要,同時又有嚴密的防禦據點,這是廉頗三道防線中的核心防線。

3:百裡石長城:西起長平關,過故關至馬鞍豁,依山建立起長城防線。這是廉頗的最後防線,一旦失守,上黨就不再是趙國所有。

公元前260年,秦國派遣王齕攻上黨。趙國雖然提前部署了防線,但是趙國並不擅長打防禦戰,所以第一道防線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很快就被秦軍攻破了。

之後秦軍勢如破竹,丹水西岸的趙軍迅速敗退。老將廉頗當機立斷,撤回了西岸的趙軍,依靠丹水防線據守。

秦軍迅速把陣地推至丹水河畔,兩軍在丹水展開了長期對峙。廉頗不去攻打秦軍,秦軍也攻不破廉頗的丹水防線。

在長期對峙時期發生了兩件事,分別為趙國議和、趙國求糧。

1:趙國議和大概內容就是趙王想議和,派使者出使秦國,結果秦國拿這個事大肆宣傳,並且拒絕了趙國議和的建議。

秦國為什麼拒絕議和?開什麼玩笑,你都不行了,我不趁你病要你命,還等啥哪?趙國議和就透露出趙國對此戰沒有信心,與之對比的秦國則是信心高漲,同時大肆宣傳此事,相當於告訴其他國家趙國不行了。這件事的影響很大,至少其他國家死了合縱的心。為了不惹怒秦國,其他國家紛紛與趙國劃清界限,導致趙國孤立無援。

2:趙國求糧大概內容就是趙王派人去齊國借糧食,結果齊國不借給他。

先前我們怎麼說的?趙豹認為趙國農業不如秦國,與秦國拼後勤拼不過。很多人覺得趙國能拖垮秦國,事實上就算趙國崩潰了秦國也不會崩潰。想要用後勤拖死秦國,這難度就相當於和南山必勝客打贏官司。

外交失敗、求糧失敗導致趙王急於求勝,舉棋不定、糧食不夠、急於求勝,三大忌趙王都佔了。而反觀秦國穩紮穩打,在心態上、實力上、外交上都遠勝於趙國。

趙王急於求勝,但是廉頗又不能滿足趙王的需求,這就導致趙國臨陣換將,趙王派遣趙括出戰。趙王派趙括出戰的原因很好理解,趙王需要速戰速決,而能滿足這一條件的只有趙括。 趙括的父親趙奢就曾經痛擊秦軍,而目前趙國也沒別的將領了,與其被廉頗拖崩潰,還不如讓趙括試試。

至於史書所記載的反間計,這一點可信度很低,因為換將是必然的,只不過當時趙國沒有別的將領了,這才派遣趙括的。

秦昭王得知趙國換將之後讓白起出任上將軍,但是嚴格封鎖換將的消息,避免趙國刺探軍情。趙括不知道對手是白起,所以一改往日戰略戰術,開始主動向秦國進攻。

白起讓前線部隊佯裝敗退,同時派遣兩萬五千人沿空倉嶺突襲趙軍後方,也就是百裡石長城。

趙括不知是計,所以率領部隊不斷追擊秦軍,結果被引入包圍圈。同時白起派遣5000人切斷趙軍與趙壘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

趙括反應過來之後迅速讓部隊部署防禦,避免秦軍圍攻。為什麼白起能包圍趙括?《孫子兵法》曰:「十倍圍之」,為什麼白起能同倍圍之?原因就是當時地形特殊,趙括被包圍的地方三面環山,只有一條道路可以行軍,白起只需要守住這個道路,就可以包圍趙軍。

《澤州府志》、《山西通志》記載:趙括乘勝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古稱殺谷,長平之戰戰場),其谷四周皆山,唯前有一路可容車馬、形如布袋,趙兵既入,戰不利,築壘堅守……後括自出搏戰為秦射殺之。在此地還出土了戰國時期的「聚將鍾」,聚將鍾是軍隊「鳴金擊鼓」的用具,是調兵遣將的重要工具。同時還在老背坡出土了趙括配劍,證明了趙括當初被圍此地。

因為趙國外交失敗,所以其他國家沒人幫助趙國,而趙國國內也抽不出人來支援長平之戰。趙括率領軍隊多次試圖突圍,但是不僅突圍被打退了,自己還死於秦軍。經過四十多天的斷糧,外加上主將戰死,趙軍喪失鬥志,選擇向秦軍投降。白起答應了趙軍的投降,但是轉身坑殺了他們(ps:坑殺還是屠殺有爭議,至今沒在長平遺址發現大規模萬人坑,目前出土的屍骸都有明顯創傷,所以也有人認為白起是屠殺而不是所謂的活埋坑殺。)。

在這一戰過後,趙國就已經無力再抵抗秦國了,秦國東出再也沒有障礙,秦國統一天下也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

白起取勝原因:

1:秦國龐大的國力支持

強大的國力是白起取勝的第一步,在長平之戰前趙豹就認為秦國農業發達,國力強大,趙國並不是秦國的對手。戰爭開始之後雙方長期陷入僵持,如果雙方國力差不多,那趙國也不需要換將。廉頗駐紮丹河防線,根本不用擔心秦國能攻打進來。但問題就在於雙方國力不對等,長期的對峙會導致趙國第一個崩潰。

2:個人指揮

原本地勢是有利於趙軍的,丹河防線是很難逾越的。但是白起佯裝戰敗,引誘趙軍出丹河防線,之後又引誘趙軍進布置好的口袋,利用地理優勢一舉擊敗趙軍。這都全靠白起的指揮,如果不是白起,那秦軍很有可能還在與趙軍對峙,甚至都有可能被趙括擊敗。白起靈活運用戰術,外加上趙國犯下「急於求勝」的大忌,這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趙國的悲哀強加到趙括身上,替趙括翻案
    編輯:李小白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一個是公認的戰神白起,一個是最大「背鍋俠」趙括,可能大家會說趙括哪能擔當「戰神」的稱號,在我看來趙括當之無愧的大才和少年英雄(至少對趙國來說是),並不是那個紙上談天的「睿智」少年。
  • 長平之戰,如果將趙括換成韓信,韓信能打贏白起,趙國能獲勝嗎?
    長平之戰的發生,絕對是戰國時期的一件大事。秦國統一天下的三個重要瞬間,分別是五國伐齊、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其中的長平之戰,可以算是秦國統一戰爭中最難啃的一次了。 而長平之戰影響勝負的關鍵,就在於秦國的反間計。
  • 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是如何在邯鄲之戰中抵禦秦國侵略的?
    只是很可惜,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居然將久經沙場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趙國四十萬軍隊被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居然在邯鄲之戰中抵禦住了秦國的侵略,並且將秦軍打得大敗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如果長平之戰這麼打,趙國早就打贏了!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型的殲滅戰,趙括因此被認定是「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也有人認為趙括不過是趙王決策的執行者,卻成為了「背鍋俠」。趙國作為趙軍統帥當然難辭其咎,不過以長平之戰的強度對比,即使孫武、吳起指揮趙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倒是漢初極其擅長奇謀的軍事家韓信,至少有一半的機率取勝!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長平之戰,相信各位都不陌生。這是一場牽涉到秦趙兩國國運的持久消耗戰,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包圍戰。廉頗,白起這兩位名將參與指揮。還有那個趙括,貢獻了經典成語「紙上談兵」。趙括他爸,趙奢還在闕與之戰中打敗了秦國,被封為馬服君,這也是秦趙兩國展開長平之戰的軍事前奏。二、長平之戰的前奏雖說趙國是秦國在軍事上最大的敵人,但擋住秦國東出之路的,正是韓國。
  •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失敗,如果任李牧為帥,他能贏嗎
    長平之戰,趙國並沒有「打贏」這個可選項,如果不接受上黨,要打的可能就是邯鄲之戰了,當然秦國並不一定會先搞邯鄲,畢竟邯鄲比上黨更硬,動員能力會更強,但是不能寄希望在秦國放過趙國。所以接收上黨並打長平之戰是合理的選擇,當然戰爭潛力,綜合國力都是秦國佔上風,所以廉頗被換了下來,所以趙括選擇主動出擊。
  • 長平古戰場出土古代石碑,學者悲嘆:趙括再撐一會,白起必敗無疑
    長平之戰,是中國冷兵器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爭之一。在這場血戰中,趙國45萬大軍全軍覆沒於長平,而虎狼秦軍也同樣付出了「傷亡過半,國內為空」的慘重代價。
  • 長平之戰,大秦帝國如何贏得這場巔峰對決
    大國之間的爭鬥,不是一兩場小戰役就能夠決定走向的,一定是戰爭和對峙長期交互進行。秦趙爭霸的巔峰對決「長平之戰」,前後打了3年,兩國投入的軍隊將近一百萬,戰死(坑殺)65萬多,傷者無數。作為戰國時期的巔峰之戰,也是中國軍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殲滅戰,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以及中國軍事戰略的思維。
  • 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不換下廉頗,能夠打贏秦國嗎?
    關於長平之戰,網絡上已經有無數的帖子、文章說過了,就包括我自己也寫過好幾篇,可一直到現在,依舊還有朋友說只要趙國堅壁清野,堅持採用名將廉頗防禦對峙的方法,就能夠打敗秦國。可這樣能行嗎?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 古戰場風雲:長平之戰斬殺趙軍45萬秦昭襄王為何不一舉滅了趙國?
    看過春秋戰國史的都知曉,「長平之戰」是「戰國七雄」的一個轉折點,韓趙魏這三國再也阻擋不了秦國的東出計劃,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秦軍斬殺,可以說趙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摧毀了,為何秦昭襄王卻下令白起撤兵?為何要浪費滅掉趙國的大好時機?
  • 如果趙國打贏長平之戰,是否具備統一天下的資格?秦國更勝一籌
    而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前,其實有著一場對於秦國發展來說無比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的勝利才奠定了秦國鯨吞天下的基礎。此戰,正是在整個華夏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個國身為鄰國,積怨已久,秦趙兩國乃是世仇,再加上秦國本就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所以正常長平之戰自然是免不了的。最終,以兩國名將白起與廉頗兩人的率領,秦趙兩軍決戰於長平,烽火連天。
  • 趙括並非只是「紙上談兵」,戰神白起說起他,都恨得牙痒痒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3),為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秦國和趙國在趙國長平一帶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秦國先派出王翦之父王齕,後派出名將白起。而趙國一開始派出的是老將廉頗,後來改為趙括。這場持續數月的惡戰,最後是以趙國折損包括趙括在內的四十五萬精銳將士收尾的。
  • 為什麼長平之戰後,趙國沒有收復上黨,而是被韓國收復了?
    秦軍佔領上黨之後,馬上發動"長平之戰",趙國慘敗,45萬趙卒被屠。繼而兵圍邯鄲,趙險些亡國,幸得信陵君「竊符救趙」與春申君一起出兵方解邯鄲之圍,趙國再也不敢覬覦上黨之地了。15年後,秦國開始敲打魏國,魏安釐王起用信陵君為將,率六國聯軍「合縱」攻秦,驅敵於函谷關內,秦國關外之地盡失。諸侯聯軍取得勝利之後,拿回各自被秦國佔領的土地,韓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上黨,自然就歸還韓國了。
  •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是趙國統一六國還是秦國東山再起!
    秦、趙的長平之戰是一場戰略決戰,此戰過後,秦國統一六國有了較大的基礎;而趙國元氣大傷,亡國已近在咫尺! 在開戰之前,秦趙之前的實力本就懸殊,而在關鍵時刻,趙王卻棄善於守城的廉頗不用,而改為用實戰經驗很少的趙括!不得不說,趙括也因此落得個紙上談兵的名聲。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其實他只不過是趙國失敗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就已經佔據了三晉和楚國的大量土地。楚國西邊和南邊的土地都被佔領了,魏國的都城也被佔領了。秦國為了在長平擊敗趙國,還專門挑選精兵良將,將秦人服兵役年齡給降至15歲。而反觀趙國,就顯得疲憊不堪了,國力極其衰弱。其實這一切都得歸結於趙武靈王在選繼承人的時候犯了糊塗,他廢長立幼,還把皇位給提前傳了,自己退居二線,結果趙國混亂不堪。
  • 馮亭:把上黨郡送給趙國,引發長平之戰,其後代成為秦朝丞相!
    長平之戰,是秦國大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大軍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眾所周知,長平之戰之所以爆發,導火索就是關於韓國上黨郡的爭奪。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並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 長平古戰場實地勘察,七個問題揭示白起坑殺40萬趙軍重重疑雲
    前262年,秦國白起進攻韓國,攻克野王(河南省沁陽市),上黨與外界通道被切斷。上黨郡長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將上黨地區17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秦國不願意到手的肥肉被搶,長平之戰拉開帷幕。一、趙國為什麼要接收上黨?
  • 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惹怒秦國,葬送趙國45萬精銳
    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雙方投入兵力共計105萬人。這場戰爭持續了五個多月,最終以趙國全軍覆沒告終。秦國作為長平之戰勝利的一方,也搭上了20萬人的性命。只是等趙孝成王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秦軍已將趙國45萬大軍悉數斬首和坑殺。長平之戰爆發,廉頗堅守不出趙孝成王雖然沒有聽取平陽君趙豹的建議,但是也擔心秦國不會善罷甘休。所以,他一邊讓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上黨,一邊命老將廉頗屯兵長平。
  • 論白起的戰績,其實長平之戰只能排第二,有一戰曾差點滅了楚國
    在戰國時期,要說誰是第一名將,那當時非白起莫屬了,在白起三十餘年的戰爭生涯中,共計攻城七十餘座,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的實力,使得秦國周邊幾乎沒有能威脅秦國的勢力了。但說到白起的具體戰績,很多人能想到的卻只有「長平之戰」,一舉屠趙四十五萬士卒,當真無愧「人屠」之名。
  • 從地圖看《大秦賦》,趙國太行山防線因「長平之戰」而形同虛設
    《大秦賦》的第一幕便是秦趙「邯鄲之戰」,而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城長達三年。這場戰爭雖然以秦國最終戰敗結束,但戰爭之初卻有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那便是秦國出兵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便殺到了趙國都城邯鄲城下,究其原因,便在於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