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米特
中國海洋獨木舟探險紀錄保持者,世界首例單人全程漂流黃河探險者——開啟創世界紀錄的純人力獨木舟環球探險之旅,挑戰極限的人力航海。
這個世界有著不同的層面,在探險家的眼中,它時刻充滿挑戰、未知、極限,以及對心靈的拷問。
付出和犧牲是通達這個層面的門票,他們無法對你言說其中的美妙,因為你沒曾折磨肉體、遠離人煙、面對惡劣的天氣和猛獸。
他們是現代的修行者。
今年秋天,我們的編輯從西到東,跨越中國的萬裡路程,尋找六位我們心目中的現代探險家,深入他們的內心,跟隨了哪怕是一小段他們的探索之路。
今天我們將和你分享閃米特的故事,他是獨木舟探險業界「大神」一般的人物,他曾經用無動力的一條狹長獨木舟,橫渡了瓊州海峽和渤海海峽,並利用21天時間,環渡了海南島。2013年開始,他將槳葉伸向國外,開啟了純人力獨木舟環西太平洋的跨國之旅,目前已完成泰國至柬埔寨的跨國海域穿越。後來因為海上爭端導致的籤證問題,閃米特從2014年開始,從海洋轉向大河漂流。中國的三大河流,他用64天完成了珠江漂流,234天完成黃河單人獨漂,成就了世界首例單人獨漂黃河的壯舉……
雖然很神往,但很可惜我們無法跟隨他的一次次探險歷程,只能到他目前居住的上海周邊澱山湖附近,去感受一下他的「日常生活」狀態,聽他講一講故事。一個清晨,我們驅車從都市的早高峰堵車中好不容易趕到青浦的一個碼頭,而他則從水道划艇而來,優哉遊哉的,都沒驚起一隻只白鷺。
閃米特的介紹中寫,「常年行走在風口浪尖,我比常人更清楚,上天不會厚待於我,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更想通過一己之力,自己來成就自己。」
比起「探險家」這個詞所帶有的印第安納瓊斯般的光環來,閃米特的親切友善和充滿感染力的笑容與他危險異常的探險經歷有一種反差感。在不探險的日子裡,他與妻子Tina住在澱山湖附近的水鄉,這裡的水道四通八達,從家門口就能划船滿足一切日常出行。採訪當天,一見面他就看著附近的水面展開巨大的笑容:「太好了,你們今天能看到白鷺!昨天還沒有來呢。」
當閃米特講述起如何接觸到獨木舟這項運動和類似「海鷗是一種很聰明的鳥兒」的科普話題時,Tina調皮地大笑:「又要老生常談了,我聽了太多遍了,可不想再被科普了。」但他笑笑繼續如第一遍講述時一樣充滿熱情。
不光是驚濤駭浪值得真誠講述,環保、自然科普也是閃米特的熱情所在。比起當年國人在漂流長江時所背負的荒誕的使命感,閃米特漂流黃河更多的是「成就自己」的豪邁。他在黃河邊與當地人為了「漂流都是有錢人吃飽了去玩」起過爭執,在漂流最危險路段不忘祭拜遇難前輩,他也習慣了要對每段歷程做翔實的文字記錄……這所有的一切,都是這個當代探險家表達對自然敬畏和嚮往的特別方式。他曾單人單艇完成了常人認為無法挑戰的極限距離,同時又以人文紀實的方式勾勒出黃河全貌,如同一步一拜的朝聖者記錄裡程,在閃米特自己的心裡,一槳一槳划過的黃河流域才是一種真實生活。
在唐乃亥鄉(青海省),連續30公裡連綿不斷的激流峽谷,30年前的首漂隊伍中,有人在這裡遇難。
在激流灘與激流灘之間的縫隙,閃米特抓緊時間,儘量把浪帶入艇裡的積水排出,以保持艇在激流中的可控性。
在野狐峽(青海省),黃河突然由幾百米寬的河面,收窄為一個寬度不足4米的峽谷。激流撞擊中,閃米特努力讓自己活著離開這裡。
5月的黃河源頭還未完全解凍,閃米特試圖用槳戳破河岸邊的浮冰,在冰寒刺骨中開啟他的黃河之旅。
在妻子眼裡,閃米特是一個極富理性的人,愛給人普及「獨木舟」與「皮划艇」都是kayak的不同翻譯。她也總愛提醒他:「快加點感性的內容,不然多枯燥啊。」聽閃米特描述不同類型的獨木舟材質上的區別、太湖流域不同淡水地貌的名稱、第一次在微博上通過自己的力量引起環保局對珠江發源地垃圾的重視時,你又會覺得,他理性表面下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自然的熱愛,似乎又表現得感性異常,雖然他從不煽情,直爽而真切。不論是珠江還是黃河流域觸目驚心的垃圾汙染,都會令這位探險家感受到身上的重任,這不亞於漂流最危險段時一個又一個的激流。很多網友一直追看他的知乎記錄和微信公眾號,因為覺得仿佛自己也能跟隨著他平實文字下無比激動人心的內容去到自己無法身臨其境的險境,這是其他非紀實文學所無法達到的境界。
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入海口。歷經234天,經歷了黃河春夏秋冬的四季流傳,妻子Tina在這裡等他上岸。
喇嘛灣(內蒙古),這裡是黃河上遊和中遊的分界點。從這裡,閃米特剛從河套平原進入翻騰的陝晉大峽谷。
馬頭關(山西省),黃河中遊的天險關口,秋天的白楊黃葉下,閃米特夫婦在黃河邊的白楊林露營。
趕來見我們,和結束後回家,閃米特都是從水道泛舟來去,六七公裡距離的划艇,對他來說就像「去逛了一回街」那樣輕鬆自如。那天他本打算太陽落山前和尋常一樣,划艇去鎮上買菜,但被我們的拍攝給耽誤了。青浦的小葑漾水波不興,他現在享受的平靜日常,似乎是在給下一個探險計劃積蓄能量——再過一段時間,他又要出發沿著中國海岸線劃一圈了。
ELLEMEN:是怎麼開始接觸到獨木舟的運動?
在接觸到獨木舟之前我一直去登山,對戶外運動很有好感,而我又生活在海邊,海洋資源特別豐富,後來在珠海碰到有皮划艇商家在做公開體驗活動,覺得這項運動挺有意思的,我發現划著獨木舟能夠去到珠海這個「百島之市」的各個島嶼,能看到以前從沒看過的景色,在海洋上是那麼自由自在,所以我就愛上了這個運動。但是只在家鄉的海島,玩久了沒有了神秘感,我想看更多的風景,結果我就像吸毒一樣,越走越遠,走到今天這個份上。
ELLEMEN:獨木舟愛好改變了你的生活嗎?
比較早的時候它讓我蠢蠢欲動並且丟了工作,又因為我經常工作一段時間又出去探險一段時間,行業內簡直把我列入了黑名單,感覺我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後來我覺得,人生苦短,還有太多地方等著我去探險,就索性把時間都花在獨木舟上了。
烏蘭布和沙漠(內蒙古),兩岸都是漫漫黃沙。黃河水也不能讓河岸長出任何植物,閃米特不得不拖著艇穿出這片不毛之地。
黃河鄉(青海省),這是黃河源頭一個理論上不存在的沙漠,因草山嚴重沙化而形成。雖然沒有人知道這個沙漠的存在,但實際上,它的面積比黃河邊上另一個沙漠——庫布齊沙漠大。
ELLEMEN:能夠迷戀獨木舟那麼久,你覺得它獨特的魅力是什麼?
能帶你抵達很多常人去不到的地方,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風景。比如伶仃洋萬山群島,有很多沒有被開發過的島嶼,這些地方沒有船無法到達,但又因為沒有旅遊價值也沒船會去,但我划著獨木舟卻能自由穿梭其中併到達島嶼,算得上是一個離自然不算太近的人能夠最近距離接觸到的「探險」。
蘭卡威群島,海水的透明度很高。
ELLEMEN:在這個階段有什麼難忘的經歷嗎?
有一種開發秘密地點的興奮感覺。有的島上沒有人,卻有從前駐守軍隊留下的羊,有的島形成了天然湖泊,春夏季節滿是小小的水母在裡面遊動,還有的島上鳥兒完全不怕人,會飛到我的獨木舟上停下來。這都是當時非常難忘而少見的「自然」。
伶仃洋,南中國海上最後的島嶼,茫茫大海的對面,是菲律賓群島。
ELLEMEN:之後又怎麼會進入了真正的海洋探險呢?
我是個好奇心很強的人,一直覺得大海很神秘。獨木舟對於我來說,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打開了大海這個潘多拉盒子。我想劃遠一點,好好看看大海。其實開始還是有點虛榮心的,總想著享受獨木舟樂趣的同時,順便創下幾個記錄,好和朋友吹牛。這才有了橫渡三大海峽,環渡兩大島嶼,還有環西太平洋等計劃。這些計劃的實施過程,算是真正的海洋探險的開始,當然過程有成功也有失敗。慢慢地,「水」的現狀和岸邊人的生活吸引了我,我開始嘗試以獨木舟為媒介,去了解和探索國內海洋和大江大河所面臨的共同命運。我覺得這時候,自己才算真正理解了什麼叫「探險」。
ELLEMEN:獨木舟探險對一個人的體能、意志的考驗在哪裡?
主要要求耐力,它和普通的運動的差別在於,競技類的獨木舟要求用盡力氣做出最好的成績,而探險過程中,你最好只出60%的力,因為你會遇到很多未知,需要留有富餘能量來應付突如其來的危機。你可能計劃劃50公裡靠岸,但是五十公裡之後你發現你靠不了岸。有一次,我劃獨木舟穿越柬埔寨的時候,當時在百度上搜索到一個叫戈公島的旅遊景點,顯示南岸沙灘有酒店,但是當我劃了40公裡到了那個沙灘的時候,一個好心的柬埔寨漁民提醒我那是一個雷區,千萬不能上去……我只能繼續劃,已經天黑了,激勵自己多劃了30公裡,大概凌晨才到達了東岸,那兒有一個簡陋的客棧,有人在度假,我就上去了。所以就是說,在這次探險中,如果用盡全力,到那個雷區時可能只想上岸了,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力,足夠的餘力幫助你逃生,到達下一站,可能你的行程會加長一倍。
ELLEMEN: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我挺喜歡現在這種狀態,因為人嘛,就這幾十年,不管怎麼生活,就這幾十年,有精力的可能就這三四十年吧。不管你怎麼生活,人最後都會死掉。所以我覺得人活著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在你還沒死之前,要儘量多地刻錄一些痕跡,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把我們人生的寬度拓寬,這樣我就會覺得我的生命變大了,更有價值了。雖然我的整個生活很不穩定。
泰國與柬埔寨邊境上,有廢棄旅遊設施的無人島,島上飢餓的猴子把閃米特僅有的食物搶走了
ELLEMEN:在沒有探險的日子裡,你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樣的?
我暫住的這個地方叫小葑漾,是上海和蘇州邊界的一個江南水鄉。平常沒什麼事的話,我就劃獨木舟到處溜達,或者練習。離這裡差不多三公裡遠的地方就是金澤鎮,我經常會划著獨木舟到鎮上買菜、逛街。在這裡逛街有點像在威尼斯,從水路逛街不需要走上陸地,很好玩。這兒夏天有很多白鷺,有一個島叫作鳥島,裡面有很多蘆葦和白鷺,但像今天好像天氣不是很好,可能冷了,白鷺都藏到樹林裡去啦。
3. 呼吸技巧,是所有探險活動的核心技能。你要在一呼一吸之間,控制你的運動節奏,把控你的心率水平,將身體疲勞度控制在一定水平,讓自己始終擁有能力餘量,用以應付探險途中突如其來的意外。
4. 划著獨木舟從一個省穿越到另一個省,從一個國家穿越到另一個國家,每一槳,打破的都是自己的能力界限,我享受那種感覺。
5. 2016年9月30日,我登上了8000+的雪山之巔,那裡被稱為生命禁區。我想自己能跨領域挑戰,也許是因為從來沒有想過要徵服雪山,我攀爬的,只是自己內心的高度。
6. 戶外探險會讓人中毒,那些沉寂壯闊的風景,廣袤深遠的海洋,孤立靜默的曠野……當你看過常人看不到的風景,你就再也無法停止自己的腳步。你很難向沒有同等經驗的人解釋,是什麼吸引你不斷去向遠方。所以很多時候,我選擇不解釋。
7. 探險,是非常危險和艱苦的。無論我是在大海划行,還是在河道漂流,亦或是雪山攀登,我知道自己失敗的頻率會非常高。如果停留在舒適圈,我也許永遠不會失敗,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8. 媒體經常問,是哪一個人或者哪一件事影響了你,讓你成為一個如此另類的人,常年去挑戰各種長途探險。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但回答它就很傻。人心變化如此之快,怎麼可能只有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就能使你定性呢。很多選擇,只不過是機緣巧合罷了。
9. 在人跡罕至的野外,我時常聽到死神的腳步聲。我知道他一直在身後,而且離我越來越近。以前,我從來不敢回頭看他,現在,我卻常常停下腳步,聆聽他的聲音。我知道,如果回復到安逸而庸常的生活,死神的腳步聲會消失。但同時,我也不可能再聽到內心的回聲。我從小就不是一個情商智商很高的人,就因為能聆聽到內心的回聲,才讓我比常人,多了一份堅持。它讓我知道,再遙遠的目標,也經不起執著的堅持。如果說,常人有一個詩意和溫暖的靈魂,那麼我,就只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
10. 我並不覺得自己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值得仿效的。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他自己的價值。重要的是,人要心懷夢想,並為之努力。
策劃、監製:董江威
攝影、攝像:王曉東、羚羊
妝發、造型:段層
採訪:柴貓君
編輯:何葉
助理編輯:汪萬玲
攝影、攝像助理:夏文杰
錄音整理:子倩、盛情、瀨孺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