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烏蘭圖雅攜她的代表作《站在北京望草原》,不斷閃現著網絡和重要新聞媒體上,街頭巷尾、街道廣場飄蕩著這首草原歌曲旋律。特別是新聞報導,這首經典作品也成為了中宣部「中國夢」優秀歌曲,在國家廣電總局號召全民運動」全國12套廣場舞」推廣曲目中《站在草原望北京》名列其中。因此,一抹草原紅也成為了眾多媒體的選擇,這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紅歌唱出了草原人對於北京首都的嚮往和崇高敬意。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了,內蒙古城鄉居民生活變化翻天覆地,牧民騎著摩託來放牧,農民開著轎車來種田,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生活從吃飽到健康美味,能住到帳篷到住的賞心悅目,從苦行到行似閒庭信步。改革開放使得蒙古更加美麗,更加富饒,更加絢麗多彩。40年來,牧民們的生活不斷在改善,幸福就像參天大樹還在節節拔高。因此富裕起來的內蒙古人民怎能不縱情歌舞呢,歡慶美好幸福的生活,歌頌偉大的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以草原兒女真實的內心體驗為情感抒發點,以充滿詩情、寬廣舒展又富於激情的旋律描繪了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風貌;用樸實而不失熱烈的歌聲傳達了草原兒女熱愛家鄉、心繫祖國的愛國情懷。大氣磅礴的歌詞配上既悠揚又鏗鏘有力的曲調,民族音樂與流行元素結合在一起,再由草原歌手烏蘭圖雅深情演唱 ,這首歌曲成為富有少數民族風情的中國夢主題歌曲。
歌曲《站在北京望草原》唱起來有著輕快明亮的節奏,朗朗上口的旋律,伴著優美輕盈的舞姿。歌曲誕生於2012年,2014年最為紅火。歌曲迅速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歌手烏蘭圖雅也享有「蒙古族之花」的美譽,成為內蒙古民族樂壇一顆耀眼的明珠。歌曲旋律仿佛有一種磁性的力量,使我們的情感和歌聲快速融合,產生共鳴。我從歌曲的火爆程度,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歌曲傳唱度,以及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等因素,使我感覺它就是新時期的《頌歌》 。兩首歌曲跨越50年,也許有一脈傳承的緣源關係。
1964年為慶祝建國15周年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完成問世,其中第一首就是《頌歌》。《讚歌》的原曲是內蒙古民歌《正月馬》,稍加修改,在20世紀60年代完成了歌曲創作。這首《讚歌》是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的作品之一。也是胡松華的代表作之一。胡松華演唱四十年來流傳不衰。歌曲以飽滿的感情歌唱偉大的祖國。曲調既具有頌歌熱烈高昂的氣質,同時具有蒙古長調的典型特點,尤其是一開篇尤為明顯。歌曲民族性很強,歌詞主題很正統,讚歌偉大的共產黨,歌頌各民族大團結。胡松華演唱《讚歌》過程中對蒙古長調演唱技巧的借鑑和運用,結合自身在學唱該歌曲時對其歌唱技巧和演唱風格的體會,著重從氣息的運用、顫音的處理、共鳴腔的運用、真假聲的結合四個方面分析胡松華在演唱《讚歌》時如何對蒙古長調的演唱技巧進行借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兩首歌曲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蒙古人民歌頌我們偉大的黨的優秀歌曲。都對我們的黨和國家,以及首都北京有著無限的熱愛和深厚的感情。《讚歌》主要是歌頌的是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為自己偉大的祖國和自己的領袖的崇敬之情。兩首歌曲在當時的時代都有著特定的意義,都是原創優秀作品,受到政府重視,都有著豐厚的藝術價值。《站在草原望北京》歌頌的是富裕起來的人民歌頌黨的政策和黨的領導。烏蘭圖雅在這首作品上有著更多情感注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文藝作品上的全新呈現給了大批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在傳唱、上口、旋律有著清晰等特點,在歌曲主旋律的把握十分到位。《讚歌》一首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的歌詞從筆尖款款流出,為了架設一道將遼闊深邃的草原與輝煌壯麗的天安門節日廣場相連接的彩橋,胡松華大膽地創寫了開頭四句無詞牧歌風格的新長調唱腔,以遼闊、遙遠的意境突出了從草原來的特性,民族風格濃鬱。胡松華也成了讚歌的代名詞, 胡松華的「創造性結合」,讓《讚歌》在千萬觀眾的心中引起了強烈的感情共鳴,並一直傳唱至今。1995年,第三屆中國金唱片獎頒發給《讚歌》。
但是兩首歌的音樂元素不同,《讚歌》是民族唱法歌曲,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站在草原望北京》則是當今一首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相結合的題材,深受群眾喜愛。當然音樂雖然跨越時間能影響其表達的時代背景內涵,但是音樂也有息息相通的因素,例如兩首歌都是以歌舞形式呈現,可謂大歌,其舞臺感染力超強。兩首歌曲的畫龍點睛之句都有對偉大首都,祖國心臟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站在草原站北京》到副歌部分反覆唱起「我站在草原站北京......,…… 」那種民族自豪感和尊嚴感讓人湧上心頭。《讚歌》則是在主歌部分第一句「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 」那種草原兒女盼望到首都北京的心情,對祖國強大的讚美之情從歌曲種得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