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苑前鎮:文脈永續的書香地 30多年走出71名博士(多圖)

2020-12-12 吉安頻道

匡山書院舊址

  中國江西網吉安訊 記者周茜報導:在神奇秀美的紫瑤山腳下,坐落著江西最早的書院——匡山書院。千百年來,這片豐腴的土地書聲琅琅,文脈永續,恢復高考之後更是先後產生多名博士,這讓苑前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博士之鄉。

羅韜雕像
「羅韜講學」

  說起匡山書院,就不得不提它的創建者——羅韜。羅韜(公元886——969年),字洞晦,一字晦夫,號匡山,吉州泰和人。從小他便有志於學,長期刻苦的學習使他學富五車,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學者。代後唐初,羅韜被徵授為長沙通判,到任後廉潔奉公、勤政為民,有很好的政績,受到皇上的褒獎,幾年後因病告退,回到家鄉,從此隱居鄉村,娛於山水,以教書育人為業,不再步入仕途。羅韜回到泰和後,便來到風景秀麗的匡山居住,更潛心於學,決心隱居終身。因他學問淵博,品行又高潔,故四方來求學的人越來越多。為滿足青年的要求,羅韜便將書院建於匡山之下,地址便是如今的書院村,以育賢才。後來,這事傳到朝廷,李明宗於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八月敕賜「匡山書院」匾額,匡山書院的名氣就大了,而且影響到後世。元末,書院毀於戰火。羅韜後裔曾三次重修,至清仍為講學之所。一千多年間,許多學士慕名來遊覽,羅韜辦學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一千多年來,匡山書院雖幾經搬遷興廢,但始終書聲琅琅,文脈永續,培養了大批人才,書院文化也源遠流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30多年間,這片豐腴的土地先後產生71名博士,佔全縣博士總數的五分之一,苑前鎮18個行政村,幾乎村村有博士,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個博士,羅韜的故鄉也被譽為博士之鄉。

  如今,書院文化也成為了苑前鎮的一張響亮的名片。2013年,苑前鎮投資1500多萬建設仁善廣場,並於2014年建設完成。仁善廣場總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以「秀美仁善河、傳遞正能量」為理念,以博士廊、將軍碑、匡山書院的歷史等為主題,整個廣場充滿了濃鬱的紫瑤文化氣息,也成為了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標誌。幾年來,仁善廣場讓苑前的書院文化廣為傳播,使人們在休閒中得到書院文化的薰陶,激勵一代又一代的苑前兒女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相關焦點

  • 江西最低調的縣,被譽為「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
    其實自古以來,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會出現某些領域人才輩出的現象,像狀元縣、將軍縣,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江西最低調的縣,被譽為「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它就是江西省玉山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屬於上饒市,歷史上是我國贛浙閩三省交通要道地區,玉山縣面積在1700平方千米左右,總人口也在62萬人左右,這個縣還有11個鎮,5個鄉村,玉山這個縣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一開始建的時候還是在公元690幾年,玉山縣的地勢在西北方向比較偏高,東南地方比較偏矮,主要也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的山區面積就佔了百分之四十九。
  • 泰和縣苑前鎮增添文化新景
    泰和縣苑前鎮增添文化新景  本網訊(戴芳、記者白靈)1月3日,泰和縣苑前鎮仁善廣場舉行博士廊、將軍碑揭幕儀式,這是該鎮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弘揚紫瑤文化,重塑公和形象的一項重要舉措  據了解,仁善廣場總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於2013年10月開工建設,是苑前鎮投資1500多萬進行圩鎮建設百日大會戰、重塑公和形象,建設美麗鄉村的一部分,也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標誌工程。廣場以「秀美仁善河、傳遞正能量」為理念,以博士廊、將軍碑、匡山書院的歷史等為主題,整個廣場充滿了濃鬱的紫瑤文化氣息。
  • 4個村走出66名博士 瀏陽博士村群「教育秘訣」探尋
    新中國成立以來,位於該市北區的淳口鎮楊柳村,沙市鎮秧田村,龍伏鎮焦橋村、石柱峰村分別走出了大學本科生294名、650名、260名、300名,其中,楊柳村博士16名、秧田村博士26名、焦橋村和石柱峰村分別有博士13名和11名,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士村群。
  • 閩清四樂軒守護耕讀文脈
    260多年古厝的文化內涵,特大洪災也無法撼動 閩清四樂軒守護耕讀文脈 2019-07-27 08:16:23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陳木易 石美祥
  • 江西「最低調」的縣,被譽為「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
    大好江西,不僅旅遊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才輩出的大省,比如中國著名的「將軍縣」興國縣,走出56位將軍,當然,在江西除了將軍縣,還有一個「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同樣令人敬佩,這一武一文的兩個縣,讓人佩服又敬重。
  • 苑前鎮將選獲大量資金支持,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村!
    苑前鎮是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下轄鎮,位於泰和縣東部,東北與青原區富田鎮接壤,東南與小龍鎮、中龍鄉隔山相連、與灌溪鎮為鄰,西北與萬合鎮毗接。
  • 應是書香最宜人——訪泰和縣三個「書香家庭」的故事
    書香浸潤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嚮往的道德典範。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在世界讀書日之際,在廬陵文化發祥地之一、「文章節義」之邦的泰和,記者訪問了幾戶書香之家,享受著廬陵文化帶給我們的芬芳。
  • 用鮮血抒寫正義之歌——記泰和縣苑前鎮見義勇為青年戴小雯
    用鮮血抒寫正義之歌———記泰和縣苑前鎮見義勇為青年戴小雯□本報記者劉嬌目睹不法行為,他本可保持沉默、置身事外。但社會責任感讓他選擇了見義勇為。徒手面對窮兇極惡的歹徒,被連刺三刀,依然堅持勇鬥歹徒,用鮮血抒寫著正義之歌,他就是泰和縣苑前鎮楊溪村務工青年戴小雯。為表彰其先進事跡,戴小雯先後獲得全省2016年「五四青年」獎章,榮登2016年見義勇為「中國好人榜」,並被授予2015年度「最美泰和人」榮譽稱號,獲得2015年「感動吉安」提名獎等多項榮譽。事件還得回放到2015年7月3日下午1點半。
  • 小鄉村走出21位博士——解密瀏陽博士村
    本報記者馮蕾攝/光明圖片  近日,記者走進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牆」格外醒目。牆上掛著村裡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簡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30年來,村裡1288戶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數百位碩士。這個博士高產村究竟有什麼「秘籍」?為了揭開謎底,記者走進這裡的博士家庭。
  • 碧溪正式劃歸井岡山市,泰和撤縣設市的路還有多遠?
    由於這裡四面環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條小溪流過,客籍人稱溪為「江」,遂名此地為「井江」。因村莊依山向江建造,這村子也就叫作「井江山村」。後因客籍人口音「江」與「崗」諧音,又把這個村子稱為「井崗山村」。
  • 勇作「逆行者」溫暖一座城——記泰和苑小區蒲城縣住建局疫情防控...
    作為泰和苑小區住建局疫情防控基層幹部徐崗和換耀芳同志,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鎮黨委政府號召,春節假期還未結束,克服家庭困難,第一時間和物業工作人員一道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共同守護泰和苑小區213戶819人群眾安全。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小村走出10個博士40個碩士 被稱「博士村」
    晨報浙江訊  浙江江山市淤頭鎮棠坂村是一個不足1200人的行政村,然而就是這個寧靜的小村走出了10個博士,40個碩士以及240多名大學生。如今,棠坂村已經被當地政府命名為「博士村」。  一個偏僻的浙西小村居然能走出如此多的高學歷人才?近日,錢江晚報記者走進棠坂村,一探「博士村」的真容。
  • 泰和縣苑前鎮:菸農自製煙苗移栽「利器」 製作成本僅有數十元(圖)
    在苑前鎮書院村菸葉基地,農民移栽煙苗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對對夫妻菸農,面對面站在田壟間,丈夫手拿「利器」,在覆膜好的田壟飛快地打孔,妻子一手抱著煙苗盤,一手迅速拔下煙苗往「神器」裡放,丈夫再麻利的拔出「利器」,一株煙苗就此完成了移栽。  書院村老菸農羅良花臉上堆滿笑容地說:「用這個(「利器」)種煙,不用彎腰,還可以節省兩個人一天的勞動力,一畝地兩個人不到一天就可以種完。」
  • 高新書苑營銷中心盛大開放!【959推薦】
    >於2020年11月15日上午盛裝啟幕 首次亮相,便吸引了上千名來賓蒞臨現場 共同見證了這一璀璨時刻 他表示,高新書苑是江北地產進入安康高新的精品項目,也是江北地產禮獻安康人民的精品工程。此次擇址高新區,以學府文脈為載體,秉承江北地產精工匠築為初心,打造新中式書苑生活典範,禮獻安康人居理想。
  • 杭州泰和苑有幢「水上屋」 多部門調查難摸清神秘積水來源
    社區工作人員用捲尺測量水深,樓梯口積水就有30釐米深  浙江在線3月18日訊 說起水上房屋,很多人腦海中跳出來的是江南水鄉、水城威尼斯或者是東南亞一帶的水上人家,而家住杭州市下城區刀茅巷泰和苑1幢2單元的30戶居民,也已經在「水上屋」住了近半年。
  • 龐公別苑
    民發·龐公別苑是民發集團在襄城龐公新區核心區域打造的藏品級傳世大作,將圍繞「傳承·傳世·傳家」的理念,於漢江文脈之上締造傳世宅苑。龐公新區,作為古城襄陽極其珍貴的歷史人文寶地,從規劃之初,即依託深厚的人文底蘊及天然半島地貌,以打造濱江外灘為願景,將眾多歷史人文景點集於綿延10公裡的濱江綠色長廊,其中18處歷史文化景點、4處遊船碼頭、多條景觀大道不僅讓龐公成為襄陽城市文化的傳承地,更將成為代表襄陽濱江外灘的形象名片。
  • 記者走進麗水縉雲「博士村」 偏僻小山村走出17名博士
    原來,三個詞各取首字,連起來就是「震河功」,是為了紀念給村裡捐款修橋的北京大學博士潘震河。讓人吃驚的是,這個只有2100多人的偏僻小山村,算上潘震河,竟已誕生了17個博士,遠近譽為「博士村」。  17位博士中,年紀最大的潘鼎坤博士已經92歲高齡,也是村裡走出的第一位博士。村裡還出過「一家四博士」,潘淑芬博士和潘志堅博士是親姐弟,姐弟倆各自的配偶也都是博士。
  • 泰和縣苑前鎮黃坊村等5個鄉鎮8個村土地開發項目開標
    泰和縣苑前鎮黃坊村等5個鄉鎮8個村土地開發項目開標  5月25日上午,泰和縣苑前鎮黃坊村等5個鄉鎮8個村土地開發項目在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標,共有206家企業參與投標,最終排序前三名的投標單位分別是江西海明建設有限公司(投標價為3466174.02元)、新餘市天順水利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投標價為3466417元)、江西省壹佳壹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投標價為3466480.85
  • 雲南省威信縣:書香溢滿城 鄉愁透扎西
    苗彝民族特色物件、老照片等各種古老溢滿鄉愁記憶的物品和書籍井然有序地擺放在展架上,風格獨具特色,陳設古樸卻又不失創意。走進書院,仿佛就能從那些寄寓鄉愁的一磚一瓦、一書一畫、一景一物中,守望鄉愁裡的「文化國度」,感受文脈延亙的家國情懷,在豐富而厚重的紅色歷史文化中浸潤心靈,牢記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