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吉安訊 記者周茜報導:在神奇秀美的紫瑤山腳下,坐落著江西最早的書院——匡山書院。千百年來,這片豐腴的土地書聲琅琅,文脈永續,恢復高考之後更是先後產生多名博士,這讓苑前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博士之鄉。
說起匡山書院,就不得不提它的創建者——羅韜。羅韜(公元886——969年),字洞晦,一字晦夫,號匡山,吉州泰和人。從小他便有志於學,長期刻苦的學習使他學富五車,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學者。代後唐初,羅韜被徵授為長沙通判,到任後廉潔奉公、勤政為民,有很好的政績,受到皇上的褒獎,幾年後因病告退,回到家鄉,從此隱居鄉村,娛於山水,以教書育人為業,不再步入仕途。羅韜回到泰和後,便來到風景秀麗的匡山居住,更潛心於學,決心隱居終身。因他學問淵博,品行又高潔,故四方來求學的人越來越多。為滿足青年的要求,羅韜便將書院建於匡山之下,地址便是如今的書院村,以育賢才。後來,這事傳到朝廷,李明宗於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八月敕賜「匡山書院」匾額,匡山書院的名氣就大了,而且影響到後世。元末,書院毀於戰火。羅韜後裔曾三次重修,至清仍為講學之所。一千多年間,許多學士慕名來遊覽,羅韜辦學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一千多年來,匡山書院雖幾經搬遷興廢,但始終書聲琅琅,文脈永續,培養了大批人才,書院文化也源遠流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30多年間,這片豐腴的土地先後產生71名博士,佔全縣博士總數的五分之一,苑前鎮18個行政村,幾乎村村有博士,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個博士,羅韜的故鄉也被譽為博士之鄉。
如今,書院文化也成為了苑前鎮的一張響亮的名片。2013年,苑前鎮投資1500多萬建設仁善廣場,並於2014年建設完成。仁善廣場總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以「秀美仁善河、傳遞正能量」為理念,以博士廊、將軍碑、匡山書院的歷史等為主題,整個廣場充滿了濃鬱的紫瑤文化氣息,也成為了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標誌。幾年來,仁善廣場讓苑前的書院文化廣為傳播,使人們在休閒中得到書院文化的薰陶,激勵一代又一代的苑前兒女積極向上、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