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美景
「這裡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張衡在濤聲中觀測天象,蔡倫在水濱造紙;伊河、洛河的清流一路流淌出《詩經》、建安文章和唐詩宋詞……」10月最新出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用這樣一段文字讚美洛陽。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洛文化不斷通過電視節目、報紙雜誌走出去,洛陽故事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最新一期《中國國家地理》封面(局部)
其中關於洛陽的內容
緣起一篇文章火了介紹了伊洛河流域文化
最近兩天,一篇介紹伊洛河流域文化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火了。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最新一期《中國國家地理》上。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由中國科學院主管,是國內極具權威性的人文地理類雜誌。此次推出的特刊以「黃河·黃土」為主題,主要講述黃河流域及黃土高原地區的自然風貌、歷史文化。
《洛陽晚報》記者看到,洛陽在本期雜誌中多次出現,伊河、洛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被著重介紹。二里頭遺址、龍門石窟、大運河等標誌性遺蹟一一登場,同時近年被發掘的考古遺址也得以展示,選用的照片包括本報記者張曉理拍攝的曹休墓發掘現場。此外,雜誌還介紹了黃河幹流的重要節點小浪底,大幅刊發了小浪底調水調沙時的美照。
專家「最早的中國」就在伊洛河流域,就在二里頭
「最早的中國」到底在哪裡?傳說中的那些故事是否可信?本期《中國國家地理》通過對渭河流域、汾河流域及伊洛河流域的介紹,去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認為『最早的中國』就在伊洛河流域,就在二里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他應邀為本期雜誌撰寫了文章。他表示,在二里頭時期之前,多個邦國就像滿天繁星;從二里頭時期開始,它們就變成了月明星稀。「二里頭代表的是一個可以突破地理單元的廣域王權國家,因此說這裡是『最早的中國』。」許宏說。
那麼,為什麼「最早的中國」會誕生在這裡呢?《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從水文、土壤的角度給出了答案——「兩河源自森林茂盛的山區,中上遊河道地區巖層堅硬,河水含沙量小,清澈甘甜。伊洛河流域地處黃土區的邊緣地帶,土壤均細易碎,肥沃疏鬆,石鏟、木耒(lěi)等簡陋的農具亦可耕耘。」正是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讓伊洛河流域孕育了中華文明。
延伸堅定文化自信向更多人「講述」洛陽故事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洛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讓更多人聽到洛陽故事是每個河洛兒女的期盼。除了本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洛陽近來頻頻亮相央視知名欄目,洛陽文物也不斷「走出」洛陽。
今年7月,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播出《洛陽曹魏大墓發掘記》;「十一」長假期間,央視《新聞直播間》《東方時空》等欄目持續關注龍門石窟遊覽盛況,同時《絲路唐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引起轟動……這都傳播了河洛文化,展示了千年古都的獨特風採,也讓洛陽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洛陽晚報記者 潘立閣/文 杜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