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洛河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2020-12-24 洛陽網

  洛河美景

  「這裡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張衡在濤聲中觀測天象,蔡倫在水濱造紙;伊河、洛河的清流一路流淌出《詩經》、建安文章和唐詩宋詞……」10月最新出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用這樣一段文字讚美洛陽。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洛文化不斷通過電視節目、報紙雜誌走出去,洛陽故事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最新一期《中國國家地理》封面(局部)

其中關於洛陽的內容

  緣起一篇文章火了介紹了伊洛河流域文化

  最近兩天,一篇介紹伊洛河流域文化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火了。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最新一期《中國國家地理》上。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由中國科學院主管,是國內極具權威性的人文地理類雜誌。此次推出的特刊以「黃河·黃土」為主題,主要講述黃河流域及黃土高原地區的自然風貌、歷史文化。

  《洛陽晚報》記者看到,洛陽在本期雜誌中多次出現,伊河、洛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被著重介紹。二里頭遺址、龍門石窟、大運河等標誌性遺蹟一一登場,同時近年被發掘的考古遺址也得以展示,選用的照片包括本報記者張曉理拍攝的曹休墓發掘現場。此外,雜誌還介紹了黃河幹流的重要節點小浪底,大幅刊發了小浪底調水調沙時的美照。

  專家「最早的中國」就在伊洛河流域,就在二里頭

  「最早的中國」到底在哪裡?傳說中的那些故事是否可信?本期《中國國家地理》通過對渭河流域、汾河流域及伊洛河流域的介紹,去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認為『最早的中國』就在伊洛河流域,就在二里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他應邀為本期雜誌撰寫了文章。他表示,在二里頭時期之前,多個邦國就像滿天繁星;從二里頭時期開始,它們就變成了月明星稀。「二里頭代表的是一個可以突破地理單元的廣域王權國家,因此說這裡是『最早的中國』。」許宏說。

  那麼,為什麼「最早的中國」會誕生在這裡呢?《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從水文、土壤的角度給出了答案——「兩河源自森林茂盛的山區,中上遊河道地區巖層堅硬,河水含沙量小,清澈甘甜。伊洛河流域地處黃土區的邊緣地帶,土壤均細易碎,肥沃疏鬆,石鏟、木耒(lěi)等簡陋的農具亦可耕耘。」正是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讓伊洛河流域孕育了中華文明。

  延伸堅定文化自信向更多人「講述」洛陽故事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洛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讓更多人聽到洛陽故事是每個河洛兒女的期盼。除了本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洛陽近來頻頻亮相央視知名欄目,洛陽文物也不斷「走出」洛陽。

  今年7月,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播出《洛陽曹魏大墓發掘記》;「十一」長假期間,央視《新聞直播間》《東方時空》等欄目持續關注龍門石窟遊覽盛況,同時《絲路唐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引起轟動……這都傳播了河洛文化,展示了千年古都的獨特風採,也讓洛陽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洛陽晚報記者 潘立閣/文 杜卿/圖)

相關焦點

  • 伊河、洛河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洛河美景  「這裡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張衡在濤聲中觀測天象,蔡倫在水濱造紙;伊河、洛河的清流一路流淌出《詩經》、建安文章和唐詩宋詞……」10月最新出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用這樣一段文字讚美洛陽。
  • 《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該雜誌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刊物,其主要內容...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 《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該雜誌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刊物,其主要內容...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 淄博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淄博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齊風韶樂,海岱都會,《中國國家地理
  • 兩河之上嵌「明珠」 ——寫在洛河東湖、伊河東湖兩壩主體完工之際
    其中,洛河東湖採用的美國氣盾壩技術世界領先,1400米長的伊河東湖橡膠壩全國最長。 4個月後,牡丹盛放之時,經過精心裝扮的洛河東湖、伊河東湖,將呈現出兩壩雄姿傲立、兩湖碧水蕩漾、兩岸生機勃勃的美麗圖景,4850畝洛河東湖水面和4050畝伊河東湖水面,無疑將成為洛河、伊河上嶄新的「明珠」 重決策:水生態「領跑」示範區 冬日和煦,天朗氣清。
  • 深圳中學生攝影作品 曾登上《中國國家地理》等權威雜誌
    原標題:中學生攝影作品被權威雜誌選中周冠南用鏡頭傳遞環保理念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6日訊 深圳灣畔翱翔的群鳥、從塘朗山俯瞰的深圳中心區、映襯在紅花裡的色達紅色木屋……這些曾登上
  • 淄博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全書共160頁
    齊風韶樂,海岱都會,《中國國家地理·淄博增刊》近日正式出版發行。  該期雜誌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既有淄博特色自然風光的寫真,又有淄博厚重人文歷史的描繪,是藉助中國國家地理品牌平臺,走進淄博、了解淄博、樂遊淄博的時尚指南。
  • 洛陽的母親河——伊河
    去洛陽的伊河之濱的伊河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洛陽數一數二的伊河。大家應該都知道依洛河而建的洛浦公園,而伊河和洛河就是擔起伊洛文明的兩大河流,伊河,是中國黃河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洛陽市的欒川縣,有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龍門,伊闕向北而來,在馬村西北部轉了個彎,然後向東奔去,與洛河交匯成伊洛河,最終流入母親河,黃河。
  • 伊河上的明珠-伊河橋
    伊河伊河,源於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洛陽洛龍區、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伊河,不僅孕育了兩岸樸實、善良的勞動人民,還撐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歷史學家稱讚為「東方的兩河文明」。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就誕生在伊河兩岸。伊河奔流千年,蜿蜒百公裡,水流清潔,風景秀美,而點綴在伊河之上的橋,更像是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美麗的玉帶上,讓這條古老的河流散發出奪目的光彩。伊河伊川段共有四座美麗的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它的風姿。
  • 伊河——遊覽洛陽伊河有感!
    伊河為洛陽眾多河流中的一條,和洛陽洛河相比,它不算太大,水流也不湍急,但它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兩邊的山不是常見的適合樹木生長的土丘馬其頓帝國雖是短命王朝,但亞歷山大的部將建立的希臘化國家持續了100多年,希臘文化在這次亞歷山大東徵得到了巨大的傳播,尤其是它的雕塑藝術。通過絲綢之路,雕塑藝術傳入了中國。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冥婚照」?「老謠」又起
    6月22日,名為「臺南阿呆仔」的網友發微博質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2年6月刊封面使用一張普通的臺灣人結婚照說成『冥婚』」。對此,《中國國家地理》文創官方微博「丘山志」發布長微博否認「冥婚」這一說法。
  • 九臺卡倫湖,今日登上《中國國家地理》,它被稱為長春的「瓦爾登湖」
    九臺卡倫湖,今日登上《中國國家地理》,它被稱為長春的「瓦爾登湖」 2020-08-0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尋找《地理知識》創刊號
    1950年創刊號 只有8頁 印量不過600份北京晚報訊(記者 王潤)「親愛的讀者,如果您一直珍藏著《地理知識》的創刊號,請與我們聯繫,我們邀請您終生免費享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日前,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面向全國尋找創刊號,並準備了厚禮進行答謝。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背景介紹
    《中國國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識》,是中國關於地理的雜誌月刊,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冥婚照」?「老謠」風波再起
    6月22日,名為「臺南阿呆仔」的網友發微博質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2年6月刊封面使用一張普通的臺灣人結婚照說成『冥婚』」。對此,《中國國家地理》文創官方微博「丘山志」發布長微博否認「冥婚」這一說法。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尋找《地理知識》創刊號
    1950年創刊號 只有8頁 印量不過600份北京晚報訊(記者 王潤)「親愛的讀者,如果您一直珍藏著《地理知識》的創刊號,請與我們聯繫,我們邀請您終生免費享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日前,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面向全國尋找創刊號,並準備了厚禮進行答謝。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
  • 伊洛匯流:歷史的迴響(伊河故事 10)
    古老的伊河,是一條流淌著許多故事的河流。  正如歷史一回眸,便能看見洛陽,在這裡,伊河和洛河一起撐起了河洛文化的厚重,照亮了華夏文明的源頭。  行走伊河,你看到的不僅僅是風景。  伊汭與二里頭  夾河灘人崇拜的治水英雄黃守才,家住偃師市嶽灘鎮王莊村。
  • 中國的「天空之城」,梵淨山登上《國家地理》雜誌!
    在中國貴州,有一座山,叫中國版的天空之城,像是雲層之上的一幕。梵淨山又名梵天淨土,位於中國貴州省,海拔2500多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在山頂上,兩座山之間出現了一個缺口,一座橋建在上面,走在山上的人就像走在天上,但是這個地方膽小的人千萬不要來,在梵淨山頂,就像來到了懸崖邊。
  • 中國的「天空之城」,梵淨山登上《國家地理》雜誌!
    在中國貴州,有一座山,叫中國版的天空之城,像是雲層之上的一幕。梵淨山又名梵天淨土,位於中國貴州省,海拔2500多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在山頂上,兩座山之間出現了一個缺口,一座橋建在上面,走在山上的人就像走在天上,但是這個地方膽小的人千萬不要來,在梵淨山頂,就像來到了懸崖邊。
  • 這次多次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在這裡相約人間四月天
    這裡曾經多次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伊犁吐爾根的春天。在新疆天山的腹地裡,漫山遍野的杏花將在這裡如約而至。「不待春風遍,煙林獨早開。 淺紅欺醉粉,肯信有將梅。」 吐爾根杏花溝,有著3000多畝原始杏花林。杏花溝的杏花,一團團,一簇簇,簇擁在一起,顯得磅礴大氣。然而單看,卻又覺得嫵媚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