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期智研究院 薛志明 攝(下同)
把一個瓶子抓起來,普通機器人都能做,但要連續把一塊塊積木疊高高,難度卻很大。這需要「翻盤」傳統算法,建立一個強算法平臺,讓機器人做複雜邏輯推理。吳翼就是帶著這樣的目標,做起了一隻「科學候鳥」。近半年多來,他每周像鐘擺一樣往返於京滬之間,往往是走下清華大學的講臺,就直飛上海,趕到位於徐匯濱江的AITower。 2020年9月,由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領軍的上海期智研究院落戶AI Tower的41層,吸引了像吳翼這樣的創新人才前來,「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做突破性基礎研究」正是這家新型研發機構的初心和使命。「我相信,十年後,全球前五的人工智慧研究高地,期智研究院一定有一席之地;全球最頂尖的人工智慧人才最嚮往的工作地,期智研究院一定是其中一個選項。」姚期智很有底氣。 給AI人才搭建一流平臺 在姚期智看來,中國有許多資質優異的學生,但缺乏進入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機會,所以他代表研究院立下「軍令狀」:瞄準全球AI最前端、最有創造力的項目;搭建AI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流平臺。 吳翼,畢業於清華大學「姚班」,在多智能體強化學習領域發表的第一個通用算法maddpg,是該領域頂級學術會議近五年來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去年夏天,作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在職教授,這位90後科學家接受了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長姚期智院士邀約,兼職成為研究院PI(學術帶頭人),並組建團隊。「我們想做一個強化學習的算法和平臺,實現通用的、泛化的人工智慧,去解決一系列問題。」聚焦強人工智慧領域開展基礎研究,短短數月,吳翼團隊已有相關技術應用到建築建構監測中。「我希望通過算法讓機器人更智能,而不是按照人們事先預定好的程序運行。」
期智研究院成立不到一年,包括吳翼在內,期智研究院已匯聚了4位院士、20多位學者和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同濟等滬上多所高校的青年人才,在人工智慧、現代密碼學、高性能計算系統、量子計算及量子人工智慧、物理器件與計算、生物智能等六個前沿研究方向,開展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研究,並已產出十多篇高水平論文。 放開手腳跑出原創加速度 「第一年,我們就希望有一個比較驚喜的世界一流成果能夠展示出來。」吳翼對團隊實力充滿信心,是因為期智研究院有著與眾不同的引才之道。以招人為例,他在高校裡只能招一名博士生,但在研究院他已經招了三名學生,並且都是全職研究員的身份,其中一位還是「學士後」。 「學士後」是期智研究院很特殊的一種設置,主要是給拿到國外博士就讀機會但是近期不能出去,或者願意推遲學業而做研究的人才,一個全職「學士後」身份,允許他們留在期智研究院做研究,也有較好的人才待遇。 市科委基礎處處長宋楊告訴記者,期智研究院是一種新型研發機構,上海科改25條賦予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以有別於傳統事業科研機構的充分自主權,比如不定行政級別、不定編制、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實行綜合預算管理,並給予研究機構長期穩定支持。 從「0」到「1」,不僅要有創新頭腦,更需鬆綁創新手腳。目前,圍繞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上海已布局了包括期智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腦與類腦研究中心、量子科學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樹圖區塊鏈研究院、朱光亞戰略研究院等在內的十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它們不約而同放開創新手腳,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方向,提升上海的創新策源能力,跑出原始創新「加速度」。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