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滿四合院民俗展中浪漫談活動在首都博物館舉行。新華社記者 羅鑫 攝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強力靜 羅鑫)初秋夜晚,微風習習。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日晷下,精美的月球燈前,身著漢服的「牛郎」「織女」從「鵲橋」兩端緩緩走向對方、最終相會,攝影師為他們定格下濃情蜜意的瞬間。
「今天是我和男朋友度過的第一個『七夕』,這樣過『七夕』特別有儀式感。」38歲的汪婕說。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在中國,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節也被人們稱為「中國情人節」。
北京地區博物館在今年七夕節期間推出50餘項文化活動,其中近20項活動將在「雲端」開展,還有8家博物館將延時開放或舉辦夜場文化活動。北京民俗文化專家劉康達表示,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重視七夕晚上的活動。在疫情之後,博物館設「夜場」活動彰顯社會復甦活力。
中華世紀壇七夕夜場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 羅鑫 攝
今年七夕,中華世紀壇在當晚為情侶開啟夜間專場,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活動圍繞傳統文化打造多個沉浸式場景,串聯七夕佳節的傳統習俗,重新演繹多個經典愛情場景。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策劃部工作人員劉妍言說,通過豐富多彩的七夕活動,讓參與者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現場還吸引多位外國友人前來參與。來自坦尚尼亞的皮莉說:「我來中國5年了,第一次參加『七夕』活動,沒想到『七夕』有這麼豐富的內涵,牛郎織女的故事很美好。」皮莉同時表示,這是疫情後第一次參加這麼多人參與的場合。在「穿針乞巧」中大展身手,在表白牆上留下愛的印記,在聆聽中國古典情歌中感受對愛情的美好嚮往,這樣的七夕節過得特別有意義。
在北京天文館,「仰望星空」活動吸引不少情侶參加,他們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操作專業望遠鏡觀測月球等天體,探索星空的奧秘,體會古人「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情懷。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李陽表示,北京在開放博物館「夜場」活動的同時,也做好相關疫情防控措施,確保過上一個安全健康的節日。提前預約、掃健康碼、測體溫後才能進入場館參觀和參加活動。
中華世紀壇七夕夜場活動現場。受訪者提供
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主任趙洪濤介紹,從8月20日起,北京自然博物館就開啟了夜間參觀預約系統。在當下疫情防控要求下,自然博物館夜場每晚的入館人數為500人,開放的區域為一層和二層的展廳。目前,4D影院、恐龍公園、地下的水族館等仍暫停對公眾開放。
首都博物館在七夕當日提供200名觀眾預約名額。首都博物館宣教部工作人員陳雨蕉說,幾天前活動名額就全部預約滿。「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每個展廳配有一個講解員,讓參與者們分批次進行錯峰參觀。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說,近年來,中國傳統節日在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文化展覽和活動中得到「復興」,大家走進歷史的記憶深處,挖掘傳統文化寶藏,賦予傳統節日以新的內涵,增強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