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記者焦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是唐代詩人林傑《乞巧》裡的詩句。我們都知道,拜織女會、祭月祈福、「臥看牛郎織女星」,都是古人在七夕晚上會做的事。
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重視七夕晚上的活動。今年的七夕當天,在北京,首都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等8家博物館將開夜場。其中,北京天文館將專門推出「夜空中最亮的星」系列活動,一起「穿」越千年,遇見「七夕夜」。
從8月20日開始,北京自然博物館夜間參觀預約系統正式開啟。本次夜間參觀時間為8月23日到29日,其中,8月24日閉館,開放時段為17:30到20:30。
自然博物館夜間參觀採取線上限量預約,參觀前至少提前一天在網上預約,票務系統每天上午11點更新,可預約三天內的門票。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主任趙洪濤介紹:「每年的暑期,自然博物館都會推出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今年也不例外。但是因為疫情的原因,自然博物館今年只是增加了晚上5:30到8:00的夜場參觀活動。在此期間,我們也給家長和小朋友準備了參觀學習單,讓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能夠帶著問題去博物館參觀、學習。」
據了解,自然博物館夜場每晚的入館人數為500人,開放的區域為一層和二層的展廳。目前,4D影院、恐龍公園、地下的水族館等暫停對公眾開放。在此期間,北京自然博物館還開展了線上的科普活動。趙洪濤說:「有我們的『實驗樂翻天』動手操作活動,還有關於我們古生物的,以及針對現在國內汛情而開展的一個環境保護方面的主題活動,還有一些展廳展品的講解活動,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像大家比較喜歡的恐龍、猛獁象,都會在我們的活動中體現。」
其實,夜遊博物館等的夜遊模式,也不算新鮮事了。去年,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館部分展覽等,就開始嘗試在周六延時閉館,而昆明動物博物館、上海多處博物館等多地博物館,也開展了夜遊博物館的活動,給老百姓們的夜生活更多選擇。「博物館奇妙夜」的模式,專家怎麼看?遊客有什麼期待?
在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看來,多家博物館在中國傳統節日開放夜場參觀,舉辦夜間文化、旅遊活動,將打造旅遊夜間新模式。他說:「這是博物館事業和旅遊休閒產業融合的有益嘗試。因為很多時候,廣大觀眾和遊客都有下了班以後、天黑以後繼續在博物館觀光遊覽的需求,國際上甚至拍出了《博物館奇妙夜》這樣的電影。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節日,像即將到來的七夕節,大家可能對跟一些主題相關的展品、場館會有特別的興趣。所以這個時候博物館推出七夕夜的觀眾遊覽項目,應該說是適應廣大觀眾和遊客遊覽、學習的需求,是值得歡迎,也是值得期待的一項舉措。」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穩定,沉寂的夜間經濟也迎來復甦。一些城市推出「夜遊景區」「文化夜市」「文化街區」等項目,將本土文化、主題景觀、演藝、娛樂、餐飲等業態有機融合,突出夜間經濟的文化要素。那麼,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如何在夜間經濟中有所作為?在戴斌看來,夜場不應只是錯峰,還應讓大家在這個時間有不同於白天的享受。
戴斌表示:「在(展品)介紹方式、陳列方式上,我覺得也可以有更多的創新,能夠讓廣大遊客可以近距離接觸文物,可觸可感。另外,在一些衍生品開發方面也可以多做一些工作,要有意識地研發一些成系列、成品牌的文化創意產品。」
北京海澱區五年級學生心怡曾多次參加北京海洋館、古動物館的夜遊夜宿活動,她聽說今年北京多家博物館還將開啟夜遊活動,很期待。她說:「我覺得很好玩。晚上在海洋博物館的時候,就我們幾個人,能離得距離特別近,有專門的講解員給我們講解,還會給我們講一些關於海洋動物的故事,還會有互動,比如海豚表演,我們還可以去摸海豚,去跟它拍照。在古動物館能近距離地看,還會有專門給我們夜遊的活動,就是去挖恐龍化石。現在弟弟長大了,我也想帶他一起去參加夜遊博物館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