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三個階段。
古代羅馬建築是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承載了古希臘文明中的建築風格,凸顯地中海地區特色,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築的一種發展。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建立時,羅馬城已成為與東方長安城齊名的世界性城市。
伊特魯裡亞曾是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強國。其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王國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羅馬在統一半島與對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自然資源,有可能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公元前146年對希臘的徵服,又使它承襲了大量的希臘與小亞細亞文化和生活方式。於是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羅馬角鬥場。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
萬神廟(Pantheon)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此廟始建於公元前27年,後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被改作聖馬利亞圓廳教堂。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築中最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之一。
羅馬鬥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鬥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鬥獸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從外觀上看,呈正圓形;俯瞰時,是橢圓形。它的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牆高約57米。看臺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臺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9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公元前30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奧古斯都稱帝。從帝國成立到公元後180年左右是帝國的興盛時期,這時,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建造了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等等。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等亦趨於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3世紀起帝國經濟衰退、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以後隨著帝國首都東遷拜佔庭,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建築活動仍長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圖拉真柱位於義大利羅馬奎利那爾山邊的圖拉真廣場,為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所立,以紀念圖拉真勝利徵服達西亞。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多拉建造,於113年落成,屬於多立克柱式,以柱身精美浮雕而聞名。圖拉真柱淨高29.55米,包括基座總高38.2米。柱身由20個直徑4米、重達40噸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壘成,外表由總長度200米以上的浮雕繞柱23周;柱體之內,有185級螺旋樓梯直通柱頂。
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315年,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凱旋門上方的浮雕板是當時從羅馬其它建築上直接取來的,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如安東尼、哈德連等,下面則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戰鬥場景,是羅馬三座凱旋門中建造最晚的 一座。
古羅馬時代共有21座凱旋門,現今羅馬城中僅存3座,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其中的一個,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由於它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它位於古羅馬角鬥場西側,其上的雕塑精美絕倫、恢宏大氣,千年逝去,已是殘跡斑斑,卻仍在風雨中,與古羅馬角鬥場共同見證羅馬的輝煌。
卡拉卡拉浴場(Thermae of Caracalla,或Baths of Caracalla)位於羅馬,是古羅馬的公共浴場,建於公元211年到217年,卡拉卡拉統治羅馬帝國期間。其遺址如今為一個旅遊聖地。浴場佔地16萬平方米,除3萬平方米的浴場外,還有圖書館、競技場、散步道、健身房等各種設施,絲毫不亞於現代的大型休閒中心。浴場內分為冷水、溫水、熱水浴室和蒸汽室及更衣室,從殘存的馬賽克鑲拼地板、直徑30米的浴池、高達30米的牆壁,可以想像當時規模宏大、貴客雲集的場面。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在今黎巴嫩)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臺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臺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臺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臺。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鬥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