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真的存在嗎?---用建築邏輯探討歷史真偽

2021-03-05 世界偽史研究

       西方的古羅馬歷史部分,支撐其存在的結構標誌,是一些所謂「古羅馬建築」;從外表上看,這些古建築非常新,讓人懷疑其是否有數千年歷史;其建築邏輯上看,也問題重重。
  一座建築,若不是為了膜拜,就要有實用性,對於大型建築,勞民傷財的建築就需要仔細探討其可行性;這些可行性探討包括地形地勢,社會需求,技術條件等。


  我們來挑一座所謂「古羅馬灌溉渠"來討論其真實性。

  比如法國南部的pont du gard加爾橋(請谷歌地圖)。這座橋據說是古羅馬時期用來灌溉農田的灌溉渠,每天能夠給法國NIMES尼姆地區提供兩億立升水,彰顯了古羅馬時期發達的農業。
  沒有經歷過大的火山噴發、造地運動,雖然有「數千年歷史」,相信這座橋周圍的地形地勢並沒有大的改變。


  1.地形地勢:
  其所在位置穿越兩片丘陵之間的一條河道;在丘陵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是地勢較低的平原;其東邊還有一條水源充足的羅納河,當地並不缺用於灌溉的水源。
  這裡突然出現一座那樣高大的灌溉渠,要把水引到哪裡去?哪裡缺水呢?
  法國人說是為了灌溉該片丘陵南邊的NIMES尼姆地區,把地圖縮小,你會發現NIMES就在羅姆河旁邊,需要這樣一個大型工程嗎?
  再遠,你會找不到那樣一塊地勢較高、缺少水源、已經有農耕的地區。


  水源問題:
  周圍的河水地勢都被這座橋低,要形成水流動的動力,就要有位置較高的水源;有足夠高度差,能夠依靠重力在這樣高度的灌溉渠中流動;若這座灌溉渠的終點是NIMES尼姆城,那水渠的水源就應該在其北邊或者西邊,這就是說這條灌溉渠的長度,必須要能到達數百公裡外的庇里牛斯山區或者中央高原地區。


  另外,該地區有足夠的平地用於農耕,在這片區域,沒有很高的農耕區,若還有需求,應該是山間的農地,可周邊的山地內也沒有農耕的遺蹟;大興土木建造這樣的橋有什麼實際意義?
  怎麼可能從上百公裡以外的地方引入灌溉渠?
  從其地形地勢上看,很不邏輯。

  2.文化邏輯:
  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有那麼發達的農耕文明嗎?地裡種植些什麼?
  若農耕文化已經那麼發達,西方還需要去搞上千年的十字軍東徵?
  當地文化邏輯上看,很不合理。

  3.建築邏輯:
  古羅馬建築有很多是的磚石混合結構。
  這些磚石混合結構,今天看,的確蠻古老的,有很強復古色彩;但這種復古色彩,兩千年前可是新建築,這樣的磚石混合結構,是否符合古代羅馬人的審美?
  燒制磚瓦,在當時情況下,是需要砍伐木材,挖取粘土是要用幾十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的。
  在義大利地區,到處都是石頭古羅馬人會選擇那樣一種耗時耗能的方式來搞建築嗎?
  制磚制陶技術兩千年前古羅馬就存在了,為什麼會發展不出瓷器文化?
  西方古代是沒有拱橋的,威尼斯的拱橋是義大利與中國交流之後才出現,在那之前,威尼斯的河道上只有木板搭建的平板橋。
  這樣的拱橋首先在義大利出現,才在全歐洲普及。而古羅馬灌溉渠,使用大量義大利拱橋的建築結構。
  建築結構邏輯上也有不合理。沒有實用性,不符合基本邏輯,這座建築打造出來,是為了用來膜拜「古羅馬」嗎?

  請各位西方古代史研究專業人員,就我們提供的線索,再深入研究一下,古羅馬歷史的真偽。

  附:該橋的文本介紹
http://www.vivaboo.com/the-pont-du-gard-aqueduct-bridge-is-roman-masonry-at-its-finest/

相關焦點

  • 中外歷史通覽:古羅馬建築與雕刻,羅馬大鬥獸場,泰特斯凱旋門
    百家原創作者:暖年趣談歷史古羅馬早期藝術受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影響,後期藝術則大多學自古希臘。如果說古羅馬藝術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在希臘藝術中加入了羅馬的風格而已,同時又受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影響。也就是說,古羅馬的藝術是古代伊特拉斯坎藝術和古希臘藝術的混合。那麼,古羅馬建築與古希臘建築究竟有何異同呢?古羅馬藝術的最大成就是其建築。古希臘人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開始向義大利半島的南端移民,所以到現在義大利南部還殘存著當時希臘人的建築物,如那不勒斯附近的波賽東神廟等。當時除了南部的希臘人,在中部和北部還居住著另一個民族,那就是古代伊特拉斯坎人。
  •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裡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世紀~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
  • 外國建築史丨古羅馬建築
    ③古羅馬建築,包括公共建築,都是為現實的世俗生活服務的,古羅馬現實的世俗生活很發達,因此羅馬建築創作領域廣闊,建築類型多,大量的實踐開拓了人們的思路,建築的形制推敲得很深入、特化而成熟。因此羅馬建築的功能適應性很強。
  • 歐洲建築的發展史(1)--古希臘建築和古羅馬建築
    我們在歐洲旅遊經常會被歐洲雄偉壯觀,奇特各異的建築所吸引,歐洲人喜歡歷史,喜歡文化,建築材質多以大理石為主,所以歐洲的建築就像一部歷史長卷,記錄了歐洲曾經的輝煌和歷史的滄桑
  • 西方經典建築風格(三)古羅馬建築
    用石塊砌築,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上刻宣揚統治者戰績的浮雕。凱旋門取「凱旋」之意,顧名思義,就是勝利的意思,為了祈禱或紀念戰爭的勝利多修建凱旋門。 古羅馬劇場形制來源於希臘,因不召開公民大會,規模較小。因拱券技術的發展,劇場不再依山勢建造,而用一系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觀眾席一層層架起來。劇場的位置擺脫自然地形的限制而自由了,多造在城市中央。
  • 古羅馬建築的藝術特點
    對於大面積的建築外表和臺階,建築者開始使用一種砂粒和灰漿混合物,以後逐漸演變成為混凝土,這種混凝土在羅馬的建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這種「繼承」不僅是從時間先後來說的,而且是從建築藝術的根本風格來說的。這種根本風格的內容就是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
  • 西方藝術史:古羅馬建築【9】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用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裡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一般以厚實的磚石牆、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
  • 古羅馬建築特點並舉例說明
    古羅馬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其風格以豪華,壯麗為特色。古羅馬建築根據其特點可以分為三個時期。⑴伊特魯亞時期,(公元前八世紀到21世紀)伊特魯亞是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強國。其建築在拱卷結構方面突出,羅馬帝國和共和初期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⑵羅馬共和國時期。
  • 義大利最美的小鎮,保留著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還用鮮花瓣來鋪路
    導語:義大利最美的小鎮,保留著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還用鮮花瓣來鋪路。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一處世界遺產就是號稱義大利最美小鎮的斯佩羅,這裡不僅保留著古羅馬時期的建築,歷史底蘊深厚,還以鮮花聞名,每年鮮花節的時候甚至用花瓣來鋪路。斯佩羅位於義大利中部的翁布裡亞大區,是一座只有約8000居民的小鎮,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
  • 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功能
    從劇場、角鬥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
  • 古羅馬廣場,是古代羅馬歷史遺址之一,你有多少了解?
    由於此處鄰近臺伯河,早在公元前7-8世紀時,兩岸的居民就開始有了頻繁的交易而發展出市集;公元前2世紀羅馬共和時期,這裡逐漸發展成為羅馬人的生活重心得,因此,廣場不只有市集,陸續出現會堂、神廟、法院等建築,此時正是羅馬帝國最強大的階段,建築不斷的擴建,達到最巔峰;到了4世紀,古羅馬帝國勢力逐漸衰敗,廣場上的磚瓦,大理石材也被拆去挪為他用
  • 歷史上的「活人祭」真的存在嗎?
    歷史上的「活人祭」真的存在嗎?野蠻殘忍的「活人祭」,貫穿人類歷史的長河,背後的原因讓人深思當我們抬頭仰望夜空時,那些閃爍的星星的光輝,也許已經穿越了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呢的光陰,人類文明的歷史只有短短幾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的點點滴滴,值得我們去探尋它們的秘密。
  • 歷史規律真的存在嗎?
    從中國古代歷史上看,從夏商周開始,歷代王朝不斷地創生、繁榮、鼎盛、衰敗、滅亡,經過短暫地分裂動亂之後,統一的王朝再次出現,並且重蹈前朝地覆轍。於是,人們總結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但是,這種所謂的歷史規律真的存在嗎?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黑格爾都說是的。
  • 古羅馬建築屹立兩千年不倒的秘密:古代「超級」水泥
    古羅馬帝國作為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其壯觀美麗並且屹立千年不倒的建築也是令世人震驚的奇觀。以至於即使技術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依然沒有建築設計師能夠效仿千年前的建築。 最近,工程師們從古羅馬建築的混凝土中發現了使這些古老建築經受兩千多年風風雨雨的秘密。
  • 古羅馬建築為何會具有大尺度、實用性、公共性、世俗性的特徵
    決定古羅馬大尺度建築的首先是它的地形。在古羅馬城的四周圍繞著七個不大不小的山頭。山群環繞之中的古羅馬人為了取水方便,建造了高架輸水管。這些輸水管要跨過大河和山谷,下方用拱高高架起,因此看起來非常巨大,而在這水道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古羅馬建築就更大了。
  • 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是什麼
    【學員問題】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是什麼?  【解答】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在今黎巴嫩)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 古羅馬的信史與偽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全書提到中國的地方共有2處,而這2處的描述都不太準確。第1處吉本提到,奧勒良皇帝舉行慶祝大典時,中國使節也前來祝賀。事實上,中國皇帝根本不可能為羅馬皇帝遣使祝賀。歷史上中國官方人物西行最遠也只到達過敘利亞就返回了。當然,也不能排除確實有中國商人冒充使者,欺騙了羅馬人。所以可能錯在當時的記錄,而不在吉本。
  • 走進古典建築之——古羅馬建築
    古典建築上半篇——古羅馬建築引言:看慣了城市中的高樓大廈,你是不是想感受不一樣的建築風採?有句話是這樣表達的:給建築形式賦予人類的比例和活力!導讀:沒關係,在這篇文章裡,一粒之米(也就是在下)我將帶大家去感受古羅馬建築的風採,感受西方文明。分享行業內乾貨,粒粒皆為收穫!
  • 古羅馬混凝土,可以支撐無鋼建築萬神殿數千年,現代混凝土可以嗎
    說起古羅馬,估計多數人腦中首先閃現就是角鬥場了,古羅馬時期有很多血腥的遊戲這確實不假,但是古羅馬的相關發明同樣令人震驚,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可以說是令人印象深刻、讓人震驚的壯舉,古羅馬時期的某些建築即使採用現今的建築技術,工程師們也沒人敢輕易嘗試。
  • 【外美史】03 古羅馬建築
    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萬神廟(Pantheon)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此廟始建於公元前27年,後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被改作聖馬利亞圓廳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