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或者不敢去追求自我和夢想,很多喜歡旅行車的人已經沒有勇氣購買自己的Dream Car。趁著奧迪還在給機會,就別再找那些理性的藉口了。
旅行車為什麼在國內這麼慘澹?這已經是一個持續了很久的問題了,答案似乎也挺明顯的,但是我一直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大多數人都認為,SUV的裝載空間不比旅行車差,有些可能還要更好;現如今的一些SUV在操控上已經很接近甚至完全不輸給旅行車;國人喜歡坐得高看得遠,覺得高的車更安全;進口的旅行車太貴,國產的旅行車太糊弄事兒。再加上國人對旅行車的認知有所欠缺,旅行車在國內的慘澹是必然的。沒錯,這些都挺有道理的,不過我卻認為這只不過是人們為不買旅行車找得理性的藉口。
隨著技術的發展,雖然現在SUV的操控感受確實已經不是原來的SUV那樣了,但是有兩點是SUV永遠也克服不了的:重心高,重量大。即便能夠通過軟硬可調的空氣彈簧或者減振器以及可調防傾杆等等一系列技術手段來對抗高重心帶來的不利因素,但是成本一定會增加,而且也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重量大我們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採用相同平臺、底盤懸架、動力總成、驅動形式的A4L和Q5L,後者比前者重了將近200公斤,結果就是Q5L的加速更慢、剎車距離更長、油耗更高。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我依然堅持認為,而且事實也確實如此,旅行車的操控要比SUV更好。就好像A6 Avant,雖然它沒有quattro四驅系統,但是轎車的底子就是轎車的底子,它開起來整個的動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輛類似轎車的樣子。而SUV,即使它們的操控比早年間提升了不止一個程度,可是它們開起來依然還是一臺SUV的感覺。
坐得高看得遠,更多的只是心理暗示罷了。很多情況下,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感覺確實很好,不過在駕駛層面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只有坐得更低、重心更低才能更好地感受車輛的動態、讓車輛的操控變得更好,否則跑車的重心都那麼低就沒有道理了。
覺得高的車更安全,這更加只是心理作用。一輛車安不安全並不是看車有多高,如果是這樣的話,開一輛跟上海中心一樣高的車豈不是更好?
進口的旅行車貴,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我們來對比一下國產的A6L和進口的A6 Avant,同樣是45 TFSI 臻選動感型,A6L的指導價是43.98萬元,A6 Avant的指導價是47.68萬元,如果算上經銷商的優惠,兩車的價差估計在5到6萬元。A6 Avant在配置上有一些優勢,發動機的功率和扭矩更大,它還配備了駕駛位座椅記憶、後視鏡記憶、可記憶的電動後備廂門、手機無線充電、後排座椅比例放倒、空氣淨化裝置和香氛系統。再加上進口的身份,這樣的價格我認為真的可以說是很實惠了。
至於國人對旅行車的認知程度,這一點確實是影響旅行車銷量的原因。說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人的真實故事,強調一下,不是笑話。某品牌4S店的售後員工,竟然把自家品牌的某款中型車大小的旅行車認成了旗下一款緊湊型車大小的兩廂車,我就不說具體的品牌和車型了。經銷商員工都對旅行車如此陌生,更不要說普通消費者了。
旅行車不行,那由它衍生出來的跨界車呢?
A6 allroad的55 TFSI 尊享越野型,六缸渦輪增壓發動機、quattro四驅系統、軟硬高低可調的空氣彈簧,這樣的硬體在山路上的表現真的是太棒了。切換到動態模式和手動撥片換擋,加速超車時的氣勢恢宏,高速過彎時的從容優雅,一瞬間我就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它。
可是在我看來,這種由旅行車衍生出的跨界車會更加尷尬。比如我自己,黑塑料輪拱讓它沒有了旅行車優美的姿態,多了一絲工具屬性,我是非常不喜歡的。雖然它有著非常完美的動力和驅動形式,而且軟硬高低可調的空氣彈簧也解決了高離地間隙的問題,可是黑塑料輪拱我還是接受不了。我知道這種車型的誕生是因為什麼,我也知道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麼,我也在瑞典的北極圈內深刻體會感受過這種車的好,但我就是愛不上。喜歡它的人會很喜歡,而不喜歡的人可能連看都不會看一眼。
回到旅行車,開頭我說旅行車賣不好的原因只不過是人們找得理性的藉口。在我看來,這是為了掩飾自己缺乏勇氣,缺乏追求自我和夢想的勇氣。如果真要追求絕對的理性,那全世界可能只會剩下一款車。我身邊有很多人喜歡旅行車,但最後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買,這就是缺乏勇氣,缺乏追求自我和夢想的勇氣的表現。為什麼別人買SUV你就要買SUV?為什麼放棄了你對駕駛的追求?幾十萬都花了,貴的那點錢真的就那麼重要嗎?跟擁有了自己喜歡的、夢想中的車相比,這些都不重要。
生活往往讓我們忘記了自我和夢想,或者說不敢去追求自我和夢想。奧迪給了我們追求自我和夢想的機會,它依然還在國內銷售各種款式和型號的旅行車。不要在乎別人的建議和看法,也不要在乎自己的錢包銀行卡。鼓起勇氣,大膽一點。人應該活得自我灑脫,夢想實現的那一刻,人生一定會比被迫選擇油膩無聊爛大街的SUV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