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還舊」真是「龐氏騙局」?

2020-12-20 中國金融新聞網

  根據審計署24號公告披露,2012年審計範圍內的地方融資平臺和公路行業普遍存在「借新還舊」的情況,且「借新還舊」比例較高,消息一出即引爆了市場對相關行業蓄積已久的風險情緒,至今餘波未了。雖然評級機構頻頻上調相關企業主體評級,但投資者仍然避而遠之。甚至有市場人士表示,目前包括政府等舉債主體的「借新還舊」行為本質上就是「龐氏騙局」,極易引發系統性風險。筆者認為,應正確客觀看待「借新還舊」,既不能對其風險熟視無睹,也不能視為洪水猛獸,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長期以來,市場各方對「借新還舊」整體持消極懷疑態度。首先,監管機構對「借新還舊」的審慎和警惕感染了市場情緒。「借新還舊」概念首見於《不良貸款認定暫行辦法》,該辦法第九條規定,除符合四項條件的「借新還舊」貸款可列入正常類外,「貸款到期後未歸還,又重新貸款用於歸還部分或全部原貸款的,應依據借款人的實際還款能力認定不良貸款」,「借新還舊」就此被打上「不良貸款」標籤;而替代該辦法的《貸款風險分類指引》第十條規定,「借新還舊,或者需通過其他融資方式償還」的貸款應至少歸為關注類;2009年1月,銀監會更是明確要求「嚴禁項目貸款借新還舊」。其次,系列風險事件中廣泛存在的「借新還舊」部分印證並加劇了市場擔憂。由於「借新還舊」貸款制度存在較大的操作漏洞,經常被銀行、企業及其經辦人員利用,以達到掩蓋資產質量惡化、逃避責任追究甚至惡意逃廢債的目的,極易導致潛在風險積蓄甚至突然爆發。譬如,隨著「德隆系」繁華散盡,市場才發現其產業體系幾乎完全依靠銀行資金堆砌而成,其銀行貸款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借新還舊」。 

  隨著外部監管強化和金融體系的發展,「借新還舊」的內涵和表現特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借新」時點由「到期後」前移至「到期前」。隨著徵信體系的構建和逐步完善,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顯著降低,加上風險管理能力的強化,金融機構很難再給違約企業新增貸款,「貸款到期後未歸還,又重新貸款」幾無可能;其次,「借新」來源也由銀行擴展到信託、理財等影子銀行和債券市場。一方面,隨著「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等貸款業務法規框架的頒布實施以及受託支付方式廣泛應用,直接「以貸還貸」操作難度加大,往往需要和其他資金「倒一下」;另一方面,近年來,信託、理財等影子銀行體系蓬勃發展,加上債券市場快速崛起,企業「借新還舊」資金渠道得到了實質性拓寬。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非金融企業上半年公開發行的各類債券中,862隻募集資金用途涉及還款,佔比達67%;償還借款7479億元,佔全部募集資金43%。其中,企業債券因更加強調項目用途,僅有1隻涉及還款,佔比不足1%,償還借款40億元,佔募集資金1%;其次是公司債券,31隻涉及還款,佔38%,償還借款442億元,佔募集資金36%;最高的是短融、超短融、中票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811隻涉及還款,佔比高達83%,償還借款6996億元,佔募集資金53%。 

  「借新還舊」是企業穩健經營的內在要求,也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結果,不能將其簡單等同於違規或高風險。首先,「借新還舊」是企業正常經營的內在需要,而金融深化則為「借新還舊」提供了外部條件。通過「借新還舊」,尤其是債券等產品對銀行貸款的替代,企業可以拓展融資渠道,增強財務彈性,這對於吃盡銀行「晴天送傘,雨天收傘」苦頭的企業尤為重要;同時,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非銀行融資方興未艾的背景下,企業可以通過「借新還舊」降低財務成本。譬如,債券發行利率在歷史上絕大部分時候都低於銀行實際貸款利率,企業信用越好,利差就越大,極端情況下甚至超過400BP,對於融資規模動輒成百上千億元的企業而言,「借新還舊」可節約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融資成本;此外,「借新還舊」是企業有效管理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越是資本密集型、投資回收期越長的行業,企業流動性管理就越難,「借新還舊」就越普遍和頻繁。以公路為例,項目投資規模動則數十億元乃至數百億元,大部分貸款期限超過20年,貸款銀行、借款企業都很難準確預估項目未來現金流和企業自由現金流情況,必然經常出現流動性缺口,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公路行業和平臺「借新還舊」現象突出了。而且,就連將流動性管理視為生命線的金融機構都需藉助資本市場頻繁「借新還舊」,更何況是企業呢? 

  其次,「借新還舊」符合法律法規相關規定。《貸款風險分類指引》事實上承認了「借新還舊」的合規性,最高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更是直接確認了其合法性。最後,「借新還舊」不等於高風險。與傳統模式不同,現有「借新還舊」大多是新債權人新增債務償還原債權人存量債務,若企業償債能力實質性惡化或者違約,在金融機構風險控制和激勵機制日益完善的背景下,除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風險偏好型機構外,其它債權人難有新增債務動力。從這個角度看,「借新還舊」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優質企業的「特權」。 

  當前,企業整體財務槓桿已升至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存在較大的去槓桿壓力,同時經濟也正處於減速換檔、調整結構的關鍵時期。只有保持相對穩定的流動性環境,並允許適度「借新還舊」,企業才可能以時間換空間,平滑債務期限結構,漸進有序去槓桿,才能強化經濟平穩著陸、從容換檔的微觀基礎。在此過程中,即使出現金融機構向高風險企業「借新」以「還舊」的情況,各方也不宜反應過度、因噎廢食,畢竟風險偏好型投資者的廣泛存在就是金融體系成熟的重要標誌,當然前提是企業能夠積極履行信息披露責任,金融機構具備較強的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而且其道德風險能夠得到有效約束和管控。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開正門、堵後門、控偏門」的管理思路同樣適用於「借新還舊」。可以預見,隨著對「影子銀行」監管的持續趨嚴,信息披露更及時透明、投資者保護機制更完善、機構投資決策更加陽光、融資成本相對更低的債券市場將在企業「借新還舊」、有序去槓桿進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為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信息研究部)

相關焦點

  • 模仿「盒馬鮮生」,老闆被捕,投資人被騙,水果店龐氏騙局落幕
    然而,隨著股權投資的火熱,也延伸除了另一個產業,旁氏騙局,其實,一個個龐氏騙局的故事大同小異,只是太多的人被利潤蒙住了眼睛,即使將信將疑,在高額的回報誘惑之下,還是心甘情願當了那隻撲火的飛蛾。你看好的是別人的利息,哪知道,別人要的只是你的本金。對於那些打著高回報的投資,不擦亮自己的眼睛,最終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人財兩空。
  • 史上最大龐氏騙局
    美國的財政收入大約是7萬億美元,如果美國政府把全部的財政收入用來還國債,大概需要還3年。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的財政支出高達8萬億美元。20萬億美元,實際上根本就還不起,連還利息都困難!那麼,美國政府是怎麼還債的呢?借新債還舊債。美國政府雖然欠下了巨額的債務,但是,仍然在發行國債,借到了新債,就還一部分舊債。誰在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的中央銀行,即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 大學生網貸被騙策劃「龐氏騙局」 3個月流水千萬
    大學生網貸被騙策劃「龐氏騙局」 3個月流水千萬 2017-04-0909:03:01來源:華龍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官志雄 2017年04月09日 09:03 來源
  • 中國房價,已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龐氏騙局!
    還鼓勵各種個人和企業去買商品房,然後出租。一方面國家在戰略調控,另一方面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賣給窮人。難道資本家現在要跟國家對著幹嗎?其實,中國的樓上早已淪為一場徹頭徹尾的龐氏騙局!龐氏騙局是對無限發展下線的騙局的稱呼,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 戴軍出演音樂劇《龐氏騙局》蔣雯麗盛讚「會讓你們大吃一驚」
    4月12日,央華戲劇2019年度大戲音樂劇《龐氏騙局》在北京舉行發布會,戴軍不僅主持全場,更獻唱歌曲《蘇州河邊》。同時戴軍還在《龐氏騙局》中一人分飾16角,演技十分驚豔,戲裡反串出演男一號的老戲骨蔣雯麗也連連豎起大拇指:「戴軍這次會讓你們大吃一驚的!」
  • 股壇長毛Webb:比特幣是全球首個非中央化龐氏騙局
    新浪港股訊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比特幣(Bitcoin)價格近期飆升,惹起全球瘋炒,有「股壇長毛」之稱的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則質疑比特幣的升勢,更形容比特幣是全球首個分布式、非中央化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 【觀影娜】看破產姐妹,學英語之「龐氏騙局」怎麼說?
    曾經的億萬富翁屈身於一個小店當服務員,還那麼樂觀,這點,我是給Caroline豎大拇指的。 因為什麼讓她的生活有這麼大的變故?這個,得從她父親說起...
  • 龐氏騙局又雙叕出新花樣了 農商劵到底是啥?
    而且騙子一般都還不笨,花樣還特別多。但本質上都是裹著糖衣的炮彈。今天介紹一種新騙局,名字很新奇:農商券。但其實就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花樣再多,也是一個套路  「龐氏騙局」,也叫做「金字塔騙局」,這種騙術要是認真追究起來,在古代已經出現了,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和套路。
  • 以太坊網絡遭遇嚴重擁堵,疑似龐氏騙局導致
    小編:記得關注哦來源:區塊律動BlockBeats律動 BlockBeats 消息,以太坊網絡上正有數以千計的交易湧向同一個地址,該地址現在擁有超 500 萬美元的 PAX 代幣,網友質疑似乎是因為一個龐氏騙局而導致以太坊嚴重擁堵。
  • 又一個1000億龐氏騙局崩塌!所有跟風爆炒比特幣的人都傻眼了……
    也就是說,比特幣是一種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它要求不斷有信徒進入市場推升價格,而這建立在未來會有更多信徒加入的承諾上。而一旦沒有後來者參與這種博傻遊戲,比特幣就將到一文不值。其實,對於比特幣這些特徵,很多人早就看得真切。
  • 滙豐銀行又曝新醜聞:縱容「龐氏騙局」,放任其轉移巨額資金
    英國廣播公司(BBC)20日援引相關機密文件報導稱,滙豐銀行在明知有客戶搞「龐氏騙局」(通過發展「下線」支付投資人豐厚回報的金融詐騙,傳銷是經典的龐氏騙局之一),存在欺詐行為的情況下,仍允許其帳戶從美國轉帳數千萬美元。 這一醜聞隨著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的系列機密文件於20日被公開,而引起關注。
  • 85後初中生,用「龐氏騙局」收割了一批千萬、億萬富豪!
    而自己也沒有任何成本,真是一個賺錢的好手段。2013年,說幹就幹的肖建海又成立軒鴻金融控股等幾家公司,轉戰金融。二其實,肖建海的商業邏輯沒多大問題,必定很多資本大佬玩得比他套路多了。但有一個問題是,借來的錢,他有沒有能力轉借出去,再把錢賺回來。這些環節如果有一項無法進行,都很難做到最後的閉環。
  • 龐氏騙局仍在發酵,造成以太坊擁堵的MMM項目是什麼?
    律動BlockBeats 發現,最近以太坊網絡突然擁堵疑似部分原因是一個名為 MMM 的龐氏騙局越來越受歡迎,該項目還正在推高以太坊的 Gas 價格。MMM 這個項目行為可以追溯到 MMM BSC,其風格仿造謝爾蓋馬夫羅迪 (Sergei Mavrodi) 的 MMM 企業。
  • 研究:以太坊天價手續費轉帳地址或與龐氏騙局PlusToken有關
    在有關該混合器的交易追蹤期間,發現了與龐氏騙局PlusToken的聯繫。PlusToken的ETH轉帳過程可能被錯誤標記為交易所的地址,其實是通過混合器從各個PlusToken錢包中收取了資金,為了混淆對該地址的調查,還發布了一個未知的WOR代幣,此代幣隨後從混合器地址中分發,分髮結束後,該代幣不再使用。兩次交易的地址可能是一個洗錢殭屍程序,而殭屍程序的大部分交易是到多家韓國交易所的取款和存款。
  • 地方債借新還舊並非新開通道 避免債務期限錯配風險
    這被一些媒體解讀為財政部首度明確地方政府可以發新債券來還舊債(下稱「借新還舊」),為地方融資開了一道大門。不過一位財政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實際上地方債一直被允許「借新還舊」,以前也有,只是2018年地方債到期規模較大。
  • 又一新型龐氏騙局,這些人被騙得血本無歸……
    那麼,如果在網上投入一定資金就能「雲養貓」,養大了還可以賣出去賺錢,你是否願意「領養」一隻這樣的小可愛呢?認識到人們的需求,一款「喵喵」APP應運而生。經營者看準這一市場,設計出了這樣一款應用程式。根據遊戲規則,玩家可以通過雲飼養養大小貓,並使其身價增長,等別人買走後,還可以拿回本金和10%的利息。
  • 又一龐氏騙局突然崩塌!警方再次提醒,這些都是傳銷!
    今天,真相揭開,周伯雲的所謂「金融創新」,或不過是一場龐氏騙局而已。善林金融成立於2013年,以線下理財起家,截止被查封前,已經擁有眾多線上、線下關聯平臺和關聯企業,是一個龐大的集團。其實他們是「借新債還舊債」,利用下一個人的資金補足上一個人的收益,擊鼓傳花,甚至利用親殺親、熟殺熟的套路,把一波波心懷暴富夢的人們坑進來據前員工爆料稱, 和泛亞、e租寶、中晉、錢寶一樣,善林金融也是靠「借新債還舊債」、擊鼓傳花的形式維持著。
  • 講講最常見的金融詐騙「龐氏騙局」
    來源:供應鏈金融「龐氏騙局」源自於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1882-1949)的人, 他是一個義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國。在美國幹過各種工作,包括油漆工,一心想發大財。當時的龐茲被一些愚昧的美國人稱為與哥倫布、馬可尼(無線電發明者之一)齊名的最偉大的三個義大利人之一,因為他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了錢」。龐茲住上了有20個房間的別墅,買了100多套昂貴的西裝,並配上專門的皮鞋,擁有數十根鑲金的拐杖,還給他的妻子購買了無數昂貴的首飾,連他的菸斗都鑲嵌著鑽石。
  • 龐氏騙局為啥總能重演?
    都說,資訊時代,讓更多的人變得聰明起來,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人越來越不聰明,反而比原始社會更加不可理喻,無法理解,很多只需要常識就能破解的騙局,但是,沒有人會輕易識破。花漾美購實為龐氏騙局2019年上半年,一款號稱集醫美、社交、商城、新零售、以用戶內容為核心導向的零售批發代售系統花漾美購上線。
  • 350個刷爆朋友圈的龐氏騙局,漂洋過海來看你!
    20、雷達幣打著虛擬幣的外衣,進行著龐氏騙局的遊戲,本質就是個傳銷幣而已,大家不要被包裝的表象所欺騙,謹慎投資。21、中國一川又一個打著虛擬幣的名義的龐氏騙局,已經被多家媒體曝光。35、豐果遊天下借著遊戲的名義,幹著非法的旁氏騙局遊戲,大家投資要謹慎。36、易賺寶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直到操盤手關網跑路了,投資者才醒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