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借新還舊並非新開通道 避免債務期限錯配風險

2020-12-20 第一財經

近日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下稱地方債)用於償還2018年到期地方政府債券的規模上限,按照申請發債數與到期還本數孰低的原則確定。

這被一些媒體解讀為財政部首度明確地方政府可以發新債券來還舊債(下稱「借新還舊」),為地方融資開了一道大門。

不過一位財政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實際上地方債一直被允許「借新還舊」,以前也有,只是2018年地方債到期規模較大。

根據wind數據,2018年地方政府到期債務約8389億元,而前兩年到期債務規模不到3000億元。此後幾年到期債務規模均超過1萬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蘇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發43號文以來,中央政策是允許地方政府債券「借新還舊」的,是否「借新債、還舊債」由各發債區域根據自身財力及債務情況而定。

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即國發43號文)明確,地方政府舉借的債務,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

2016年11月,財政部印發的《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預算管理辦法》也明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本金通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發行一般債券等償還。同月印發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預算管理辦法》也明確,專項債務本金通過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專項收入、發行專項債券等償還。

而且財政部明確,省、自治區、直轄市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償還到期的一般債務和專項債務本金計劃,由省級財政部門統籌考慮本級和各市縣實際需求提出,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批准後按規定組織實施。

因此,地方債早就被允許「借新還舊」,不存在突然給地方融資開一道大門。

地方債「借新還舊」是否會帶來債務風險?

蘇莉表示,「借新還舊」是資本市場主體降低資金成本、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優化債務結構、擴大經營和實現流動性管理的正常手段,其本身並不必然帶來風險。

「與完全沒有實體支撐的金融體系空轉的『旁氏騙局』不同,『借新還舊』只是一種融資管理手段,是否帶來風險主要取決於主體的償債能力。資本市場上恰恰是信用資質比較優質的主體,能獲得投資人的認可,才能實現穩定持續地『借新還舊』。這就是高速公路企業、基礎設施融資建設企業多次被曝『借新還舊』,但仍得到資本市場青睞的原因。」 蘇莉說。

蘇莉告訴第一財經,「借新還舊」是地方政府以時間換空間、平滑債務期限結構,實現漸進式去槓桿的有力舉措。以政府低利率的債務替換融資平臺高利率的債務,有助於有效降低融資平臺的資金成本,緩解融資平臺大量隱形債務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2015年中國發行了地方政府債券來置換非債券形式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以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負擔。國務院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置換債券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負擔1.2萬億元。這避免了地方政府資金鍊斷裂,化解了許多長期積壓的「三角債」,降低了金融系統呆壞帳損失。

我國實行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也為地方債「借新還舊」設置了天花板。比如前述《意見》明確,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用於償還2018年到期地方政府債券的規模上限,按照申請發債數與到期還本數孰低的原則確定。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借新還舊的規模上限被控制在申請發債數,而這一數字被中央實施限額管理。

蘇莉認為,隨著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的完善,預計未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將明顯抬升。

2018年是國務院確定的地方政府置換債券發行的最後一年,規模約1.7萬億元,目前各省市正按照要求加快發行置換債券,完成既定任務。此外,2018年地方政府發行的新增債券規模上限為2.18萬億元。

相關焦點

  • 財政部首次明確地方債"借新還舊"?誤讀了!這才是61號文的正確解讀
    61號文發布後,來自市場最多的解讀和點評就是這句話——「這是財政部首度正面明確地方債可以借新還舊」、「換言之,地方政府只需要還上利息,本金就可以借新還舊滾動,包括地方政府城投平臺也是」。一是地方政府債「借新還舊」並不是財政部首度明確,翻閱自2015年以來財政部每年發布的《關於做好xx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或通知)》中就會發現,「通過發行新的地方債償還到期舊的地方債的」這類更為直白的說法早已有且常被提及。
  • 地方償債六成靠借新還舊 財政部原高官警言風險
    在12月8日舉辦的「新格局下政府債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財政部原副部長張弘力表示,地方政府債券「借新還舊」依賴性很大,存在潛在償債風險。為了緩解地方償債壓力,目前地方政府可以發行再融資債券在償還到期債務本金,這也被稱之為「借新還舊」。
  • 「借新還舊」真是「龐氏騙局」?
    根據審計署24號公告披露,2012年審計範圍內的地方融資平臺和公路行業普遍存在「借新還舊」的情況,且「借新還舊」比例較高,消息一出即引爆了市場對相關行業蓄積已久的風險情緒,至今餘波未了。雖然評級機構頻頻上調相關企業主體評級,但投資者仍然避而遠之。甚至有市場人士表示,目前包括政府等舉債主體的「借新還舊」行為本質上就是「龐氏騙局」,極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 因「借新還舊」消失的抵押權,到底是否合理?
    「借新還舊」是指借款到期後不能按時收回,又重新借款用於歸還部分或全部原借款的行為,由於有利於盤活、收貸任務的完成,克服了訴訟時效的法律限制,通常為商業銀行所採用。雖然「借新還舊」存在避免追討舊債的糾紛,還降低了不良資產,穩定了銀行信用等優點,但是也隱含著相當的法律風險。
  • 債券市場「借新還舊」風險正在暴露
    在資管新規落地的大背景下,債市頻頻爆雷,違約、逃債不斷,過去「借新還舊」的遊戲還能玩下去嗎?其一,債券違約不斷,逃債增多,導致債券市場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8日,今年共發生債券違約事件19起,涉及10家發行主體,違約規模超過140億元,同主體未到期債券存量規模480億。
  • 新版地方債發行管理辦法出爐 四條規定放開發行期限額度限制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記者表示,取消地方債發行期限的限制,一方面有利於保證專項債券融資期限與項目資金需求結構相匹配,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防止資金閒置浪費。另一方面這也是財政政策跨周期設計的一個重要體現,提高長期限地方債券發行比重,既有利於平滑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又能避免頻繁發債增加成本。
  • 債務高峰臨近 房企「借新還舊」
    據彭博社數據顯示,境內房企2020年10―12月到期的人民幣債券規模分別約895.45億元、709.55億元、917.61億元;同期到期的美元債分別約為49.95億美元、467億美元、238.79億美元。克而瑞表示,2020年上半年房企整體償債指標都在走弱,雖然整體風險可控,但是償債壓力和融資成本都在加大。
  • 近30家房企密集發債 美元債多、「借新還舊」是主流
    近30家房企密集發債美元債多、「借新還舊」是主流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開年在債市展開搶跑的,不止包括現階段資金壓力較大的規模較小房企,諸多標杆房企的身影同樣頻頻出現。從發行年期來看,本輪房企發行債券的年期主要集中在3-5年期,超過七年期的債券佔比不足三成,其中,碧桂園、世茂、龍光、華僑城、禹洲和時代中國等房企美元債期限均在六年或以上。期內,也出現了一筆超短期債券:1月8日,金科公告披露發行10億元規模超短期債券,發行期限260天,票面利率5.4%。房企開年扎堆發債以及境外發債大幅提升,在第三方機構的研究報告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 地方債縮影:平臺公司債務逾期、公職人員工資被迫買地方債
    導讀   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從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開始的。  1  耒陽多平臺公司債務逾期  地方債問題就像名字花樣百出的颱風,席捲之處便掀起一場資金的腥風血雨。地方債又更似一塊舊傷疤,翻出來觸目驚心,擱起來隱痛難耐。
  • 頻繁借新還舊 金融街難掩發展掣肘
    8月5日,金融街控股(000402.SZ)發布2020 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二期) 發行公告,發行規模不超過20億元,債券的詢價區間為 3.20%-4.20%,期限為五年期。而這次發行公司債,也成為金融街年內第8次融資。 8月6日,金融街發布關於累計新增有息負債超過淨資產百分之二十的公告。
  • 華泰證券:城投債融資成本逼近信託
    從目前看,發改委防範地方融資平臺出現違約風險的「主藥方」是借新還舊和債務置換,這意味著短期城投債的違約風險降低,但代價是城投債的供給量上升,收益率將易上難下。債券市場研究人士認為,未來地方債真正問題在於風險轉移,貸款佔比下降,債券佔比上升,負債層級下移,地方債通過金融創新疏散,風險往往在最薄弱地方暴發。2014年信用風險主導市場,需要進一步消化地方債。
  • 微市中·法課堂:借新還舊,保證人不承擔責任的10個法律要點
    裁判要旨:僅憑主合同列明借款用途不能認定保證人對借新還舊的事實知情,債權人如不能直接舉證證明「擔保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所擔保的債權屬於借新還舊」的事實存在,應認定為擔保人對「借新還舊」的事實不知情。四、抵押人被隱瞞借新還舊事實,可參照保證人的規定主張免責。
  • 城投債收緊?發行人將按紅黃綠三檔分區,紅區暫停發文?
    對此,券商中國記者向多名券商人士處求證了解到,交易所參考執行,但並非一刀切。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分檔結果是否以省份作為劃分標準,可能會有調整空間。需看到的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題是這輪城投債監管的重點。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到,2021年要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多名券商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未來城投債發行收緊將是大勢所趨。
  • 扎堆發債「借新還舊」 房企2021年到期債務規模將歷史性突破萬億元
    12448億元機構預計,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將達12448億元,歷史性突破萬億元關口。新年伊始,房企再現扎堆發債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7日,上市房企已發行13隻美元債。根據各房企公告披露來看,募資用途多為現有債務再融資。另有機構預計,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將達12448億元,歷史性突破萬億元關口。
  • 我國再發2700億地方債,債務餘額突破24萬億,國債又有多少
    目前世界上欠債最多的國家自然是美國,美國政府背負的國債總額就超過了26萬億美元,如果再算上地方債務,將會是一個更加龐大的量。那麼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債務情況又怎樣呢?7月新發地方債2722億元今年因為疫情等一些特殊原因,政府的財政收入會受到影響,以前財政收入能夠幫補的地方,現在也可能會變得力不從心。
  • 四部門: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法人單位的債務風險監測系統
    ,綜合運用各類降槓桿措施,進一步完善企業債務風險防控機制,做好組織協調和服務監督工作。支持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鼓勵外資依法合規入股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債轉股實施機構。妥善解決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機構持有債轉股股權風險權重較高、資本佔用較多問題。  加快推進市場化債轉股資產交易。鼓勵對優質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支持對民營企業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大力開展債轉優先股試點。對市場化債轉股過程中涉及的國有資產定價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找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 10月13家房企美元債融資近50億 借新還舊以備冬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10月,超30家典型房企在境內外齊發債,其中,有13家房企的美元債融資計劃總計接近50億美元。隨著房價漲幅明顯放緩,房企頻頻發債「借新還舊」,高杆槓房企的生存壓力正在加大,由此也引發了業界對資金鍊的擔憂。
  • 地方債置換隱性債務建制縣試點有哪些
    來源:不周山的視野摘 要 早在2019年2月20日,湖南省就提出積極爭取中央政府債務限額化解隱性債務。但直到2019年12月24日,21世紀經濟報導後,市場才廣泛知道有湖南、貴州、雲南、遼寧、內蒙古、甘肅6個省份的部分建制縣納入試點,可以用地方債置換部分隱性債務。
  • 地方債未來五年改革方向,財政部劃出兩項重點
    為應對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近些年地方政府發行政府債券規模快速攀升,今年底債務餘額近2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率逼近國際警戒區間下限(100%),地方債風險有所加大。「十四五」時期地方債管理有何新趨勢?如何防範地方債風險?對此,財政部部長劉昆在近期發表的《建立現代財稅體制》一文中給出答案。
  • 「借新還舊」的路徑還能繼續嗎?
    但從16日下午媒體透露的信息看,「17紫光PPN005」的所有債權持有人均已同意展期方案,這當然意味著這筆債務已經「實際違約」。紫光集團境內私募債「17紫光 PPN005」最終何時、以何種方式償債?一次性、還是分期?先償利息、還是本息一起?沒有看到具體說明。這是否表明,儘管債權人一致認同展期償債,但對具體償債方式還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