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克裡姆林宮,佔地28萬平方米。其西牆根下是佔地7萬平方米的紅場。莫斯科河沿著克裡姆林宮南牆根和紅場南部穿城而過。
克裡姆林宮是建於12-17世紀的雄偉建築群,它曾是歷代沙皇的皇宮,是沙皇俄國世俗權力的象徵。1238年,俄羅斯各公國被金帳汗國徵服,莫斯科成了蒙古帝國入侵的犧牲品。
克裡姆林宮遭到戰火的嚴重破壞,但很快獲得重建。在伊萬的統治下,莫斯科大公國於14世紀初建立。克裡姆林宮成為公侯的住地和宗教中心。
克裡姆林宮的木製圍柵在14世紀末被石牆取代,到15世紀末,磚牆又取代了石牆。克裡姆林宮建築群是當時這一新的政教結合的體現。
在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1547-1584年)的統治下,國家的統一得以鞏固。1543年君土坦丁堡即拜佔庭失陷落入土耳其人之手,這標誌著伊凡四世成為東羅馬帝國和作為第二羅馬的拜佔庭帝國的精神繼承人和東正教的保護者。
推動這項計劃實施的是令人畏懼的伊凡。伊凡四世是第一個能真正稱得上是全俄沙皇的人。伊凡四世在3歲時繼承父位成為大公,14歲執政掌管國家,16歲加冕為沙皇,徵戰的勝利使他建立了一個俄羅斯王國,由他統治莫斯科。
但伊凡四世生性殘暴、1583年他一怒之下殺了自己的兒子,3年後他自己也死了。據說,在聖巴西勒教堂完工後,沙皇命人把建築師的眼睛弄瞎,為的是使他水遠無法再創造奇蹟。
1555年,伊凡在紅場上建造了瓦西裡,布拉教堂,以紀念依羅斯對山汗國的徵服。在此之後的16-17世裡,克裡姆林宮變為沙皇的住地,隨著1703年政治權力向聖玻得堡的轉移,克裡姆林宮繼續保持著宗教中心的地位。
當莫斯科1918年再次成為首都後,克裡姆林宮重新成為蘇維埃政權政府部門的所在地,此後克裡姆林宮一直統治著蘇聯。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遷入18世紀參議員大樓辦公之後,他即使在大樓頂樓居住也是過著儉樸的生活。
克裡姆林宮的名稱由來具有久遠的歷史,克裡姆林宮是「城壘」或「內城」的意思,俄羅斯的一些大城市都有古老的」克裡姆林」。但從1547年後只有在莫斯科的城堡才被稱為「克裡姆林」。12世紀這個城堡剛剛建立時,莫斯科就以它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
克裡林宮高聳的圍牆重建於15世紀,圍牆是磚砌的,高達18.3米,長達1.6千米,中間有20多座塔樓,有的塔樓大門上有帳篷式的尖頂。克裡姆林宮主入口是面朝紅場的斯拉斯基門。
1600年由鮑裡斯,戈東諾夫沙裡提出加高伊凡大帝鐘樓到81米,伊凡大帝鐘樓還是一座瞭望塔,可以俯瞰周圍2千米的地方,在它的腳下有一座「鐘王」,是世界上最大的鐘,鑄於18世紀30年代,重量超過200噸。
在「鐘王」附近還有一尊龐然大物炮王」。其口徑為89釐米,造於1586年,重量達40.6噸。「鐘王」從未被敲響過,「炮王」也從未發射過炮彈。克裡姆林宮的建築層次分明。廳室內的建築風格迥於,裝飾精美,氣勢恢宏。
克裡姆林宮中心最古老的教堂廣場上,建造著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報喜教堂和聖母領報教堂。在這些宗教建築中,最能體現俄羅斯與北部教堂建築風格的是以山字形拱門和金色圓塔為特徵的聖母升天大教堂。
教堂建於1480年,建築時間稍晚於聖母升天教堂的是1489年建成的報喜教堂,它原為希臘十字形的3個圓頂的建築後又擴建成造型美觀的9個金色圓頂的教堂,在當時被稱為「金色拱頂」,金色拱頂成為皇族子孫洗禮與舉行婚禮的地方。
紅場是俄羅斯最負盛名的中心廣場。紅場與克裡姆林宮毗連,坐落於克裡姆林宮東牆側。15世紀90年代,莫斯科遭遇大火,火災後的空曠之地形成了廣場,所以廣場也被稱為「火燒場」,17世紀中葉起才稱為「紅場」。
在俄語中「紅色的」一詞還有「美麗的」之意。紅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位於廣場南面的瓦西裡·布拉仁大教堂,這是一座有著9個「洋蔥」式尖頂的大教堂。教堂的紅磚牆面用白色石頭裝飾,表面配上各種顏色,如金色、綠色以及雜糅的紅色和黃色等。
目前,紅場已成為俄羅斯舉行各種重大集會的首選場地,2005年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重大集會也是在紅場舉行的。在這次集會上,俄羅斯還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