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57年 「一帶一路」上中俄國際列車之蛻變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北京至莫斯科的K3(莫斯科至北京的K4)國際列車,在俄羅斯境內的烏蘭烏德接入西伯利亞鐵路。「國際列車俄羅斯經典十三日文化之旅」13天的旅程,火車上就佔去一半時間。為什麼不乘坐更快捷的飛機,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客人對綠皮火車的長途旅程青睞有加呢?原因就是要乘坐中俄國際列車,去體驗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壯闊美景。

    西伯利亞鐵路被譽為世界十大鐵路之首,全長9200餘公裡。在抵達莫斯科前,乘坐這趟列車的乘客會經過:蒙古國首都——蒙古最大城市烏蘭巴託;位於貝加爾湖最南端、被紀錄片《孤獨星球》描述為「過分豪華的小站」,全站的建築為花崗巖建成的斯柳笛楊卡;臨近貝加爾湖,西伯利亞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東西伯利亞的第二大城市——伊爾庫茨克;俄羅斯第三大城市,西伯利亞經濟文化中心——新西伯利亞市;位於歐亞分界線上的葉卡捷琳堡(列車從葉卡捷琳堡站發車後,將經過亞歐分界線界碑);建立時間早於莫斯科公國的蘇茲達爾公國首府——弗拉基米爾……

    經過5晚6天的旅程,抵達莫斯科後,遊客會參觀謝爾蓋耶夫鎮、克裡姆林宮、新聖女公墓、莫斯科地鐵及察裡津諾莊園。在聖彼得堡會參觀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冬宮)、夏宮、凱薩琳宮(葉卡捷琳娜宮)、彼得要塞等重要景點。

    「乘火車去俄羅斯,親眼看看蒙古大草原、西伯利亞大平原,是我由來已久的想法,這回終於如願以償了。這比乘飛機去俄羅斯有意思,更能夠令人增長見聞,開拓視野。這樣的旅行,有品質、有情調、有知識、有特點。」剛剛乘坐中俄國際列車前往俄羅斯旅遊歸來的中青旅團友「行藏」說。

    「5月、6月及9月,『國際列車俄羅斯經典十三日文化之旅』的客人以中老年人為主,懷有俄羅斯情節的50歲以上客人佔到八成。7月~8月暑期,40歲及以下年齡段的客人佔到四成,他們更看重的是國際列車及西伯利亞鐵路的體驗。」中青旅同心之旅渠道部總監王濤說。

    57年間,國際列車客流跌宕起伏

    「北京-莫斯科的K3/K4,還有北京到烏蘭巴託的K23/K24,由我們車隊負責。車隊現有12個列車長、263名職工,平均年齡43歲,黨員141名,佔比53.6%。中俄國際列車一直秉承政治列車的理念,在外事工作中牢固樹立了『外事無小事』的觀念。北京-莫斯科的K3/K4列車於1960年5月24日開通運行,至今已經安全運行了57年,往返運行15382公裡,共計13個晝夜。」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車隊副隊長楊建軍說。

    上世紀60年代,列車旅客主要是中國駐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使館工作人員,還有留學生和華僑,平均每年運送6000人左右。到了上世紀70年代,旅客主要是中國駐蘇聯、東歐國家和途經這些國家的使館工作人員、旅遊者和外國商人,平均每年運送1.2萬人左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列車的旅客主要是西方的旅遊者、中國留學生和商人。蘇聯解體以後,利用列車做生意的商人非常多,有蒙古的,有中國的,當時中國的「倒爺」最突出。「這個時期,列車進入俄羅斯境內後,每到一站,站臺上基本就成了一個市場。火車一到,站臺上都是買賣東西的人。這個時期,平均每年運送旅客3萬人次。後來,一些人選擇飛機或者是貨物走貨櫃,坐這趟車的客人數量就急劇下降了。」楊建軍說。

    進入新世紀以來,旅客主要以蒙古、西方國家的遊客和中國出國勞務人員為主,平均每年運送兩萬人,但這些人當中,北京-烏蘭巴託、烏蘭巴託-北京的短途客人佔到70%~80%,中國到俄羅斯的人員很少。「冬季從北京發車,全列定員280人的列車通常只有20個左右乘客,最少的時候莫斯科-北京的K4列車上不到10個乘客。」楊建軍說。

    近兩年來,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到蒙古、俄羅斯的遊客越來越多,中青旅等旅行社為中俄國際列車輸送了大量客人。「國際列車途經很多風景優美的旅遊景點,我覺得以後國際列車應該作為政治列車和旅遊列車共同發展,實現政治、經濟的雙贏。」楊建軍說。

    2017年,開往莫斯科的綠皮車再度一票難求

    中俄國際列車的客流量在變化,由當初的一票難求到後來急劇蕭條,現在又到了一票難求。這變化來得比較突然,也需要國際列車上的乘務人員快速反應和應對。

    「老乘務員沒問題,他們都經歷過。可是2000年以後上車的新乘務員沒有見過這麼多旅客,車廂旅客達到一半的時候,我就開始擔心。」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車隊列車長薛祿勝說。

    薛祿勝最大的擔心就是乘務員能不能把滿滿一車廂的客人照顧好,所以一看列車滿員,在路上他會抽時間先開一個會,提醒列車員注意事項,「如果一節車廂32位旅客全滿了,那保持車廂和廁所的衛生都是艱苦的工作。」薛祿勝會要求列車員第一時間挨個房間向旅客介紹、解釋列車的實際狀況。「待人以真心,把咱們硬體條件解釋清楚了,多數情況下會獲得客人的理解。」他說。

    薛祿勝的父親跟著這趟中俄國際列車走了30年。薛祿勝1989年接班來到車隊,1992年上車工作,這趟線他走了25年,一周一趟的中俄國際列車每一個時期都在變化。

    北京-烏蘭巴託-莫斯科國際旅客快車使用的是德國進口車,1995年投入使用,當時算是比較先進的。但是,考慮到俄羅斯夏季比較短,列車一開始就沒有設計空調。使用了22年的綠皮車沒有空調,車開起來隨著外面溫度變化,說冷就冷,說熱就熱;車廂密閉性也不好,難免漏風漏沙塵……硬體設施的不足,嚴重阻礙了國際列車的發展,也影響了國際列車的聲譽。

    2013年~2014年,鐵路總公司為中俄國際列車專門造了一批空調車,準備在北京往返莫斯科線路上使用,空調車在俄羅斯境內試運行過兩趟,但換車計劃最終由於俄羅斯方面的原因擱淺了。

    「旅客感覺奇怪,為什麼這趟列車上沒有女乘務員?車開出一段他們就會發現,因為車輛設備老化嚴重,保溫功能受損,鍋爐要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車內循環使用管道老化也比較嚴重,經常會出現漏水等狀況,也為冬季列車保溫工作和車內衛生帶來極大的麻煩……簡單地說,這趟列車上的乘務員幹的都是比較重的體力活,不適合女性。」薛祿勝說。

    背包客重體驗,團隊客人重享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客人,只要買到了這趟車的票,上了車,就意味著能賺到錢,所以客人對我們工作的要求是很低的。現在不一樣了,客人是去旅遊的,要求最好的條件、最好的服務,可是咱們自己的家底自己知道。」薛祿勝說。已經適應了高鐵動車性能和條件的國內旅客,初上中俄國際列車會感到巨大的反差。

    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車隊列車長陳響記得,他在車上第一次遇到大規模中國遊客自己組團去莫斯科旅遊是去年夏天——是個28人的團,團友來自蘇州、成都、鄭州、北京等地,基本都是年齡比較大的客人。那天北京高溫,K3中午11點多開車。「客人大概是在網上看到不實消息或者道聽途說這趟車是軟臥,反正一上車就急了。因為在候車室裡一直吹著空調,車裡鐵皮曬透了能達到45攝氏度,客人馬上就要投訴。」陳響說。

    「今年6月28日那趟車,剛上車3個小時,我們就接到了客人的投訴電話,車裡太熱了。我們只能打電話給領隊,讓領隊把客人帶到有空調的餐車。」王濤說。

    「有意思的是,車行一段時間以後,車外氣溫降了下來,還是剛才嫌太熱的客人又來找我,問有沒有多餘的毯子。」陳響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記者。

    「團隊客人跟背包客人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有著極高的期望值。坐我們車的背包客多數非常包容。我們以前接觸的中國團隊遊客很少,全是自助遊遊客,他們是去玩一個新鮮的體驗——最冷的地方我乘火車去感覺一下,最熱的也要去感覺,他們對所有新鮮的事物都特別感興趣。尤其外國自助遊遊客對我們工作的要求不很高,他們就把這趟列車當成交通工具,不需要你提供什麼服務。」陳響說。

    共盼「一帶一路」上的旅遊列車

    「中俄國際列車開行了57年,沒有一家大型旅行社設計過這趟列車相關的旅遊產品。從2015年開始,乘坐這趟列車由北京直達莫斯科的小型旅遊團隊逐步呈上升趨勢,我們判斷這會成為新的旅行熱門線路。於是,中青旅同業部於今年2月開始設計產品,採購資源,並於5月3日成功將首發團帶往莫斯科。」中青旅同心之旅產品部經理程春江說。

    旅遊團的出現,尤其是今年5月3日,中青旅「國際列車俄羅斯經典十三日文化之旅」首發團,帶動了一大批赴莫斯科的旅遊團隊乘上這趟列車,有時一趟列車上就有4個團隊去莫斯科。

    「原本是政治列車,要把它真正打造成為一列連通蒙古、俄羅斯的『一帶一路』上的旅遊列車,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楊建軍說,「現在發展瓶頸主要是車輛設備的老化。前兩年我們已經積極向上級反映了這個問題,去年打報告建議更換成新型的空調車,以適應日漸增多的遊客的需求。」

    目前,中青旅中俄國際列車產品,在北京、河北、山東、內蒙古、陝西、上海、江蘇、新疆、四川、湖北、貴州、廣東都有同行業售賣。「在沒有做任何廣告的情況下,銷售人員僅憑微信推廣,在5月~9月,共收到了350餘位客人體驗這個產品,集客人數已經達到我們的預期。」王濤說。

    「在火車上,我們和乘務人員、列車長親如一家,鐵路上的同志居然拿出了自己辛辛苦苦從北京帶來的食材,讓我們包餃子吃,這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一頓奢侈的美餐。那天大家齊動手,拌餡的拌餡、和面的和面……這頓餃子,凝聚了團員、領隊導遊及乘務人員的心,在火車上大家更像一家人了,每個團員都會永生難忘。」參加首發團的團員付滋華在給中青旅的表揚信裡寫道。

    「體驗過這個產品的客人,都對中俄國際列車讚不絕口。」王濤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今年,中青旅收到的關於中俄國際列車的表揚信有15封。「雖然是硬臥車,沒有空調,6天不能洗澡,但負責任地說,沒有一位客人抱怨列車全程127個小時的運行時間太長或列車員的服務不夠體貼,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虛此行。」

    中青旅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中青旅加大了採購計劃,預計將有1000位客人乘中俄國際列車前往莫斯科。「明年從5月16日第一個團到10月2日最後一個團結束,每周一趟中俄列車上,都會有我們的團隊出現。在明年莫斯科世界盃賽期間,我們還計劃開出一趟北京到莫斯科的球迷專列。」程春江說。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上的黃金列車
    原標題:「一帶一路」上的黃金列車   【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託】   沉沉一線穿山過嶺,浩浩一脈貫通東西。   歷史總是以令人驚嘆的方式創造奇蹟。「3年多來,鄭州國際陸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凝心聚力,加快發展,初步達到了『連通境內外,輻射中東西』的目標,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國際物流中心。」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文俊說。   聚鄭州 通全球   「在這裡,每天都可以買到歐洲最新鮮的食品。」
  • 中歐班列:「一帶一路」上的「黃金」列車
    一端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端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歐班列將這兩端需求和供給連接在一起,還串起來蘊藏著巨大經濟發展潛力的中間廣大腹地,廣東中歐班列為眾多企業鋪就一條布滿商機的國際大道。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緊抓「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 新型中俄國際列車開始試運行
    昨天8點05分,中俄國際聯運列車首次開始上線空載試運行。這列代表我國25型客車技術最高水平的新車終於告別煤炭,採用了柴油發電機組供電。16年來首次升級 柴油機供電性能正在測試昨天7點剛過,即將開往二連浩特的試跑新車緩緩開進了北京站第7站臺。
  • 「一帶一路」上的郵政合奏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郵儲銀行基於自身優勢,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支持。一方面,將自身業務發展與國家戰略相結合,主動調整信貸策略,持續加大對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堅持服務社區、服務中小企業、服務「三農」,深入研究發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徑,自覺承擔起「普之城鄉,惠之於民」的社會責任。
  • 中青旅遨遊網:「一帶一路」旅遊產品覆蓋90%以上目的地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沿線旅遊的升溫,中青旅遨遊網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推出了一系列「一帶一路」專題旅遊產品,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和旅遊消費者的肯定。目前,中青旅遨遊網相關旅遊產品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90%以上的旅遊目的地。黃雁是中青旅遨遊網中東非市場的負責人,她負責的市場兩年來都實現了業績翻倍增長,埃及市場的NPS客戶滿意度值達到歷史最高值。她表示,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召開後,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他們在中東非市場上實現產品創新,打造了一系列非洲研學和攝影等主題的新產品。
  • 令人震驚的中俄國際列車大劫案全程揭秘!
    而這些國際倒爺乘坐的列車,就是K3國際列車。K3次國際列車是新中國成立後開行的第一趟涉外列車,1960年開始運行。這輛列車從北京出發,前往國門二連站,然後進入蒙古境內,再途經蒙古首都烏蘭巴託,最後到達目的地莫斯科。整趟列車全程7826公裡,運行130小時41分,是中國運行路線最長的一趟列車,有「中華第一車」之稱。
  • 國際列車見證中俄60年變遷:從"市場"變身觀光車
    他告訴本報記者,從上世紀50年代始發,一直到今天,這趟國際列車這個小社會裡的人情冷暖,世事滄桑,可謂折射中俄兩國關係變化的一道流動的風景線。中俄國際列車因此成為了「車輪上的市場」,中國和俄羅斯的「國際倒爺」異常活躍,當時這趟火車票甚至一票難求。  盧宇光當年乘車時就目睹了倒爺們的「風採」。他回憶說,列車進入俄國境內後,每到一站,倒爺們便蜂擁而下,只見站臺上擠滿了搶購的人群,買賣雙方利用停車的20分鐘緊張地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 俄中一帶一路投資聯合會打造遠東國際金融物貿港項目
    6月15日,2019中俄博覽會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隆重開幕。在開幕日當天下午,俄羅斯中國一帶一路投資聯合會協同中俄地區合作發展投資基金、北京首鋼國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集團、中建集團、滿洲裡物貿港城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與俄羅斯薩哈(雅庫特)共和國投資招商局、國家投資總公司、遠東國際金融物貿港開發有限公司籤署了多項投資合作協議。
  • 新型中俄國際列車昨起試運行 軟臥旅客可以洗澡
    本報訊(記者韓旭)昨天8點05分,中俄國際聯運列車首次開始上線空載試運行。這列代表我國25型客車技術最高水平的新車終於告別煤炭,採用了柴油發電機組供電。  測柴油機供電性能  昨天7點剛過,即將開往二連浩特的試跑新車緩緩開進了北京站第7站臺。
  • 解密:震驚世界的中俄列車大劫案始末
    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上,由北京開往莫斯科的K3次國際列車呼嘯而過,這條全長7800多公裡的鐵路線橫跨歐亞大陸,全程需要6天5夜的時間,自從1959年開通至今,k3次國際列車已經運行了將近60年的時間,九十年代初期,國內大部分的倒爺都會選擇乘坐這趟列車運貨去莫斯科,並且在沿途就開始叫賣貨物。
  • 馮紹雷:中俄歐在歐亞大陸的互動——兼論「一帶一路」對三方關係的...
    鑑於本文主題「中俄歐在歐亞大陸的互動」是一個如此宏大而複雜的國際進程,很難找到任何單一學科的現成理論框架去加以分析,因此,本文首先嘗試從這一進程本身的正向與逆向兩個過程展開,從現實經濟動力、結構關係要素、思想觀念演變這三個方面,展示這一過程的邏輯動因;然後從地緣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以及各大國際主體區域構建進程的差異性角度,分析其障礙之所在;最後,以危機條件下「一帶一路
  • 2019年「中國之星」頒獎禮舉行 哈爾濱銀行榮獲年度最佳「一帶一路...
    11月11日上午,美國《環球金融》雜誌2019「中國之星」頒獎禮在北京泛太平洋酒店舉行,哈爾濱銀行榮獲年度最佳「一帶一路」中資銀行大獎。因此,哈爾濱銀行榮獲本年度最佳「一帶一路」中資銀行大獎。2018年,國家發改委將哈爾濱銀行持續納入「一帶一路」重大建設項目金融行業清單。早在2015年,該行就與俄羅斯最大的國有銀行—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共同發起成立了中俄金融聯盟,該聯盟現已成為有70多個成員參與的地區金融機構交流的重要平臺。在俄羅斯,該行的合作夥伴包括了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俄羅斯農業銀行和俄羅斯遠東發展基金等多家機構。
  • 從電影《囧媽》聯想到二十七年前的中俄列車大劫案
    故事的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北京發往莫斯科k3/4次國際列車上。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二十七年前發生在這趟國際列車上的震驚全國乃至世界的中俄列車大劫案。k3/4次國際列車是中國鐵路運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至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的一趟國際聯運快速列車,自1959年6月4日起開行,現由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客運段國際聯運車隊負責客運任務。
  • 中俄國際列車大劫案 劫匪六天六夜驚人暴行
    1993年5月26日到31日,北京至莫斯科K3次國際列車駛出國門後,先後遭到三個搶劫團夥的血腥劫掠。案中部分劫匪逃之夭夭,18年來雖偶有落網者,仍有個別劫匪在逃。2011年5月26日,「清網行動」戰役打響。該案再次進入人們視野。
  • 1993年中俄國際列車大劫案始末,共搶得2600美元、2000元人民幣
    1995年11月1日,電影《中俄列車大劫案》在國內上映,當時很多觀眾並不知道,這部電影裡那些驚險的搶劫場景,全部取材於真實案件。由北京開往莫斯科的K3次國際列車全長7800多公裡,橫跨歐亞大陸,全程需要6天5夜的時間。
  • 冰城冰雕連通「一帶一路」
    這是一次見證奇蹟的「破冰」之旅,哈爾濱冰燈走出國門,「照亮」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是一場繼往開來的文化交流,中華冰雪文化「綻放」俄羅斯,昭示「一帶一路」的融通。哈爾濱、莫斯科,雄踞世界首條歐亞大陸橋東西樞紐、相距萬裡之遙的兩座國際大都市,因冰雕而牽手,因文化而共振。
  • 這一年丨2019,「一帶一路」這些項目值得關注
    「一帶一路」一路行來,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和響應,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紮根,一條條公路、一架架橋梁、一座座園區,如一道道交相輝映的線條,勾畫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明天。2019年,是「絲路人」奮進的一年,他們揮灑汗水、攜手同行,以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當地基礎設施條件、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幾乎每周,都有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前方項目的好消息。
  • 內蒙古加快口岸發展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原標題:內蒙古加快口岸發展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內蒙古加快口岸發展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藉助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內蒙古不斷加快口岸發展,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打造中國向北開放的窗口。近日,中蒙媒體「口岸行」記者行程幾千公裡,赴滿洲裡、阿爾山、珠恩嘎達布其、二連浩特等口岸城市採訪,看到各口岸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在全面提升通關能力、加強跨區域合作、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取得很大提升。
  • 過去一周,「一帶一路」發生了這些大事(11.28-12.4)
    通知要求,技術成果需符合「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政策、標準和相關法律,契合「一帶一路」國家可持續發展需求,技術智慧財產權明晰、風險可控、經濟性突出等條件。申報截止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將根據徵集結果編制《適宜向「一帶一路」國家轉移的可持續發展技術清單》。
  • 中亞班列為「一帶一路」建設添動力 2020年累計開行840列10456輛列車
    雲南網訊(記者 胡曉蓉 通訊員 劉昊亮)記者1月15日從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2020年,中亞班列累計開行840列、10456輛,運輸貨物32.35萬噸,各項數據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穩定運行的中亞班列貨運品牌,為「一帶一路」建設源源不斷地注入前行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