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此時,天氣較小暑更為炎熱,因此被稱為大暑。
古籍釋義:「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也是人體陽氣最為亢盛的時段。夏季的暑熱,由小到大至極,此後物極必反,便進入秋季。由此也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是一年之熱極。在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裡,防暑抗暑自是不能鬆懈。
所謂「慎起居、避寒暑」,在高溫悶熱的天氣裡,儘量不要外出,不進行戶外體育鍛鍊或者從事重體力勞動,以防暑熱傷身。在相對涼爽的天氣,也要選擇早晚出行,避免中午迎暑而行。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素體虛弱的人,比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重大手術後等的患者,中老年人以及孕產婦、兒童等,此時發生中暑暈厥等問題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健康的成年人。在此時節出行、健身等的時間一定要避開盛夏高溫時段,並且要儘可能的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在大暑時節,補水是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水是人賴以生存的必需營養素。由於天氣炎熱,人體氣血活躍於體表,使得汗孔張開,水分隨著汗液的流失而蒸發消耗過快,即便是沒有明顯的流汗,體表水分散失的速度也要遠遠高於其他三個季節。近日門診裡就有患者提出「覺得最近尿少了」的問題,但身體並無其他不適。這事實上就是由於人體的水分大量蒸發散失造成的。
因此此時需要充分並及時的補充水分。補充水分也並不是什麼液體都能喝:平時喝溫開水最好;出汗過多的時候,可以適當補充淡糖鹽水,以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氣候炎熱或者悶熱的時候則可以適當的選擇綠豆湯、荷葉茶等清暑藥茶。
但要注意,不要飲用冰水或是涼水。越是暑熱亢盛的時候,食用生冷之品對身體的損傷越大,不但損傷陽氣,還會導致暑熱鬱閉體內而致病。此外由於人體防禦外邪的大門大開,寒邪很容易長驅直入,導致臟腑直接受損引發重病。
還要注意,不要等口渴了再飲水。人感到明顯口渴的時候,人體失水量已經達到了體重的2%,這個時候人體發出的信號就是急需補水,於是反射性的大量飲水。但水進入人體消化道,經過消化、吸收,再輸布全身,讓人「口渴」的感覺消失,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體都會有口渴的感覺,這就往往造成了「供需失衡」的問題。也就是說後來補水的量遠超真正失水的量,從而導致短時間攝入的水分大增,給我們的腎臟和心臟帶來額外的負擔。
除此以外,大暑時節,人體經過大半個夏天的消耗,正處於腠理疏鬆、臟腑內裡空虛的狀態,尤其是脾胃腸道,功能較弱。此時若不思保養,過食油膩、生冷之品,或是久臥空調房,極易造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因此,飲食上要注意以下四點:
1.選擇應季新鮮的蔬菜瓜果,如西紅柿、黃瓜、冬瓜、絲瓜等;
2.不要為了清暑去火過度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寒之品雖然瀉火,但易傷脾胃,若需食用應適量;
3.可以適當選擇健脾益氣、解暑養陰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山藥、大棗、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等;
4.除此以外還要注意選擇易於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以及烹飪方式,比如健脾祛暑的養生粥等。
5.最重要的是避免食用生冷之品,若貪圖一時痛快,必定會給身體造成巨大的損傷,輕者損壽,重者喪命。
總之飲食既要達到消暑之效,又要保護腸胃,為即將到來的秋冬補養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