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自西漢、唐宋以來就有文獻記載,尤其宋代七夕已演繹成全民狂歡節,但其後逐漸收窄,成了非常專一的的「情人節」。大家都熟悉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大多聽說過「乞巧」,但是,這個節日獨有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存續,卻已不再那麼清楚。
七夕節屬於女性,尤其屬於年輕女性特別是未婚少女。按照傳統,這一天,稍有財力的人家都會在庭院中搭建一座彩樓或者彩棚,把親朋好友鄰居的少婦女孩們邀請來,聚在一起,舉辦「乞巧會」或稱「巧節會」,當夜就安排她們留宿,第二天還要贈送些小禮物、食品,護送女客一一回家。所以,七夕也稱為「女兒節」、「女孩兒節」(《析津志》)。相應的,節日這一天的活動內容亦特色獨具,以「乞巧」為主題,大張旗鼓地強調與鼓勵女紅技藝的精良。
清丁觀鵬《乞巧圖》之「祭拜牛女雙星與磨喝樂」,現藏上海博物館
據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可知,早在南北朝時代,七夕節的風俗就已形成:搭建彩樓;女性們在彩樓裡擺設瓜果,焚香祭祀牛女雙星,向織女「乞巧」;組織月下穿七孔針的比賽;一旦有蜘蛛在作為祭品的瓜果上結網,則認為是「得巧」的瑞兆。此後的年代大致沿襲了這些古老的儀式,只是在細節上時有改易。
節日來臨前夕,首先要搭建「乞巧樓」,也叫「織女臺」。富貴人家會在自家庭院中用竹竿、木桿、草蓆、絲綢等搭建一座二層的「乞巧樓」。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宮中的乞巧樓全部用彩錦圍覆,高達百尺,樓上可以同時容納幾十位宮女。另一種廣泛流行的做法乃是將樓閣或者露臺用燈籠、彩帶、鮮花等加以裝飾,使之在節日當夜化身成乞巧樓。一般人家沒有如此鋪張的財力,便在庭院內搭設一座大棚,張燈結彩,擺設香案,供設織女、牛郎的小神像或者掛畫,再擺上各種祭品,作為女子們舉辦「巧節會」的場所。
主人家要設下豐盛的宴席,熱情款待請來的一眾嬌客。然後大家移師到乞巧樓中祭拜牛女雙星,祈求織女分贈一點巧慧給自己。接下來,便要開展節日最重要的活動,也是我們現代人會覺得不可能完成的高難度遊戲——月下穿針。據《西京雜記》所言,早在漢代,到了七月七日這一天,宮中的妃嬪宮女們便會齊聚「開襟樓」上「穿七孔針」。此後,縱貫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女性都要比拼在月光下把五彩線穿入七孔針、九孔針、雙孔針的本事。
清陳枚《月曼清遊》之「丟巧針」,現藏故宮博物院
七孔針、九孔針、雙孔針都是專為七夕特製的針具,往往以金銀為材,針身上排列多個針眼。比賽時,參賽的女伴們按照約定的規則,把色彩不同的絲線一一穿入針孔之內,以最快速度完成者即為優勝。
實際上,七夕節的活動非常豐富,而且根據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參差變化。像在宋代,七夕節被添加了「宜子」、「宜生」的寓意,興起一種叫「磨喝樂」的娃娃塑像,這是一種泥塑彩繪的小土偶,其中的精品還會配上木雕彩繪的欄座、紅綠紗罩,供奉在彩樓裡的香案上,與牛郎織女一道接受香花美果的敬奉。
宋代 「磨喝樂」
也是從宋時起,七夕時的節令食品固定為「巧果」,用兌有糖或蜜的麵團捏成各種花樣,在油鍋內炸脆。這等於是在飲食方面來考驗主婦、少女們的技巧水平了。
「
七夕演變成「中國情人節」,應該說是拜文人騷客想像所賜。《詩經·小雅·大東》謂:「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這最早紀錄「牛郎織女」愛情傳說的文字,為七夕成為「中國情人節」埋下伏筆。特別是梁朝蕭統詠出「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即興篇後,詠嘆「七夕情人節」的詩人詞人便風起雲湧。唐代詩人白居易、杜甫、曹松、杜牧、李賀、羅隱、劉禹錫、李商隱等都以七夕為題材,留下了讚美自由戀愛和寄託相思之情的詩篇。
與唐詩對相比,宋代詞人則更多地表達著對自由戀愛的嚮往。無論是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還是範成大的「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抑或李清照的「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等,除了寄託相思之苦外,也隱含對破壞自由戀愛制度的強烈反抗。隨著這些詩詞的廣為流傳,牛郎織女的「自由戀愛」便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時空的啟示和希望的光芒。
故而,七夕節「穿針引線,祈求乞巧」及諸多跟物質有關的習俗也就漸行漸遠了,而渴望自由戀愛等精神層面上的東西繼續得以傳承。古人對美妙又浪漫愛情的營造,這種細膩的心思和動人的表情恰恰又使「七夕」有了思想精髓和文化存續,現代「快餐式愛情」卻無法做到。
我們可以看到,傳統七夕的節日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與情愛沾邊的東西,相反,是年輕女性們聚在一起,比賽女紅能力乃至烹飪能力,祈願自己的巧慧節節拔高,因此這其實是個女性勵志的節日。因此,七夕在近年來被宣傳成情人節,也就難怪一直遭到明智者的批評。有人提議將這個節日定義為「女友節」、「閨友節」,倒是符合七夕節在傳統上的意義。
舊日七夕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呢
(因地區而異)
01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02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03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髮絲就失敗了。
04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水上浮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05 為牛慶生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其實為牛慶生體現了農耕時代人們對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農家如果沒有一頭牛,日子該是何等的艱辛!
06 吃巧果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吃巧果
07 七姐誕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薑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08 曬書曬衣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09 拜魁星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0 染指甲
染指甲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我們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