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倡過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少過洋節,比較突出的對比就是情人節。情人節本身是一個西方節日,不知什麼時候,大家對它就重視了起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又說七夕節是中國人的情人節,大家要過七夕節。其實這些節日大多數都是商業炒作,有很濃重的商業氣息。
在我的印象裡,七夕節只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節日,伴隨它的就是關於牛郎織女相會的美麗傳說,並沒有將它作為中國情人節來看。其實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實際上是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特別是三月三踏春時更適合男女幽會談情。而七夕節主要是女子在這一天乞巧、祈福,所以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
然而最早的時候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隻是一個農時,後面成為乞巧節就要從它的發展過程來說了。
我國古代的曆法從商朝開始一直使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循環紀日,直到西漢末期王莽改制,才開始使用數字紀日。而現存古書中最早準確無疑的出現「七月七日」這個日期的,是在東漢學者崔寔編寫的《四民月令》一書裡。該書以月為順序,敘述一年當中十二個月所行之事。其中七月裡記載了七月七日的諸多事務:
「七日,遂作麴。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作幹糗,採葸耳。」
也就是說按照習俗,七月初七這天要作酒麴,用蘭草及蜀漆草製作用於除蟲、解毒、治病的藥丸,曝曬經書及衣裳,還要作乾糧,採蒼耳。
古人七月初七這天過節是在東漢時才固定下來的,並不是說東漢才開始過七夕節,七夕節主要的風俗是乞巧,乞巧的對象是織女,這與對織女的崇拜有關。
關於織女這一名稱最早的記載是在周朝的兩本書中,一本是《夏小正》,一本是《詩經》。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歲差原理推算並記錄天文現象,《夏小正》中兩次提到織女星,一次是七月,一次是十月。一年當中,鬥轉星移,不同的季節和月份,織女星的位置和它旁邊兩顆小星星形成的開口朝向不同,古人就根據織女星的情況來確定月份。
七月黃昏時候織女三星在頭頂正上方,織女星非常明亮,是北方夜空中的第二亮星。《夏小正》在七月份還提到了天上的銀河,呈南北走向。天上的銀河和漫天的星星一樣,隨著地球的轉動,一年四季的走向也不同,古人就根據這個走向來判斷時節。
人們將七月頭頂上這顆最亮的星星命名為織女星主要是因為在古代,七月是女性開始織布的季節。農曆七月,暑熱漸退,天氣開始轉涼,女人們要開始忙碌起來了,她們要紡線織布,為即將到來的秋季和寒冬準備衣物。因此七月這顆頭頂最亮的星星被命名為織女星,成為織女們的守護神。
織女星出現在頭頂的夜空就預示著七月的到來,再加上紡線織布的習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乞巧、祭祀、求福的時節。至於牛郎織女來相會,那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此習俗的基礎上,看到晚上夜空中銀河的另一邊也有一顆相對應的明亮的星星,然後經過天文觀察,發揮自己的想像,編制了一個這樣美麗的傳說。從而將一個七夕乞巧演變成男女相會的日子,反映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