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初七,我們傳統的七夕節再次到來……喜悅,渴盼,興奮!在眾多中國傳統節日中,這個節日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因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
中國人喜歡過節,也有許多光輝燦爛的傳統節日文化,幾乎每個月都有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傳統節日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劑,充盈著親情情結、敬祖意識、尋根心理、報本觀念,最容易喚起人們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對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可以說,過好傳統節日,可以培育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團結、維繫國家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但與此同時,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也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時下,更多的「洋節」倍受青睞,比如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等,甚至超過了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
愛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是人們孜孜以求的。於是,人們每年在某個特定的日子裡以過節的形式與心愛的人一起度過,我們稱之為過「情人節」。
人們常說的情人節,一般是指每年陽曆2月14日。這個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鮮花、賀卡、巧克力的節日。在這天,男女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隨之在其他國家流行起來,而且許多中國年輕人也在每年的這一天熱熱鬧鬧過節了。
其實,中國也有情人節,而且更久遠,更有文化內涵。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二是農曆三月初三;另一個是七夕節。
究竟哪一天更適合為中國情人節,一段時間以來莫衷一是、看法不一。許多專家學者引經據典進行論證,認為元宵節、三月三才是中國情人節。不過,無論把哪一天當成情人節,都說明中國是有情人節的,並且歷史悠久、神秘傳奇、內涵豐富。
與某些專家的觀點不同,民間卻一直認同七夕節就是中國情人節,這不僅在於七夕有著神奇獨特的文化魅力,還在於七夕有著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我也認為,把農曆七月初七定為中國情人節更為正宗。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的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原本是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相傳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慶的節日。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
一天,眾仙女到凡間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走,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和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
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織女回去。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只能眼淚汪汪,隔河相望。
後來,王母娘娘準許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他們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天動地,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成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東漢時,就有詩歌《迢迢牽牛星》讚頌牛郎織女的愛情——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唐代時,白居易的《長恨歌》把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推向了高潮——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宋代時,詞人秦觀的《鵲橋仙》這首歌詠愛情的千古絕唱,更是寫到了極致——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
在西方,聖瓦倫丁殉難的紀念日成為「情人節」,這是表達對真愛的渴望、追求和珍惜。未婚的、已婚的、求婚的都可以選擇「2.14」作為自己和心上人之間互通心聲的特殊日子。在中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又何嘗不是牽動萬千有情人的動人愛情呢?相識、相知、相戀和相思等愛情情緒,都在「七夕」相會那一天迸發。因此,把「七夕」作為「中國情人節」不是有理有據、最合適不過嗎?
在中國當下的文化語境中,「七夕」已不再是一個悲情的故事,更多的承載是「溫馨」。不管對夕陽老人、忙嫁娶的大齡未婚男女,還是90後的青春戀人來說,「七夕」都多了一份特殊的意義。在這個日子裡,重讀一下牛郎與織女的神話故事,在《長恨歌》那悽婉動人的詩句裡去重溫一下中國歷史上那段著名的生死戀歌,再帶著一份特殊的心情去赴一個節日的約會,不就是一件浪漫的、妙不可言的、有意義的事嗎?
然而,隨著網絡普及和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一些既不沾節氣,也沒文化傳統,更不是舶來的洋節的特定日子,卻逐漸演化為與愛情有關、帶有娛樂性的節日了。比如,5月20日——「網絡情人節」;8月8日——「分手節」;11月11日——「光棍節」……究其原因,竟然是數字諧音和數字象形: 5月20日的諧音是「我愛你」;88的數字諧音是「拜拜」;而11月11日連續4個「1」,個個都是「光棍」,形象地表達了「形單影隻、形影相弔」的意思。這些節日的出現雖無多大意義,許多人卻過得不亦樂乎,充其量是多了娛樂調侃、時尚浪漫的元素,只是為滿足情侶們個性化的需求而已!
更不容忽視的是,西方的情人節早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一個重要節日,反而對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忘得一乾二淨了。雖然他們對西方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並不完全知曉,但這並不重要,玫瑰花、巧克力、戴戒指、穿婚紗……雖為西式,但也已經沒人在意它的源頭了……只要能時尚、浪漫、溫馨,表達濃情蜜意、深情厚誼、真心實意、一心一意就夠了。
傳統是民族的根和魂。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不繼承、不弘揚,卻在別人的文化裡樂不思蜀,我們有何顏面和資本數典忘祖?作為中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七夕賦予了太多情感的想像空間與神秘的美感。牛郎織女那段「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的婚姻生活,充滿著勞動氣息和生活氣息,辛苦勞作、互相扶持就是他們愛情的全部,也是中國幾千年愛情婚姻的最高理想。這種善良本分、質樸純真的思維方式包含了生活的真諦、永恆的價值,應該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今天,在七夕中國情人節來臨之際,呼籲滾滾紅塵中的所有中國人都來過屬於我們自己的節日!也真誠地祝福普天下的有情人,愛情甜蜜,幸福美滿!
文/吳展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