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樓有一個舊稱,叫「二釐館」。
原來,茶樓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區的茶肆,設備簡陋,只擺幾張桌子、條凳,供人們歇腳之用;供應的食物粗糙,只有芋頭糕一類的小吃;泡茶的茶壺是石灣產的大耳粗嘴園壺,形狀似鵪鶉故以名鵪鶉壺,上茶樓飲茶戲稱為去「揸鵪鶉」。茶資只收二釐錢,故又稱之為「二釐館」。
後來,經濟發展了,飲食行業興旺起來,以經營茶點為主的茶樓才逐漸出現。
茶樓又稱居。所以,「老廣州」稱去飲茶為「上茶居」。廣州人上茶樓飲茶叫「嘆茶」。嘆者,享受也。
這種享受是多種多樣。「欲談心裡事,且上酒家樓」,這是一間老茶樓掛的一副對聯。此聯正好道出了廣州人把上茶樓飲茶,作為談心雅聚的一種賞心樂事。但是,在舊社會,那些官僚巨賈,卻另有所求了。
巴金在一篇「旅途隨筆」中,就曾記下陶陶居的見聞:「席間有位老婦人掀簾而入,還帶有兩位女子進來,說她們睇相論銀.」
巴金起先有點茫然,不知所以,後經朋友說明,才知是受辱受損害的少女、少婦。她們是為生活所迫,被人騙到這裡作色相買賣。
只有解放以後,才象郭老所寫的那樣:「南園不是大觀園,乃是工人極樂園,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園仍是大觀園。」
茶樓裡也有不少文人學者的行蹤。「陶陶居」門廳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據說是康有為的手筆。過去,陶陶居曾是粵劇藝人不掛牌的俱樂部,是他們埋組班」的活動場所。
五十年代,陳殘支的《香飄四季》中有幾個典型人物,是在茶樓中找到模特兒的。
魯迅的小說中的人物有沒有在廣州的茶樓中拾綴,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筆記中卻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廣州的那一段日子裡,曾經到山泉太平館、陸園、妙奇香、別有春、北園、南園、一景酒家、國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樓、晉華齋、福來居、大觀飯店等地方。
看來魯迅之到茶樓,除日常所需飲饌外,也會有觀察民情的因素在內。
作家韋君宜來穗坐了三四個茶樓,對廣東人上茶樓很有體會。
她稱讚茶樓「象個群眾的社交場合,氣氛確實可愛」,這點人情味實在令人愉快。「說」茶樓的樓梯上下人頭攢動,食後自動招呼服務員以碟為單位計價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風格」,是「真正老廣東人的風格。」這不是虛言妄贊而是體驗入微。
報名:邵老師/1354 5006 716(微信同)聯繫:劉經理/1882 7606 835(微信同)聯繫:一室 | 汪經理/1533 7186 260點開公眾號頁面→點開底部「歷史消息」 →在頁面最上方「搜索」框內,輸入所要查找內容的關鍵詞→點擊手機「搜索」。如,需「茶藝」資料,按上述步驟操作,將出現所有關於茶藝的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