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員郭京飛、王珞丹在雲南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拍攝節目時,坐雕塑、在石碑上跳躍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公共設施應該愛護,藝人尤其要以身作則;也有不少人認為小題大做,不是文物就可以理解。對此,迪慶州文旅局工作人員回應稱,雕塑並非文物,有人出現高反後,身體不適都會坐在雕塑上。
這樣的回應,有網友認為不免存在誤導,難道說不是文物就可以隨便坐嗎?文明旅遊,並非只是讓文物得到保護。有網友指出,雕塑可以看出遊客經常坐的痕跡。既然遊客在這個地點有這樣的需求,增加一些座椅豈不是更好?如果說雕塑可以用來坐,踩踏石碑或許是為了在高原上站得更高吧。若如此,景區的景觀小品不妨和服務設施更多融合,開發成多功能產品,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翻看相關評論,不由得擔心起這幾年我們「文明旅遊」的工作成果。不少網友認為,批評過於「上綱上線」,在旅遊中這樣的行為十分常見,甚至還給批評的聲音扣上「多管閒事」「道德衛士」「網絡紅衛兵」「鍵盤俠」的帽子。難以想像,在這麼多人的眼中,不文明行為竟然「存在即是合理」。
看來,有關部門需要反思一下文明旅遊的普及程度。如果文明旅遊的工作沒有問題,那另外的有關部門就要反思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口徑一致的評論了。
對公眾人物舉手投足的關注,並非是對其苛責,而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更具有影響力。試想,如有追星一族來到同樣的地方,「這個雕塑他坐過」「這塊石碑他踩過」,競相效仿。如果大家養成「只要沒有圍欄就無所謂」的意識,全國乃至全球的旅遊景區將會增加多少不必要的麻煩——麻煩已經夠多了。
對於不文明行為,確實不應因為是名人而放大,但也不會因為是路人而放過。這邊獨克宗的玻璃鋼雕塑被坐了坐,那邊玄武湖萬中無一的並蒂蓮已被摘走。近年來,儘管多地都制定了相關條例法規,但執法難度過大,故而一些地方還推出了「隨手拍」的舉措。提倡文明旅遊,也並非只是中國遊客在國內國外的名聲和面子,同樣事關旅遊中方方面面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樹立文明旅遊的意識,否則,絕壁鑽孔、丹霞踩踏、長城留名、珍禽蒙塵的事情還會發生。
文明旅遊是文明生活的一面鏡子,文明更是一個民族的底色。無論在線上線下,每個人都應是文明行為的踐行者、維護者、傳承者。隨著各地旅遊活動的逐步開放,越來越多的遊客踏上旅程,更應以美好的姿態去享受來之不易的旅行。把文明放在心上,讓美好盡在眼前。
文丨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