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可孛羅、宜芝多先後遭遇「滑鐵盧」,竟是因為不夠香?
來源:上觀新聞
1999年來滬已有21年歷史的知名麵包店宜芝多,最近正身陷關店潮。
據了解,烘焙業「科班出身」的蔡秉融1992年從中國臺灣地區來到上海,1999年在美羅城的地下一層開出第一家宜芝多。在今年大規模關店之前,宜芝多75%的營收來自於設在地鐵站的門店,地鐵門店數多達105家。
宜芝多創始人、總經理蔡秉融坦言,疫情對宜芝多營收打擊慘重,尤其是疫情最為嚴重的2至4月,地鐵人流量慘澹,基本沒有營收。5月逐步復工以來,地鐵人流已恢復到原先的七成,但消費力仍因「人們都戴口罩,匆匆忙忙過門不入」而不振。受此影響,宜芝多1個半月內在上海地區關店了70餘家,門店數僅剩疫情發生前的一半。
宜芝多地鐵遊泳館店貼出關店告示。
同樣是麵包房,境遇各不相同
其實,早在宜芝多之前,1994年來到上海的馬可孛羅麵包房也遭遇了「滑鐵盧」。今年8月,位於新華路上的最後一家馬哥孛羅麵包房宣布正式關門,有網友透露,馬哥孛羅關店的原因是因為老闆年事已高,但又沒有可以接班的人,更不想把品牌交給別人,所以只能把店全關了。此外,昔日行業中最火的克莉絲汀,門店數從最高峰時的900至1000家,減少到了400餘家,可頌坊在滬的店鋪數量也在減少,新僑的門店數也已經所剩無幾。
疫情也罷、過多依賴地鐵選址也罷、接班人斷層也罷,當記者登錄大眾點評網,輸入「麵包房」三字,發現條目仍有10852家之多,這表明上海市場容量依然很大。上海食品協會常務副會長高克敏認為,儘管這些企業逐漸式微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創新不夠是他們的通病,面對新生代的消費群體已經成為市場主流,他們沒有做出及時的變化。
他說,如今,市場主力消費人群為90後、95後,他們對麵包的價格不再像老一輩那麼敏感,對產品本身的用料、口感、新鮮度卻相當講究。比如,麵粉要來自澳大利亞;黃油要來自法國、紐西蘭,而且看重使用百分之百黃油,如果摻了麥淇淋,他們「嘴刁」,分辨得出來;在製作工藝上,他們喜歡更加Q彈爽滑的軟歐包,軟歐包具備低糖、低油、低脂、高纖的特點,內部組織細緻均勻,外脆裡嫩,內餡豐富。
新生代消費群體,還更注重健康,全麥麵包,餡料含有五穀雜糧、堅果等健康食品的受到歡迎;為了追求新鮮度,他們更喜歡現烤現賣的經營模式,那些由食品加工廠的冷鏈車配送而來的麵包,新鮮口味就要打個折扣;年輕消費者對跨界的零售模式也越來越熱衷。近年來,喜茶、奈雪的茶玩的是「茶飲+麵包」,星巴克玩的是「咖啡+麵包」,鬧市區的這些複合餐飲場所每每要排隊,就是一個例證;另外,一些「網紅」麵包店在新品發布時,善用社交媒體製造話題,線上種草、線下拔草,這也是老牌麵包店在營銷方面所欠缺的……
高克敏說,「那些老牌麵包店,昔日的成功在於較早走上大規模連鎖經營的道路,集約經營,快速開店,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但這樣的模式,卻少了個性化以及創新的靈活性,面對新的競爭態勢,就敵不過單店經營或者剛剛興起,有一家兩家規模的創新型企業了。」
「沒有香味,怎能勾起消費者的食慾?」
而說起現烤現賣的麵包店受到歡迎,曾在某大型國有商業集團從事戰略研究,如今自主創業、從事商業「氣味管理」的黃海燕補充說,消費者喜歡現烤現賣除了因為新鮮度,「嗅覺經濟」在營銷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宜芝多把門店開在地鐵內,受場地限制,只能售賣預包裝麵包。因此聞不到「濃濃的奶油味」「淳樸的麥香味」。而在那些新一代網紅店,大多採用了現場烤制:石窖麵包門店內有專門的石窖爐,麵包需發酵7小時;瀘溪河一爐老雞蛋糕,從打蛋開始到最後出爐,前前後後要1小時,一爐桃酥,前前後後更是要花上4小時;喜茶、「奈雪的茶」的店堂裡,烘焙香、果汁香、花草香交織在一起……「沒有香味,怎麼能勾起消費者的食慾,從而形成消費動機?」
新鮮出爐的麵包,是上海人早餐當中離不開的主食之一。李茂君攝
她說,隨著消費升級步伐的加快,與「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相關的體驗經濟在消費升級當中的權重越來越大。而其中,嗅覺經濟的地位十分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
「相反,全球許多知名公司都已經意識到氣味的強大力量,業內為此還專門發明了擴香機,來放大『嗅覺經濟』的作用。比如幾乎所有國際高端酒店都有它們的專屬香氣;全球知名連鎖咖啡店星巴克,甚至通過一些擴香手段,吸引了大量忠實客戶;國際頂級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利用客機裡的每個座位散發蜂蜜、香草、熱麵包和母乳的混合香味等,使乘客忘記飛機升降產生的不適和旅途疲勞……」
為此,她建議商家不妨對自家店鋪的「氣味管理」進行一番策劃,儘可能地放大那些能讓顧客產生愉悅心情和購買慾望的香噴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