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安劉莊,站在運河堤岸西望,綠樹紅瓦掩映中的安陵鎮盡收眼底。這裡的道路高低彎直隨地形而修,房宅參差就路勢而建。這種看似不規則的狀況,其實正是緣於它的歷史悠久,也見證著安陵古城的歲月滄桑。這裡也就是景縣安陵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了。
此時,佇立在大運河堤岸上,望著靜靜流淌的彎彎河水,我沉思,我遐想。遙想著兩千多年來安陵古城的興衰榮廢,感嘆歷史長河中這段歲月的是非炎涼,我似乎看到了作為縣城中心的安陵城的繁榮與興盛,店鋪櫛比,商賈雲集,人頭攢聚,行業俱全。這當中能有達官富豪無憂無聊的炫耀,也有貧困百姓苦難的奔波。運河中,南來北往的船隊伴著艄公的號子和縴夫的汗水漂送著邦需眾盼,官道上,不分寒暑的車馬隨著把式的鞭聲和路人的腳步拉載著國安民生。朝代更替,光陰無情,曾經的安陵有著曾經的輝煌,與失落,過去的時光已經記載在地下幾層的殘磚碎瓦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封氏墓群,俗稱「十八亂冢」,就坐落在安陵鎮的西南後村以北,那裡埋葬著東晉南北朝以來封氏家族的諸多顯貴。雖然過了一千多年,那一座座高大的古墓封土仍兀然立於曠野之中。據當地村民回憶,很早以前,後村根本就沒有姓封的人家。當年,封家在外地作官的人,乘船來到安陵這個地方上岸,搭起席棚,把親人的靈柩啟運到墓地下葬。據說「安陵」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西漢初年,官府遷民中富戶於長陵(劉邦墓),設立長陵縣。其後帝陵旁設邑縣,成為慣例。安陵是漢惠帝劉盈之陵,安陵縣在今陝西鹹陽。三國時,魏設東安陵縣,以別漢之安陵,隸屬渤海郡,這是安陵置縣的開端。安陵縣在歷史上四置四省,而每一次置省都是古代帝王的思想在這裡的體現。
安陵原名白社橋,西漢時為脩縣地;三國魏時,劃歸東安陵縣(其縣城故治為今吳橋縣窯廠店);南北朝時,北魏將東安陵縣改稱為安陵縣;隋時安陵縣併入東光縣,白社橋屬東光縣;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安陵縣,白社橋屬之;永徽二年(651年)安陵縣移至白社橋,至此時,該地成為安陵縣縣城,亦稱安陵鎮,久之白社橋被安陵之名代替;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安陵縣省入將陵縣,以運河為界,河西之安陵屬於脩縣(今景縣)。金代置吳橋縣,安陵縣名永廢。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脩縣省入景州,安陵鎮屬於景州。而從初唐到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漫長歲月裡,安陵縣因位於永濟渠(運河)兩岸,地處滄州、德州之間,設有渡口和橋梁,行腳行船客商多匯集於此,餐飲住宿娛樂業鵲起,這裡很快繁華起來,商業發達、人口稠密,使得安陵成為唐代除京都及京畿之外的第一等級的望縣,是京南集漕運、鹽運、客運、貨運於一身的較大商埠。
安陵鎮,曾是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個漕運碼頭,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歷史重鎮。《大清一統志》卷十六《河間府二・關隘》記載「安陵鎮,在景州東十七裡,即故縣也,明置巡司。」民國《景縣誌》卷四:「管河公署,在安陵鎮,南臨運河。嘉靖二十六年知州陳璋、判官王之訓創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698年),安陵巡檢司取消,然安陵之名沿用至今。
因安陵位於大運河畔,平原沃野,秀美富饒。歷代文人墨客常到安陵,眺望運河景色,賦詩抒懷。歷史上,安陵鎮曾留下了許多名人達賢的印記。公元744年,著名詩人李白被賜金還鄉來到安陵,他驚喜的是在此遇到一個叫蓋寰的安陵道人,傳給了真籙(道教所傳秘密文書符和籙的統稱)。李白在一首《訪道安陵遇蓋寰為餘造真籙臨別留贈》的詩中記述了這件事,盛譽了這位安陵道人,表達自己看破功名利祿的思想。清康熙四十四年(1750年)二月,康熙大帝乘龍舟南巡進入景縣境內,行至安陵,見到運河兩岸鬱鬱蔥蔥的楊柳,河面如梭般的船隻,聽到縴夫雄渾的拉船號子,龍心甚悅,遂離舟登岸,面對古鎮安陵的繁榮興盛景象,感觸萬千,詩興所至,填詞一闕:「大塊風光,春疇一生,滿目從容。桂棹初搖,舟槁始立,淑色煙籠。堤邊對對賓鴻,村莊裡,安平氣融。樂志情深,讀書意遠,與古和同」。後人將詞刻碑立於景州董子祠,民國期間存於景縣城內第一高等小學。隨即康熙又遊覽了古剎安陵禪院,並為該寺題寫了名匾。清代禮部、工部、兵部尚書景州人魏廷珍,乘船至安陵登岸,被安陵鎮的景色所迷醉,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晚秋泊安陵》《安陵漁歌》二首七律詩詞。清「嶺南七子」之一程可則、明嘉靖景州知府黃尚質等人分別曾作《安陵驛》《遊安陵禪院》等多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而說到安陵名稱的由來,就不得不又想到德州市區裡的蘇祿王陵墓,這裡面就有一段悽慘婉轉的傳奇故事了。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十五年(1417年),菲律賓蘇祿國東王率領家眷、官員共340多人組成友好使團,遠渡重洋,從福建泉州登岸,經蘇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受到了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
使團在京居留27天後,當年9月13日,又乘船沿大運河返回。到達這景縣境內的白社橋驛館入駐時,東王突患急症,不幸染病殞歿。隨行人員只好派人返回京訃報詳情,其他人員在這白社橋等候消息。由於天氣炎熱,東王屍體很難保存,且冷卻屍體的冰塊已用盡,最後明成祖派禮部郎中為東王在大運河岸邊的德州城北的西南部擇址建陵。當時距離德州城東北二裡左右的北營被選為東王墓地,並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明成祖親自撰寫悼文,「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
由於數月的人來船往,白社橋逐漸成為了繁華的水運碼頭,依託大運河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發展迅速,成為京南集漕運、客運、鹽運、貨運於一體的較大商埠渡口。白社橋更因蘇祿王由此病亡安下陵墓而遠近聞名,「安陵」的稱謂逐漸取代白社橋,傳至今日已有600多年。
安陵鎮被大運河一分為二,河東是吳橋縣安陵,河西是景縣安陵,是當今河北省兩個縣中同(重)名鄉鎮。就說這河西安陵,民國初年,屬景縣一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日偽統治區,設有日本據點。1945年,安陵迎來了解放建政,曾屬景縣八區管轄,區政府駐地安陵。1947年進行土地改革,1952年成立互助組,1954年建初級合作社,1956年發展為高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同年,景縣、故城、吳橋三縣合併為吳橋縣,本社屬景州公社,1961年,景、吳、故三縣分開,公社規模劃小,重設安陵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安陵鄉,1996年1月鄉鎮合併,原前村鄉併入安陵鄉,1998年撤鄉建鎮,安陵鄉建制為安陵鎮。現全鎮總面積60.18平方公裡,38個行政村、41個自然村,人口22499人。
如今景縣安陵鎮已進入新時代,抓住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機遇,堅持改革開放,以鄉村振興、項目建設作為改善投資環境、振興安陵經濟、重塑安陵形象的突破口,砥礪奮進,綠色發展,齊心協力,共創安陵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