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五】走進安陵說安陵

2020-09-16 塔畔儒韻

走進安陵說安陵 郭俊禹 8月21日

走出安劉莊,站在運河堤岸西望,綠樹紅瓦掩映中的安陵鎮盡收眼底。這裡的道路高低彎直隨地形而修,房宅參差就路勢而建。這種看似不規則的狀況,其實正是緣於它的歷史悠久,也見證著安陵古城的歲月滄桑。這裡也就是景縣安陵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了。

此時,佇立在大運河堤岸上,望著靜靜流淌的彎彎河水,我沉思,我遐想。遙想著兩千多年來安陵古城的興衰榮廢,感嘆歷史長河中這段歲月的是非炎涼,我似乎看到了作為縣城中心的安陵城的繁榮與興盛,店鋪櫛比,商賈雲集,人頭攢聚,行業俱全。這當中能有達官富豪無憂無聊的炫耀,也有貧困百姓苦難的奔波。運河中,南來北往的船隊伴著艄公的號子和縴夫的汗水漂送著邦需眾盼,官道上,不分寒暑的車馬隨著把式的鞭聲和路人的腳步拉載著國安民生。朝代更替,光陰無情,曾經的安陵有著曾經的輝煌,與失落,過去的時光已經記載在地下幾層的殘磚碎瓦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封氏墓群,俗稱「十八亂冢」,就坐落在安陵鎮的西南後村以北,那裡埋葬著東晉南北朝以來封氏家族的諸多顯貴。雖然過了一千多年,那一座座高大的古墓封土仍兀然立於曠野之中。據當地村民回憶,很早以前,後村根本就沒有姓封的人家。當年,封家在外地作官的人,乘船來到安陵這個地方上岸,搭起席棚,把親人的靈柩啟運到墓地下葬。據說「安陵」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西漢初年,官府遷民中富戶於長陵(劉邦墓),設立長陵縣。其後帝陵旁設邑縣,成為慣例。安陵是漢惠帝劉盈之陵,安陵縣在今陝西鹹陽。三國時,魏設東安陵縣,以別漢之安陵,隸屬渤海郡,這是安陵置縣的開端。安陵縣在歷史上四置四省,而每一次置省都是古代帝王的思想在這裡的體現。

安陵原名白社橋,西漢時為脩縣地;三國魏時,劃歸東安陵縣(其縣城故治為今吳橋縣窯廠店);南北朝時,北魏將東安陵縣改稱為安陵縣;隋時安陵縣併入東光縣,白社橋屬東光縣;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安陵縣,白社橋屬之;永徽二年(651年)安陵縣移至白社橋,至此時,該地成為安陵縣縣城,亦稱安陵鎮,久之白社橋被安陵之名代替;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安陵縣省入將陵縣,以運河為界,河西之安陵屬於脩縣(今景縣)。金代置吳橋縣,安陵縣名永廢。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脩縣省入景州,安陵鎮屬於景州。而從初唐到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漫長歲月裡,安陵縣因位於永濟渠(運河)兩岸,地處滄州、德州之間,設有渡口和橋梁,行腳行船客商多匯集於此,餐飲住宿娛樂業鵲起,這裡很快繁華起來,商業發達、人口稠密,使得安陵成為唐代除京都及京畿之外的第一等級的望縣,是京南集漕運、鹽運、客運、貨運於一身的較大商埠。

安陵鎮,曾是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個漕運碼頭,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歷史重鎮。《大清一統志》卷十六《河間府二・關隘》記載「安陵鎮,在景州東十七裡,即故縣也,明置巡司。」民國《景縣誌》卷四:「管河公署,在安陵鎮,南臨運河。嘉靖二十六年知州陳璋、判官王之訓創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698年),安陵巡檢司取消,然安陵之名沿用至今。

因安陵位於大運河畔,平原沃野,秀美富饒。歷代文人墨客常到安陵,眺望運河景色,賦詩抒懷。歷史上,安陵鎮曾留下了許多名人達賢的印記。公元744年,著名詩人李白被賜金還鄉來到安陵,他驚喜的是在此遇到一個叫蓋寰的安陵道人,傳給了真籙(道教所傳秘密文書符和籙的統稱)。李白在一首《訪道安陵遇蓋寰為餘造真籙臨別留贈》的詩中記述了這件事,盛譽了這位安陵道人,表達自己看破功名利祿的思想。清康熙四十四年(1750年)二月,康熙大帝乘龍舟南巡進入景縣境內,行至安陵,見到運河兩岸鬱鬱蔥蔥的楊柳,河面如梭般的船隻,聽到縴夫雄渾的拉船號子,龍心甚悅,遂離舟登岸,面對古鎮安陵的繁榮興盛景象,感觸萬千,詩興所至,填詞一闕:「大塊風光,春疇一生,滿目從容。桂棹初搖,舟槁始立,淑色煙籠。堤邊對對賓鴻,村莊裡,安平氣融。樂志情深,讀書意遠,與古和同」。後人將詞刻碑立於景州董子祠,民國期間存於景縣城內第一高等小學。隨即康熙又遊覽了古剎安陵禪院,並為該寺題寫了名匾。清代禮部、工部、兵部尚書景州人魏廷珍,乘船至安陵登岸,被安陵鎮的景色所迷醉,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晚秋泊安陵》《安陵漁歌》二首七律詩詞。清「嶺南七子」之一程可則、明嘉靖景州知府黃尚質等人分別曾作《安陵驛》《遊安陵禪院》等多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而說到安陵名稱的由來,就不得不又想到德州市區裡的蘇祿王陵墓,這裡面就有一段悽慘婉轉的傳奇故事了。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十五年(1417年),菲律賓蘇祿國東王率領家眷、官員共340多人組成友好使團,遠渡重洋,從福建泉州登岸,經蘇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受到了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

使團在京居留27天後,當年9月13日,又乘船沿大運河返回。到達這景縣境內的白社橋驛館入駐時,東王突患急症,不幸染病殞歿。隨行人員只好派人返回京訃報詳情,其他人員在這白社橋等候消息。由於天氣炎熱,東王屍體很難保存,且冷卻屍體的冰塊已用盡,最後明成祖派禮部郎中為東王在大運河岸邊的德州城北的西南部擇址建陵。當時距離德州城東北二裡左右的北營被選為東王墓地,並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明成祖親自撰寫悼文,「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

由於數月的人來船往,白社橋逐漸成為了繁華的水運碼頭,依託大運河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發展迅速,成為京南集漕運、客運、鹽運、貨運於一體的較大商埠渡口。白社橋更因蘇祿王由此病亡安下陵墓而遠近聞名,「安陵」的稱謂逐漸取代白社橋,傳至今日已有600多年。

安陵鎮被大運河一分為二,河東是吳橋縣安陵,河西是景縣安陵,是當今河北省兩個縣中同(重)名鄉鎮。就說這河西安陵,民國初年,屬景縣一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日偽統治區,設有日本據點。1945年,安陵迎來了解放建政,曾屬景縣八區管轄,區政府駐地安陵。1947年進行土地改革,1952年成立互助組,1954年建初級合作社,1956年發展為高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同年,景縣、故城、吳橋三縣合併為吳橋縣,本社屬景州公社,1961年,景、吳、故三縣分開,公社規模劃小,重設安陵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安陵鄉,1996年1月鄉鎮合併,原前村鄉併入安陵鄉,1998年撤鄉建鎮,安陵鄉建制為安陵鎮。現全鎮總面積60.18平方公裡,38個行政村、41個自然村,人口22499人。

如今景縣安陵鎮已進入新時代,抓住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機遇,堅持改革開放,以鄉村振興、項目建設作為改善投資環境、振興安陵經濟、重塑安陵形象的突破口,砥礪奮進,綠色發展,齊心協力,共創安陵美好明天。

相關焦點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六】安陵禪院探源記
    安陵禪院探源記郭俊禹 8月22日 走進安陵鎮為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景縣運河文化,更好進行大運河文化研究,我特意走進安陵老街裡及安劉莊村裡,拜訪年長老者,回首記憶,敘說過往,鉤沉溯源,去探訪安陵禪院的歷史遺蹟,記錄下那美輪美奐的過往景象。 安陵禪院又叫「三覺堂」。安陵禪院的山門,建在大運河古堤上,門前有兩塊石碑,碑後是兩株遒勁的古槐,樹幹中空,裡面可容人。相傳禪院初建於明代,僅從這兩株古槐可以判斷出禪院所經歷年代的久遠。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七】留有遺憾車辛莊
    留有遺憾車辛莊 郭俊禹 8月11日 或許是過度疲勞,或許是鬼使神差,這次(8月5日)我行走大運河景縣北段時,逆流而走(從北向南),見村就進,逢人就問,但沿途我走進丁範莊,走進張家圈,卻把中間的另一個村莊——車辛莊遺忘下了。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八】欣欣向榮張家圈
    這裡就是景縣劉集鄉張家圈村。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日軍侵佔了景縣,故土家園遭受淪陷,國破家亡,津浦鐵路和大運河成為了日本鬼子掠奪物資、運輸戰備武裝的交通要道,運河及沿線村莊,從此無一日安寧。我英勇的八路軍、地方武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擊日軍,打擊敵人,開展針鋒相對作戰。而張家圈的百姓,機智應對,從未讓鬼子陰謀得逞。村民聽到鬼子搶糧的信,便有組織地迅速把糧食藏起來,及時地逃離本村,使鬼子撲空。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十一】走進東光說連鎮
    走進東光說連鎮 郭俊禹 7月26日我走進路東一個正在營業中的「農家炒雞」飯店,我要在這裡解決午飯問題了。此時,已過正午飯點時間,飯店裡沒有了多少人吃飯。我們要了一份燉雞肉、各自一碗大米飯,就香甜的吃了起來。身居東光縣境地,想起翻閱東光縣文史資料記載,回首連鎮歷史歲月,感受時代風雲變幻,又是一番異樣心情——連鎮距東光縣城南18裡,作為運河古鎮,是東光的南大門。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八】大運河畔景州塔
    大運河畔景州塔 郭俊禹 8月26日走出大運河安陵鎮,沿寬闊舒適的柏油公路西行11公裡,就是景縣縣城而連接景州與安陵的這條公路,更是當年連接陸路與水路驛道的繁忙路段,如今它是溝通景縣與故城、吳橋的一條縣道——安鄭線(X906)。走近縣城,思考景州歷史。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七】安陵鎮上「啞巴灣」
    這次到來鎮上,我走訪運河老人,實地尋求感受,認真探究其傳說中的美妙故事,更多更好的了解安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幸運的是在新建成的安陵橋上,巧遇河東吳橋縣安陵鎮安陵村的一位老人,他向我講述了有關河東安陵鎮的那些歷史傳奇故事。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補】車辛莊村看一看
    為了彌補前些日子(8月5日)行走大運河漏落車辛莊村的缺憾,9月16日下午5點,趁來景縣檢查工作之機,我特意驅車趕到劉集鄉車辛莊村,親眼目睹這大運河畔的普通村莊,尋覓鄉村風物,搜集運河故事。也沒有提前聯繫,原以為到村裡會找不到人,當我走進村莊,我卻發現大街上閒坐聊天的人倒不少,且多半還是老年人,三、四一夥,五、六一群,圍攏坐在大街上,閒情逸緻般的歡樂交談著。這樣,我感到了特別的高興,因為只要有老人在,我就會找到合適採訪的對象,通過交談交流就必有所收穫。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二】連鎮大端莊
    走進連鎮大端莊郭俊禹 7月17日沿著一條南北方向主街道,我走進了村莊,走近了這個景縣最東北邊緣處的大運河畔的文化古村沿著大街走進村裡不多遠,街道西側就是大端莊村民委員會所在地。後來,她還收了一些青少年徒弟,如安維國、崔文勝、王金生、大菊(筱俊玲)、宰俊鳳、宰俊英……村裡建立起陣容比較整齊的專業劇團,並擔綱主演,在當地和南皮、交河、東光、吳橋、阜城一帶巡迴演出,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景縣東北一帶河北梆子的重要活動基地。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十】世界文化遺產謝家壩
    橋西是景縣連鎮鄉,橋東是東光縣連鎮鎮,就這麼簡單,近在咫尺,卻是兩個行政區劃的不同地方。這腳下的連鎮橋,沒有記載是什麼時候在這裡就有了第一座橋梁。但新中國成立後,自1952年,在連鎮新建了一座12孔、孔徑6.25米簡支木橋,從此,這裡兩岸的百姓融合更加便利。西連鎮人通過這座橋去趕東連鎮大集,購買各種物品;東連鎮的老人們每天早晨到西連鎮橋邊喝豆漿,同西連鎮老人們談古論今。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二】王沙窩裡石馬灣
    沿著蜿蜒曲折的運河堤岸,行駛在油麵路上,不自覺的就走過景縣劉集鄉境地 在這位大姐帶領幫助下,我又返回到那條十字街東側,走進了路北一處空曠的院落裡特別是當年修建安陵揚水站,全縣7個公社的勞動力數千人,都住在村裡,吃住在社員家,村裡男女老少齊上陣,壯勞力上工地幹活,老人、孩子們幫忙後勤服務。那是一個苦幹實幹拼命幹,不怕犧牲做貢獻的火紅年代,真的難忘啊!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家口夯土壩
    而我也一次次走進它,拍攝它,記錄它,思考它。 2007年8月,安陵鎮華家口村東大運河西堤的夯土險工工程,正式列入國務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13年9月,華家口夯土壩申遺點順利通過國際專家組現場考察評估,2014年6月,成為大運河河北段申遺成功的「兩點一段」(衡水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滄州東光縣連鎮謝家壩兩個遺產點,以及滄州衡水至德州段運河河道)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一】風水寶地徐樓村
    風水寶地徐樓村 郭俊禹 8月17日 走出常辛莊,沿鄉村小路南行約800米,就可直接到達景縣劉集鄉運河村莊中最(邊緣)南邊的村莊——徐樓村了。 徐樓村是大運河畔一個普通小村,84戶、308人,原隸屬於景縣十王殿鄉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五】蘇樓村裡傳奇事
    此時,我沒有順著這條連接水泥路走進蘇樓村,而是返回沿著大運河堤岸上的油麵路前(南)行數百米,來到蘇樓村正南方位的一條南北大街口處,再向北走去。我走進了這個神奇的村莊。 蘇樓村現隸屬景縣劉集鄉這天,他在村東北河圈地尋找吃的東西,突然發現眼前有一片綠葉,他順著綠葉挖去,果然挖出了一塊半個手掌心大小的紅薯,接著再挖,又挖出一塊,比前一塊大了一些。蘇童驚喜,心想,「妹妹如果看到了肯定歡蹦亂跳,嚷著讓娘煮給她吃。」蘇童將兩塊紅薯放在鼻尖,一股帶著泥土的馨香傳遍了全身。他欣喜的將它們放在懷裡,順著河坡向家跑來。他穿越那條南北官道,突然發現官道上從南行來一夥男女老幼的乞丐隊伍。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四】十五裡口十五裡
    據載,明末,徐、李兩家自山西遷此,因處運河西岸,設有渡口,南距安陵、北距連鎮,均水路十五裡,故村名為十五裡口。到了清代,這裡成為了交通要道,兩岸來往繁多,渡口異常紅火。其實,河東河西本為一家,百姓間聯姻結親的很多。而兩岸之間的往來走動,全憑運河上一條渡船,走親訪友趕集上店靠它,種禾收禾過車過人也靠它(兩岸存有插花地)。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九】皇帝命名王家淺
    我走過穀子地,走過挺拔的毛白楊林,走近了王家淺村東口,這裡隸屬景縣劉集鄉。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十五】詩情畫意說連鎮
    夜作野泊安陵 達曉風息趨連窩(明 程敏政) 我行滄景路,渺渺夜過亥。東風何太顛,勢欲簸鯨海。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二】紅色基因東施莊
    此時,我的腳下已走進劉集鄉的東施莊村境地,它東臨大運河一彎道處,村莊緊挨堤岸,與主河道相鄰,北連著前七裡莊村,南挨著李梅莊村。據查,明末,此地為吳橋縣施姓地主的莊園,佃戶在此居住,以地主姓氏取名施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為避免村莊重名,居方位更名為東施莊。
  • 河北景縣打造大運河文化「新名片」
    這是二百七十年前康熙皇帝南巡路過大運河河北景縣安陵段時即興所賦。幾百年前的安陵,貿易繁榮,經濟發達,晝夜行船,號子連天,成為集漕運、客、貨運於一身的大型商埠渡口,為改善運河沿岸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發揮了巨大作用。
  • 景縣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增強活力魅力
    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就是景縣人,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中華2000多年思想一統的先河;景縣也是西漢治軍名將周亞夫的封地;南北朝時期高氏、封氏兩大名門望族也在中國歷史的變革中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唐代著名詩人高適、賈島等都在景縣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四】安劉莊裡說種柳
    走下堤岸,我就走進了村莊問話,我順著喊聲,走進了院裡,來到了西側一敞篷下,一位老人坐在那裡。我說明身份和來意,和善的老人讓我坐到一旁的一個閒置的馬紮上,我們交流起來。我慶幸剛剛走進村莊就遇到了走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