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禹 8月6日
順著堤岸繼續前行,此時,大堤上沒有了高大灌木和樹林,只是青草茵茵,一片蔥綠,沿著綠地上的一條新鋪就的柏油路行走,迎著夏日陽光,遙望遠方茁壯成長的夏季莊稼,目睹身邊大運河的不斷變化狀態,別有一番詩意。
此時,我的腳下已走進劉集鄉的東施莊村境地,它東臨大運河一彎道處,村莊緊挨堤岸,與主河道相鄰,北連著前七裡莊村,南挨著李梅莊村。據查,明末,此地為吳橋縣施姓地主的莊園,佃戶在此居住,以地主姓氏取名施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為避免村莊重名,居方位更名為東施莊。
沿著村裡的磚砌街道,我走進了村中央,這也是一個小小村莊。在一處街巷空場旁,我見到在這裡歇息閒聊的兩位老者,我走進他們,就和他們隨便聊了起來。隨著話語的深入展開,老人們打開話匣子,給我講起了村子裡的一些故事來。
劉集鄉東施莊距離北邊連鎮較近,只有七八裡路,區位優勢明顯。抗戰時期,這裡是冀魯革命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這裡的人民群眾為抗日勝利,不怕流血犧牲,英勇作戰,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上,在這裡還曾發生過陳再道司令員一次成功脫險的故事。現在提起來,東施莊的老人們仍銘記在心——
「七七事變」後,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轟轟烈烈抗日戰爭全面展開。1938年1月15日,陳再道司令員和李菁玉特委書記率領129師東進縱隊進入冀南,通過舉辦黨員培訓班和冀南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黨員幹部,建立抗日遊擊政府,在平漢鐵路以東、運河以西、漳河以北廣大平原地區開闢了抗日遊擊戰場。
那時,連鎮設有日寇炮樓據點,日偽軍經常來東施莊村「掃蕩」,欺壓百姓,以各種藉口向老百姓勒索錢財,殺人放火,無惡不作。而這裡群眾抗戰基礎好,又是著名的堡壘村,抗日遊擊隊經常在這裡開會,區政府和縣政府也經常在這裡召開會議,商量如何開展抗日戰爭、剷除漢奸、消滅敵人。村裡的百姓都恨透了日本鬼子和漢奸,他們不怕危險,站崗放哨,傳送情報,遇到鬼子討伐「掃蕩」,經常是冒著生命危險保護抗日遊擊隊和區縣幹部快速轉移,多次掩護抗日人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那年冬天的一天,陳司令員來到東施莊村,在堡壘戶王書田家聽取縣裡的抗日情況,研究部署具體工作計劃。中午1點多,會議結束後,本縣開會的人都已離開東施莊。陳司令員在王書田家剛要吃飯,突然有民兵來報告,說有三十多個鬼子偽軍進村來了。躲閃離開已來不及,王書田家人連忙搬開院裡的一口大缸,缸下是一個地洞口。那個地洞非常簡單,只能藏身,當時人們稱之為「蛤蟆洞」,陳司令員和警衛員急忙進入地洞裡,王書田家人又把大缸恢復原位。這時,2個鬼子4個偽軍端槍進院,他們四處尋找翻騰,問王書田及家人家裡來了外人沒有、看見八路沒有。王書田家人都搖頭說,家裡沒來外人,也沒有見著什麼八路,鬼子偽軍各處瘋狂胡亂搜索了一遍,說到「要是藏了八路,死了死了的」,順便抓了一隻正在窩裡下蛋的老母雞,便走了出去。
日偽軍出村後,王書田把大缸挪開,陳司令員和警衛員才從地洞裡出來。因為地洞裡本來空氣稀少,再加上上面蓋了一個大缸,陳司令員上來後緩了一口氣,連聲咳嗽起來。後來,為了防止鬼子偽軍再返回,他們沒顧上吃飯就離開了東施莊村。事後,人們在地洞裡發現陳司令員的一件破舊的皮襖,馬上送到區政府交給了區委書記,後轉交給陳司令員。
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氣壯山河的紅色文化。如今,東施莊人民發揚革命傳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強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農村環境面貌,不斷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