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十】常辛莊村說圈地

2020-09-07 塔畔儒韻

常辛莊村說圈地

郭俊禹 8月16日

離開王家淺村西口,沒有返回大運河堤岸,而是沿水泥路西行近1公裡,再南行數百米,就又轉到另一個運河村莊——常辛莊村。據縣誌記載,明初,常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其長久幸福之意而命名「常幸莊」。後因「幸」與「辛」近音且字形相仿,演變為常辛莊。

我沿著上村子裡的一條東西主街道,從村西口進入村子,向東走去。村容村貌與剛剛走過的王家淺村大同小異,因遠離鄉鎮所在地,這一帶村莊建築水平都不高,農村環境衛生缺乏整治,髒、亂、差現象嚴重,新農村建設任務依然繁重。但環視村莊街道四周,我卻驚奇發現村裡棗樹不少,特別是臨近街巷的一些棗樹引起我的注意,枝繁葉茂、青果纍纍,很有一番風景,讓我頓足拍照思考。

我走過村莊、來到村東,重新返回到走過多少遍的那條大運河左堤岸。昔日堤頂難行的土路,如今已是舒適便捷的柏油路面。巍巍大堤,多年修築,累年沉積,堅固穩定。我站立在油麵路上向東側的河圈望去,寬闊的河灘地,遍地是長勢喜人的青棵莊稼,大運河的主河道還遠在東方,只是看到蜿蜒的輪廓,卻看不到河道裡的一切,好大的河圈地啊!

其實,大運河的彎比較多,凡彎就有圈,三面環河,圈內的面積大小不等,大彎大圈,小彎小圈,圈內儘是沃土良田。古時候,誰家要是有幾畝圈地,算是吃喝不愁了。常年是一年兩季、澇災是一年一季收成。等大水退後滿地淤泥,在上面的溝縫裡撒上麥種,第二年準是一個好收成。另外,凡河圈地按著風水先生說是風水寶地,死後葬在這裡,保不準就是官運亨通,子孫財旺,正如民謠唱的那樣:「運河十八彎,彎彎都有圈,圈圈都有墳,墳墳出名人。」運河岸邊有著許多名家大戶墳墓。而如今,運河圈裡的土地一般都不計在當地所有耕地總畝數裡,是老百姓們富餘的「自留地」。

歷史上,這裡原為黃河故道,九河下梢。許多年前,這裡大片的土地還在海裡,隨著潮起潮落,黃河不停地淤積出一片一片的陸地,土質肥沃,適宜耕墾。這裡又地廣人稀,所以當年的朝廷,就將這裡作為移民的落腳之地。特別是隨著大運河的開挖,山西的大批移民,紛紛來到這片富庶之地安家落戶,耕田打獵,煮鹽經商。

這裡還有一個「跑馬圈地」的傳說。傳說當年每一次黃河發水淤出新地,就有一些富人騎著馬去窪裡圈地,馬到之處,往地裡揳上個木橛子,或者隨便做個什麼記號,信馬由韁地跑下來,這一圈地就歸自己所有了。有的年頭淤的地太多了,一匹馬根本跑不過來,於是他們就指天為證:那片雲彩下,或者那隻大雁飛過之處,都是我的地盤!僅僅是一句話,就擁有了無邊無際的土地。這是多麼神奇的地方啊。

大運河的水是自南朝北,而彎彎曲曲沿著運河走向的岸邊第一道攔水的屏障就叫「河壩(堰)」,河壩(堰)這個名稱在運河兩岸稱謂不同,原因有二,一是洪水泛濫時期,運河兩岸是地跨兩地,沿河的壩堰十年有九年都有決口淹沒河圈地的情況,尤其是夜間決口,兩岸都敲鑼打鼓報信,組織人們搶險堵口,分不清哪是河東,哪是河西,混淆不清。於是,多年來形成習慣,並流傳下來,河西的叫「堰」,河東的叫「壩」。這樣在夜間巡邏防汛的人一旦發現險情在河東邊喊「壩」,河西邊喊「堰」。兩岸的搶險隊一聽就明白決口是在河東還是河西了;二是從南向北是逆水行舟,必須用縴夫拉,但純憑搖櫓是前進不了的。那時凡逆水行船隻不論客、貨,都要靠河東岸行駛,否則就亂套了。不是像如今有些畫家畫的那樣,上行有拉縴的,下行也有拉縴的。拉縴的只能靠河東岸的壩上行走,才有秩序,行船航道不能改變。從北向南是順水,不論客、貨船,均不用縴夫,只搖櫓撐舵就可以了,船家行話叫「放下水」,是在河主流的西邊行船,順流而下。

河壩堰是沿河涯而築,高約兩米,寬約五米,按河坡1:1.5坡度計算修築,堰頂一般兩米半左右,就地取土,層層夯實,有運河之始就有壩堰,即是縴夫所走的路。而我文章裡經常出現的「堤岸」,即鋪設上油麵的堤頂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運河防護大堤了,是保護兩岸所經各級政府及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要防護線,它是後來一次次加固修復起來的,也是防備運河決口的最後一道屏障。

相關焦點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一】風水寶地徐樓村
    風水寶地徐樓村 郭俊禹 8月17日 走出常辛莊,沿鄉村小路南行約800米,就可直接到達景縣劉集鄉運河村莊中最(邊緣)南邊的村莊——徐樓村了。在說出了我的基本情況和來村用意後,他們很理解我的所作所為,也願意盡力提供幫助,「我們年齡小,村裡的一些事情,也是聽老人們說的。真的應該挖掘整理民間那些有價值的故事啊!」那位男的說到。接下來,我順勢蹲在他們對面的大街北側,面對面和他們聊起了徐樓村的基本狀況及村莊沿革,隨著話題的推近,我們逐漸說到了有關運河的一些往事。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七】留有遺憾車辛莊
    留有遺憾車辛莊 郭俊禹 8月11日 或許是過度疲勞,或許是鬼使神差,這次(8月5日)我行走大運河景縣北段時,逆流而走(從北向南), 雖然做好了事前準備,但當我行走當天返回家中,再整理資料和影像時,才發現沒有去過車辛莊,更沒有拍攝到其影像資料,真的無法彌補,留下深深遺憾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八】大運河畔景州塔
    大運河畔景州塔 郭俊禹 8月26日走出大運河安陵鎮,沿寬闊舒適的柏油公路西行11公裡,就是景縣縣城而連接景州與安陵的這條公路,更是當年連接陸路與水路驛道的繁忙路段,如今它是溝通景縣與故城、吳橋的一條縣道——安鄭線(X906)。走近縣城,思考景州歷史。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九】皇帝命名王家淺
    我走過穀子地,走過挺拔的毛白楊林,走近了王家淺村東口,這裡隸屬景縣劉集鄉。據大運河常年跑船的艄公講,用一根長約二十米的篙杆試不到底,用十來丈長的麻荊子墜上石頭還沒測到究竟有多深。由於常年運河水的衝刷,河的西岸形成了一片肥沃的河灘地。人們在河灘地上種瓜、種莊稼。因水源充足,每年秋季大水過後,種上一季小麥,來年準是一個好收成。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二】王沙窩裡石馬灣
    沿著蜿蜒曲折的運河堤岸,行駛在油麵路上,不自覺的就走過景縣劉集鄉境地但與她們說起村裡的歷史來,大家就沒有話了,「我們這些人,年齡都太小,都是後來嫁到這村裡的,又沒有多少文化,說不出什麼新鮮東西來。還是要找那些歲數大的,能說會道的老人去問一問。」其中一大姐說道,「要是咱村裡歷史的故事就是石馬灣的傳說了。」「誰能說給我聽聽呢?」「要說石馬灣的事,你應該去找村裡高印德那老頭,原來是村幹部,如今還頭腦清楚,他能講的清。」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五】走進安陵說安陵
    這裡也就是景縣安陵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了。 此時,佇立在大運河堤岸上,望著靜靜流淌的彎彎河水,我沉思,我遐想。遙想著兩千多年來安陵古城的興衰榮廢,感嘆歷史長河中這段歲月的是非炎涼,我似乎看到了作為縣城中心的安陵城的繁榮與興盛,店鋪櫛比,商賈雲集,人頭攢聚,行業俱全。這當中能有達官富豪無憂無聊的炫耀,也有貧困百姓苦難的奔波。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五】蘇樓村裡傳奇事
    此時,我沒有順著這條連接水泥路走進蘇樓村,而是返回沿著大運河堤岸上的油麵路前(南)行數百米,來到蘇樓村正南方位的一條南北大街口處,再向北走去。我走進了這個神奇的村莊。 蘇樓村現隸屬景縣劉集鄉這天,他在村東北河圈地尋找吃的東西,突然發現眼前有一片綠葉,他順著綠葉挖去,果然挖出了一塊半個手掌心大小的紅薯,接著再挖,又挖出一塊,比前一塊大了一些。蘇童驚喜,心想,「妹妹如果看到了肯定歡蹦亂跳,嚷著讓娘煮給她吃。」蘇童將兩塊紅薯放在鼻尖,一股帶著泥土的馨香傳遍了全身。他欣喜的將它們放在懷裡,順著河坡向家跑來。他穿越那條南北官道,突然發現官道上從南行來一夥男女老幼的乞丐隊伍。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十一】走進東光說連鎮
    從軍事防守的角度講,運河東光境內共有堡十四個,汛夫四百四十八名,而運河東岸自南而北第一堡就是連鎮河東,有夫八名;運河西岸自南而北第一堡是連鎮河西,有夫十名,從人數來講,也較其它堡多。明代天下設水馬驛,此處為連鎮驛,設船二十隻,每船有水夫十名,負責軍情報送、使客往來及軍需轉運。據乾隆《大清一統志》卷十六「河間府」條記載,「舊有連窩驛,在縣連窩鎮,清末裁撤。」「連窩水驛,在吳橋縣連窩鎮,舊有驛丞,今裁。」連鎮還設有郵鋪,「由縣而南二十裡為連鎮鋪」。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卅四】安劉莊裡說種柳
    安劉莊裡說種柳郭俊禹 8月20日離開大運河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八】欣欣向榮張家圈
    這裡就是景縣劉集鄉張家圈村。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日軍侵佔了景縣,故土家園遭受淪陷,國破家亡,津浦鐵路和大運河成為了日本鬼子掠奪物資、運輸戰備武裝的交通要道,運河及沿線村莊,從此無一日安寧。我英勇的八路軍、地方武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擊日軍,打擊敵人,開展針鋒相對作戰。而張家圈的百姓,機智應對,從未讓鬼子陰謀得逞。村民聽到鬼子搶糧的信,便有組織地迅速把糧食藏起來,及時地逃離本村,使鬼子撲空。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二】連鎮大端莊
    走進連鎮大端莊郭俊禹 7月17日沿著一條南北方向主街道,我走進了村莊,走近了這個景縣最東北邊緣處的大運河畔的文化古村那時,村裡搭建了大戲臺,演河北梆子,每年春節都搭臺子唱十多天。後來,她還收了一些青少年徒弟,如安維國、崔文勝、王金生、大菊(筱俊玲)、宰俊鳳、宰俊英……村裡建立起陣容比較整齊的專業劇團,並擔綱主演,在當地和南皮、交河、東光、吳橋、阜城一帶巡迴演出,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景縣東北一帶河北梆子的重要活動基地。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補】車辛莊村看一看
    為了彌補前些日子(8月5日)行走大運河漏落車辛莊村的缺憾,9月16日下午5點,趁來景縣檢查工作之機,我特意驅車趕到劉集鄉車辛莊村,親眼目睹這大運河畔的普通村莊,尋覓鄉村風物,搜集運河故事。85歲的孟慶元老人對我說,「這裡先人們世代守候著大運河,農耕勞作,傳說這一帶原是河東一張家的大片田地莊園,一些佃戶為其種耕,日漸落住這裡形成村落,發展成為今天村莊。」 其實,當我翻開《景縣誌》查詢車辛莊來歷時,卻有這樣一段文字,「據傳,明末,車姓幾家從景縣大車莊遷居此地。為大張辛莊財主種地,形成新村,取名車新莊,後演變為車辛莊。到了清初,一張家兄弟從車辛莊遷出,衍生出小車辛莊。」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家口夯土壩
    2013年9月,華家口夯土壩申遺點順利通過國際專家組現場考察評估,2014年6月,成為大運河河北段申遺成功的「兩點一段」(衡水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滄州東光縣連鎮謝家壩兩個遺產點,以及滄州衡水至德州段運河河道)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十四】連鎮「鐵王八」
    當年連鎮河西一塊叫做「滓泥灣」的地方確實存在著一隻鐵王八,至於它鑄於哪朝哪代,究竟有多大多重,又是在哪一朝哪一代消失的,卻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不得不說是一個天大的遺憾。雖然找不到出處,但是連鎮人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把這古時的鐵王八描繪得活靈活現,法力無邊,因此連鎮人民尊稱這鐵王八為「神龜」。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二】紅色基因東施莊
    陳司令員在王書田家剛要吃飯,突然有民兵來報告,說有三十多個鬼子偽軍進村來了。躲閃離開已來不及,王書田家人連忙搬開院裡的一口大缸,缸下是一個地洞口。那個地洞非常簡單,只能藏身,當時人們稱之為「蛤蟆洞」,陳司令員和警衛員急忙進入地洞裡,王書田家人又把大缸恢復原位。這時,2個鬼子4個偽軍端槍進院,他們四處尋找翻騰,問王書田及家人家裡來了外人沒有、看見八路沒有。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七】回望遺址太平軍
    順著堤岸再往前走,不遠就是連鎮了。穿過綠樹眺望西側那片片玉米幼苗莊稼地,心中不免感到深沉凝重,鉤沉歷史,那著名的連鎮太平軍戰鬥遺址就在這一帶了。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十七】風花雪夜南園子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廿四】十五裡口十五裡
  • 景縣:景州塔景區提檔升級「雙節」期間遊人如織
    近年來,景縣依託景州塔及周邊建築,並結合景縣歷史文化,通過對景州塔及周邊街區的改造提升,讓昔日的景州塔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現在景州塔景區已經形成集旅遊觀光、文化體驗、休閒娛樂、餐飲購物於一體的歷史人文精品旅遊區,在雙節期間,景州塔景區也吸引了大批遊客。
  • 青島地鐵裡程躋身全國前十!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同步通車
    青島地鐵裡程躋身全國前十! 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同步通車青島地鐵裡程躋身全國前十趙豪志出席通車儀式並宣布通車 王魯明出席12月24日上午,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