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註:楊辛,1922年5月生於重慶,當代美學家、書法家,北京大學離休教授,中華美學學會顧問,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山東省泰山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泰山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8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楊辛先生「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2012年,被授予「北京大學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本文原載於《中華文化畫報》2015年第1期。
作者:徐碧輝,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林琳,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4年,北京大學設立了以「品德」命名的學生獎勵項目 「楊辛荷花品德獎」,以鼓勵青年學子敦品勵行、從德向善,這是北京大學創立一百多年來設立的第一個「獎德金」。為「荷花品德獎」出資並無償捐贈荷花藝術藏品的楊辛先生,是美學界德高望重的耄耋長者,他一向艱苦樸素、省吃儉用,過著極為普通的生活,卻把省下來的錢和義賣書法作品的錢,多次無償捐贈給教育事業。
2013年,楊辛先生向北京大學哲學系捐贈了一百萬元,用六十萬元設立「湯用彤獎學金」,四十萬元設立「楊辛助學金」,用於獎勵哲學系學業突出的學生和幫助哲學系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先生說:「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幾次重要轉折點,都得到湯用彤先生的幫助和關愛,出資設立『湯用彤獎學金』是為了感恩、紀念湯先生,設立『楊辛助學金』也是這個目的。在湯先生身上,學術境界與人生境界高度統一,『關愛人』已成為一種精神境界,體現了仁者的風範,裡面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要把這種人格精神傳遞給後人。」
楊辛先生1922年出生在重慶,十歲到十二歲期間,父母相繼去世。讀六年級時,他的成績優異,卻因父母離世無法升學,甚至連住的地方也沒著落。最困難的時候他變賣家裡的東西維持生計。為了儘早就業,他在親友的幫助下上了一個職業學校,還沒畢業就到民生輪船公司的重慶朝天門碼頭的一個倉庫裡做油料科練習生。幾年後,公司裡的一個上級賞識楊辛的勤奮,便好心資助他到重慶南開中學,念高中一年級。由於這一機緣,楊辛結識了湯一介。
(楊辛先生(左二)幼時與父母、哥哥的合影)
1943年,楊辛到南開中學讀書時,與小他五歲的湯一介是同班同學。湯一介那時就開始出牆報寫哲學文章了,楊辛則因畫漫畫在全校出了名,還一個人辦了一個漫畫壁報,名叫「偶爾」。一年後,抗日戰爭白熱化,湯一介回到在昆明的父親湯用彤身邊。懷著一片抗日救國的熱忱,楊辛等二十來個南開高中學生,報名參加了印緬遠徵軍,軍銜是下士。經印度到了緬甸,接受步兵訓練。這期間,他了解到國民黨軍隊的種種腐敗,心中升起對延安的嚮往。
抗日戰爭末期,日寇已是強弩之末,中國遠徵軍陸續回國,南開中學的同學大多數選擇步行,一個人牽一匹騾馬,從緬甸到曲靖,2000裡地,走了兩個來月。這次行軍經過雲南西部最貧困的地區,每天都會接觸到老百姓,楊辛每天寫日記記下老百姓的疾苦,有時邊寫邊落淚。
到了曲靖,聽說國民黨打算把這支隊伍調到東北對付共產黨,而學生們最初參軍為的是抗日,冒著生命危險到印度、緬甸是為了打日本。知道國民黨另有企圖後,加上目睹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以及繼續求學的嚮往,楊辛等三個要好的同學商量,逃往昆明。於是,趁當晚兵荒馬亂的時候,三個人留下槍,坐上了到昆明的火車。那時部隊有規定,如果逃跑,抓住了,不管家庭背景如何,統統槍斃。天亮後,他們逃跑的行徑很快被發現,國民黨軍隊的一個排長帶著衝鋒鎗乘坐汽車追趕,直接開到前往昆明的火車前面的一站等候。正在此刻,另外一個南開中學的同學從昆明來,經過前面一站,發現了國民黨軍官。下一站恰巧與楊辛等人去昆明的火車相逢,便告訴他們趕快下車。生死一線之際,楊辛等人匆忙下車後,躲在老百姓家裡,後來搭乘一輛貨車,逃到昆明。
到了昆明後,楊辛與湯一介取得了聯繫,湯一介跟父親講了楊辛的情況,也講了軍隊腐敗的事實,湯用彤先生答應,楊辛住在他家裡。儘管當時湯用彤是西南聯大哲學系的系主任,但生活十分清苦,就在楊辛到湯家之前,湯一介的哥哥生病去世了,湯一介的妹妹,湯用彤先生最心愛的女兒,也因誤診去世,但湯用彤先生從未流露過出失去兒女的傷痛。楊辛對此毫不知情,他和湯一介同住在一間破舊的一米多寬,三、四米長的木板房裡。
在湯一介家裡,得到湯用彤夫婦關愛的,還有一個人是鄧稼先。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湯用彤私交很好,原本兩家都在北平。湯用彤到昆明後,湯一介的母親還在淪陷區北平。當時年輕人上學經過日本人站崗的地方都要敬禮,鄧稼先寧可繞路走也不去敬禮,非常想到內地來,於是在湯一介的母親去昆明的時候,鄧稼先化名湯一介哥哥湯一雄的名字,隨湯一介母親一起到了昆明。
湯一介、鄧稼先和楊辛三個人年歲差不多,常在一起聊天,鄧稼先喜歡文學,英文也好,有時講些英文小說裡面的故事給大家聽,還講到他很想北平的冰糖葫蘆。楊辛從未去過北方,不知道冰糖葫蘆什麼樣子,卻從此有了念想。
那段時期非常困難,楊辛住在湯家,靠賣報紙和做家庭教師賺些夥食費,也幫湯用彤先生抄寫些文稿,幾年前一個北大博士後整理湯用彤文稿時發現,楊辛當年用小楷抄寫的一部分,正是湯用彤先生的代表作《魏晉玄學流別略論》,工工整整一萬多字。楊辛在西南聯大聽過課,還認識了聞一多的兒子聞立鶴,聞立鶴帶楊辛見過聞一多,想請他幫忙推薦楊辛進先修班,楊辛則第一次在聞立鶴的書架上看見了《新民主主義論》,接觸了一些進步思想。
(楊辛書湯用彤書稿)
抗戰勝利那年聖誕,生活困窘之際,大家在湯一介家裡非常狹窄的小樓上,舉辦了一臺別開生面的小晚會。兩張床單拼掛起來做幕布,楊辛和湯一介做演員。楊辛帶了頂紅色帽子,貼上用棉花做的鬍子化妝成聖誕老人,把頭和手露在幕布縫外,湯一介兩隻手從幕布縫伸出來,假扮聖誕老人的手,楊辛的雙手套上鞋變成聖誕老人的腳,演了一出逗笑的雙簧。觀眾有湯一介的父母、弟弟,還有同院子住的一對教授夫婦和聞立鶴。在最困難的民族危難時期,楊辛在湯一介家中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無限真情與溫暖,不但樂觀積極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賣過《學生報》和費孝通教授辦的《自由論壇》報,還畫漫畫,與湯一介聯名寫詩,揭露國民黨政府的醜惡嘴臉,掛在西南聯大學生為四烈士設的靈堂裡。
1946年下半年,西南聯大解散,北大、清華和南開在平津復校,楊辛很想繼續到北方上學,就來到北平,但是因為舉目無親,沒地方可去,就又住在湯用彤先生家裡。那時湯用彤先生是北大文學院院長,可是生活仍很艱難。
時逢北平藝專第一年招生,徐悲鴻任校長,楊辛就去報了名,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入了學。楊辛學習所在的班,班主任是董希文,錢紹武也在班裡,後來他們成了摯友。到了北平藝專,他繼續參加學生運動,1947年「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的時候,還曾作為學生代表三次到徐悲鴻家裡商量罷課的事。
(1946年與董希文先生合影)
那時徐悲鴻校長關心學生們的學業,還請齊白石為學生們現場書畫,創造學生們向大師學習的機會。學生們圍站在四周,有的站在桌子上,有的站在凳子上,徐悲鴻親自給齊白石遞筆,正面畫完,還反過來在紙的背面加上幾筆,以展示不同的效果。第一年藝專新年晚會上,徐悲鴻別出心裁地發明了一個遊戲。他在講臺上擺了一張紙,畫前不預定畫什麼題材,自己上去畫頭一筆,然後讓各位老師依次上去一筆一筆即興往下畫,最後出現了「劉海戲金蟾」的畫面,有意思極了。
在北平藝專學習的兩個學期,楊辛都是第一名,課餘時間他還演戲,演《雷雨》,他演周樸園,後來成名的香港導演李翰祥那時與楊辛同年級不同班,在劇裡演魯大海。演出時,楊辛摸鬍子的時候不小心把鬍子拽掉了,他急中生智,趁轉身的時候及時粘上了鬍子。那段日子是楊辛人生中最活躍的階段。
後來,楊辛等六七個在藝專牽頭搞學生運動的人,被國民黨政府列入了黑名單。這種情況下,中共地下黨組織幫他們轉移到解放區。到解放區要通過國民黨的封鎖線,聽說如果被查出是去解放區的學生,會被活埋的。所以楊辛一行策劃好,去的時候帶了畫架和油畫顏料。過封鎖線的時候,國民黨崗哨要是盤問,他們就說出去寫生。
到解放區後,楊辛先是參加土改,後被調到中共冀察熱遼地區分局城市工作部工作,國民黨預備打承德的時候,他和另外一位同事用手抄寫了一份國民黨在城內的軍事部署圖。1948年臨近遼瀋戰役的時候,楊辛轉到遼西,解放軍打下錦州後,進城接管。楊辛在中共錦州市委研究組,做工商業者的工作,被評為市委直屬機關的一等模範幹部。那段時期,楊辛認識了團市委的一位錦州姑娘,1951年步入了婚姻殿堂。後來,楊辛被調到瀋陽,在東北局工作,後又調到吉林省委黨校教哲學。
1956年,時值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湯用彤先生任北大副校長,為了完成科研規劃,他親點了兩個人到北大做助手,一個是在北京市委黨委工作的兒子湯一介,另一個就是楊辛。這次調動是楊辛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此後他在北大度過了近六十個春秋直至退休。
(1956年,與湯一介聆聽湯用彤先生講哲學)
在湯用彤先生的鼓勵下,1959年前後,北大哲學系美學組成立時,楊辛因學過藝術而轉到美學專業。1960年系裡正式成立美學教研室,也是國內大學第一個美學教研室,系裡任命楊辛為主任。當時,教研室有美學前輩朱光潛、宗白華和鄧以蟄先生,以及中青年教師甘霖、於民、閆國忠、李醒塵。楊辛說,中國的美學事業是在老一代美學家帶領下發展起來的,給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朱光潛先生,他們亦師亦友,朱先生信任楊辛,文革期間曾將自己的手稿存放在他家裡。
(1986年與朱光潛教授在一起)
朱光潛先生晚年與楊辛交往很多,楊辛也深切了解先生晚年思想轉變的艱苦過程,以及視學術為生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一次朱先生生病住院後,家人將他的書房搬到樓上,目的是讓他休息不要再工作了。然而一天晚上,朱先生因為覺得維科《新科學》譯稿中的一條注釋有問題,就一級、一級爬上樓梯去修改。所以那種認為「朱先生晚年思想轉變是在一種強制的情況下不得不表態」的看法是很不準確的。朱光潛曾經跟楊辛聊起過,在接觸馬列主義並經過嚴謹認真的思考後,他打開了更加開闊的學術視野,過去是從心理學靜止的觀念出發去思考美學問題,後來是從人類文化發展史的高度出發去思考,整個思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60年國家教委組織全校高校教材編寫,美學方面準備編寫《美學概論》、《西方美學史》和《中國美學史》三本教材。《西方美學史》由朱光潛負責,《中國美學史》由宗白華負責,《美學概論》由王朝聞負責。楊辛參加了《美學概論》編寫組的工作,和馬奇一起擔任副組長。後來馬奇因人民大學工作需要離開了編寫組,便由楊辛承擔起大部分組織工作。這個時期,他經常書信與王朝聞交流,這些珍貴的書信有的現在還保存著。除了組織工作,在這一階段楊辛也集中踏實地做了很多學術研究,後來他與甘霖合著,重印46次,印數近90萬冊的《美學原理》就是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完成的。
(王朝聞與楊辛通信)
楊辛到哲學系工作一段時間後,湯用彤先生就因病去世了,那以後楊辛下決心,不管做什麼工作,都不能辜負湯先生對自己的培養。
楊辛曾在北大圖書館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時,含淚寫下:「春風化雨,綠草如茵,燕南庭院,有我雙親。」在楊辛心裡,湯先生的和藹、慈祥中蘊藏著一種更為深刻的人格精神——對人的關愛,這種人格精神融入了儒家「仁者愛人」、佛教「慈悲為懷」和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可以說是湯先生學術境界的一種「化境」。楊辛說湯先生和湯師母從未對自己講什麼做人的大道理,而是通過言行,像春風化雨滋潤萬物一樣,讓年輕人的心靈受到薰陶。做學問與做人高度統一,人生境界和學術境界高度統一,對楊辛而言就是湯先生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最需要感恩的。晚年,楊辛更加偏重於精神的追求與對社會的奉獻和回饋,將作為專業的美學融進生活和藝術實踐,又在生活和藝術實踐中,不斷豐富對真善美的認知,過得充實而愉快。
對楊辛精神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一件事,就是學習泰山文化。他離休前,1979年在濟南參加美學研討會後,與友人結伴登臨泰山。當泰山呈現在眼前,他沉浸在敬仰和興奮的心情中,泰山給他留下的印象主要還是它外部特徵上的雄偉。真正和泰山結緣是在1986年,他參加了北大組織的泰山風景區資源綜合考察,參與這項工作的北大教授有二十多人,楊辛分擔美學方面課題。楊辛以哲學思考結合感性體驗,寫出了現代泰山美學的奠基之作《泰山的美學考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第三世界最優秀的《申報書》。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在這段考察期間,楊辛走遍泰山的各個景點,全方位地審視和體會泰山,將泰山雄偉的自然特徵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相結合,深刻地體會到泰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特徵。這次美學考察還激發了楊辛在詩歌和書法上的創作熱情,至今已創作了三十餘首有關泰山的詩作,最著名的是《泰山頌》:「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這首詩,由錢紹武為中央的會議廳書寫過大幅草書,作曲家劉熾先生把這首詩譜寫成曲,楊辛先生也自書過刻在泰山南天門景區和山下天外村兩處,以及由人民大會堂收藏。
(1979年與劉綱紀教授首登泰山合影)
從1979年首次登泰山到現在,已經近四十年,楊辛深深感到登泰山有如上了一次人生大學,泰山給了他晚年新的生命。他感到泰山對他的精神影響是多方面的,但對他影響最深刻的,還是哲學上的,如果用一個字表達,就是「生」字。泰山文化的精華就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天人之學,其最大魅力就是能激發人的生命力。對個人和國家皆如此。泰山不但給了楊辛精神上的陶冶,更成為他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離休後他專事書法藝術創作活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稱道的是他獨樹一幟的「一字書」,融書法與繪畫與一體,把水墨山水的畫法與書法相結合,兼具了繪畫的表意性和書法的抒情性,已卓然成家。他的作品入選了《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選》等,影響斐聲海內外。從1995年起,他先後在法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辦過多次書法個展,並赴美國夏威尼大學、史丹福大學、日本東京亞洲會議、日本巖手大學、香港藝術學院等地做中國建築或書法藝術講演。
(與錢紹武登泰山合影)
楊辛說自己書法上的成就得益於泰山的精神與靈氣,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師岱堂」,還曾以《師岱堂集墨》的名字出版了書法集。他認為書法藝術要想達到高深的境界,需要字內功和字外功相結合。「字內功」是書法本身的基本功訓練;「字外功」則是人格和學養,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素養,這是書法的靈魂。
他有一個特別的體會,就是藝術使人「忘老」,而忘老則是養生最高明的辦法。這些年,他忘情於書法之中,從未去想自己是否老了,反而使得他的身體經受了一次次疾病的考驗,使得他的精神一直屹立,永遠不倒。李商隱有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改動了兩個字變成:「夕陽無限好,妙在近黃昏。」一種樂觀豁達、豪邁自信之美消散了原詩中的悲觀和悽涼。
除了書法,楊辛先生還特別喜好收藏各類荷花藝術品,包括石雕、玉雕、木雕、青銅雕、根雕、牙雕、瓷器、紫砂、剌繡、剪紙、攝影、書法、繪畫等十多個藝術門類。幾乎無一不是精品、珍品。然而,收藏荷花藝術品,並非僅僅作為消遣與賞玩。事實上,他是想通過對荷花的收藏與展出,弘揚荷花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喚醒人們熱愛、尊重和親近自然的情感,在全社會倡導一種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同時發掘荷花藝術的文化意義。也許,泰山之剛健雄渾、巍峨挺立正是楊辛先生人格和藝術的風骨,而荷花之清純不染、幽然獨立則是先生心靈和藝術的韻致。泰山與荷花,成為先生心靈中一剛一柔、相互補充和襯託的兩翼。
(楊辛先生所藏荷花藏品,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分別是「布藝荷花藏品《清香》」、「和田玉荷花藏品《和合二仙》」、「壽山石荷花藏品《鷺鷥與荷花》」及「紫砂荷花藏品《和諧》」)
如今,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藝術實踐,楊先生都堪稱大家,但他始終衝淡平和,恬靜謙退,耄耋高齡仍奔走在公益事業上,不辭辛勞地募集資金,無償奉獻給教育事業。一次,照顧楊先生十幾年的黃阿姨問:「我在這裡工作這麼長時間,從未見過您生氣,這是怎麼回事?」楊先生確是想不出生氣是什麼樣子來,只說,到了他的年齡全部時間用來享受都已經非常不夠,哪裡有空再去想負面的事情。不好的事情總會有,但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好比一杯涼水倒進一鍋開水裡,水還會照樣開。楊先生說人生中第一位的事情是做人,做人要品德好,品德好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如果人是自私自利,就會常常矛盾苦惱,關心別人、關心社會多了,關注自己就自然少了。
黃阿姨還得到楊辛先生一項特別的幫助,就是學習書法,寫得最拿手的就是楊辛先生的《泰山頌》,多次為人收藏。楊先生說,「想要自己生活得好,就要讓周圍的人生活得也好」,他很感激前幾年病重時,黃阿姨的日夜守護,有意教她書法,也是出於長遠考慮,讓她多一項謀生手段。
(楊辛先生為照顧他的阿姨指導書法)
回首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楊辛無怨無悔。艱苦歲月的磨難歷練了他堅強的意志,愈挫愈奮的精神培養了他樂觀豪邁、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恩師朋友危難之際伸出的援手造就了他時刻感恩的心靈和崇奉獻而知「樂」的情懷。他說,真善美是人生價值的所在,也是他一生無悔的追求,「真」代表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是人生的前提,人的生活要符合規律;「善」是核心,也是做人的根本,立德樹人,以善為本;「美」是升華,代表整體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就是一種大愛。正是懷揣這種對真善美的體悟,楊辛實現了生活的藝術化、審美化和藝術的生活化。他不再把人生看作一段直線,有起點有終點;而把人生看作一個圓,圓周上任意一點,都既是起點也是終點,個體生命結束以後,就融入到宇宙的大生命,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壽。
「人生七十已尋常,八十逢秋葉未黃,九十楓林紅如染,期頤迎春雪飄揚。」對於楊辛先生,生命沒有局限,每天都有真善美的嚮往,「朝霞晚霞皆成錦,花開花落都是歌。」未來他打算在修訂《美學原理》時,加進自己關於「美與人生」的思考,還在籌劃募集更多的錢投入「獎學金」、「助學金」、「獎德金」,資助和鼓勵求學路上的年輕人。在楊辛先生的捐贈幫助下,北京大學2014年建成了首個以荷花為主題的藝術展館,並以此作為「立德樹人教育基地」,在落成典禮上,楊先生說:「荷花文化,一個是高潔,『出淤泥而不染』;一個是奉獻,荷花從根到莖、到葉、到花、到籽,全部奉獻給人類。我在北大工作近60年,北大是我成長的搖籃,沒有學校的關懷,沒有恩師的培養,沒有同事摯友的扶持就不會有我的現在。所以我總懷著一種感恩之情,想在離退休後做些有益教育的事情回報學校,雖然這種回報是湧泉之恩滴水相報,但表達了我的心情。」
2012年楊辛先生被授予「第六屆中國財富人物公益慈善終身成就獎」、「北京大學哲學教授終身成就獎」、「北京大學老有所為先進個人」,2013年被授予「北京大學傑出教育貢獻獎」、北京教育系統離退休幹部「健康標兵」,2014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品藝術而讚美,登泰山而悟生,賞荷花而好潔,重友誼而貴誠,崇奉獻而知樂,愛人民而懷恩。」這是楊辛先生的自勉詩,更是楊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寫照。
附作者與楊辛先生2014年的合影
中華美學學會的宗旨:
團結美學工作者,
推動美學研究,
促進美學交流,
普及美學知識,
推廣審美教育。
公眾號:zhonghuameixue,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