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館的前世今生,歷史與現在,藝術與玩樂的完美融合

2020-12-12 光姐話生活

謝謝大家的閱讀和關注。我是熱愛生活的光姐,愛美食,愛種花,愛跳舞,愛遊玩,愛分享。歡迎你和我一起發現美好,傳遞快樂,讓生活更精彩。

在香港,除了享受美食購物和戶外郊遊外,還有什麼好玩?光姐以為可以去中環歷史名勝,香港大館。

俗稱的「大館」,實際上就是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是一個比較新的旅遊景點。大館有近170年歷史、佔地1.36萬平方米,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進行活化,經過10年活化工程後,於2018年面向公眾開放。

這片位於「舊城中環」的宏偉建築群建於19世紀,曾是香港結合執法、司法及懲教的重地。如今,它搖身一變,成為了親近市民的古蹟和藝術館。昔日的監獄操場,現在變成了開闊的市民休閒廣場,廣場四周有多間一流的餐廳、酒吧。

這些精心修復的古建築和有趣的互動式展品,在營造出濃厚歷史氛圍的同時,讓你對大館有較深入的了解。在這裡,你可以步入經過修復的歷史建築和開闊的庭院,隨意參觀,窺探本地人在19世紀末以來的故事。漫步於此,或許你可以追溯往昔歲月,找尋舊時的回憶。

大館內有16座經保養活化的歷史建築。這片建築群百多年來見證了香港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裡面充滿了故事。這些景點在展現香港歷史故事、藝術文化的同時,也呈現了這座摩登都市獨特的魅力。不論對於本地人還是遊客來說,大館都是一個了解和探索香港這座城市的絕佳窗口。

相關焦點

  • 香港大館的前世今生,歷史與現在,藝術與玩樂的完美融合
    在香港,除了享受美食購物和戶外郊遊外,還有什麼好玩?光姐以為可以去中環歷史名勝,香港大館。俗稱的「大館」,實際上就是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是一個比較新的旅遊景點。大館有近170年歷史、佔地1.36萬平方米,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進行活化,經過10年活化工程後,於2018年面向公眾開放。
  • 上海遊記|大世界的前世今生
    一百年前它橫空出世,成就了一段傳奇,百年之後讓我們一起走進它的前世記憶,一瞥它的此世今生。它就是上海「大世界」記憶如果能擁有見證的物質載體往往讓人感覺更加生動,也能更好地區別於謠言妄想,更好地止於肆意篡改。
  • 對話藝術機構 | 香港大館的前世今生,從中區警署到香港古蹟及當代藝術館
    「對話…」系列今天將帶你認識香港的另一個藝術機構 – 大館。作為曾經的舊中區警署,到現如今的香港古蹟和當代藝術館。這不僅是香港文化歷史的轉變,我們也將在這裡看到更多藝術文化的交流和更迭。 過去的兩個世紀,這裡記錄了香港歷史的變遷。一磚一瓦如今都保留下來講述這其中蘊含的故事。正如大館藝術總監 Tobias Berger 所說:「這是過去的警署、監獄和裁判司署,這裡有歷史上光彩的部分也有黑暗的部分。我認為在我們推出的展覽中,不應該忘記歷史中黑暗的部分,這裡提供機會給我們去探討一些在別的藝術空間不會探討的事物。」
  • 香港大館免費開放!以後去香港又多了一個旅遊景點!
    近170年歷史、佔地1.36萬平方米、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進行活化、俗稱「大館」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
  • 在香港看中國當代藝術的前世今生
    在香港看中國當代藝術的前世今生  餘洪斌,「故事—媽媽,大灰狼來了,鮮花呢……?」系列。展於「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皮道堅認為,此白瓷作品糅合西式美術訓練基礎與蘇聯的寫實造型能力,用當代的方式表達出藝術家對現代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的關注,體現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新概念。
  • 探訪國際莊的「前世今生」:在這裡,你可以「一館遊遍石家莊」
    在這裡,你能感受到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的歷史底蘊,體驗「黑科技」帶來的刺激。這裡就是位於正定新區的石家莊城市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石家莊城市館,探訪國際莊的「前世今生」。駕車從石家莊市區出發,沿新城大街行駛約30多分鐘,來到正定隆興路與安業街交口處,一座設計感十足的建築展現在眼前。從空中俯瞰,石家莊城市館的設計融入了很多弧形線條元素,有很強的視覺空間感。
  • 鴨洲:香港「袖珍小島」的前世今生
    新華社香港12月2日電 題:鴨洲:香港「袖珍小島」的前世今生新華社記者 王一娟 盧娟在香港260多個島嶼中,最大的大嶼山面積達147.16平方公裡,而有人居住的島嶼中最小的鴨洲,面積只有0.04平方公裡
  • 南豐紗廠:前世對話今生
    新華社香港3月7日電 題:南豐紗廠:前世對話今生新華社記者王旭灰白色的牆面上,一幅巨大的工廠妹頭像凝視著遠方,似在向這個時代告別。一個專門在廢棄建築物上蝕刻畫像的葡萄牙藝術家創造了她。一想到這些工廠曾經養活了多少家庭,我便想到要保留這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並希望重新塑造紡織工業的未來。」今天的香港人已經難以想像,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近四成就業來自於紡織業。數萬工廠妹穿梭在荃灣一帶擁擠的廠房之中,構成舊日香港的獨特畫面。隨著內地改革開放,香港紡織業紛紛北遷內地,紡織廠陸續關閉。如今,數萬工廠妹只剩一個頭像凝固在牆壁上。
  • 「大館一百面」講述港島中區舊事
    近170年歷史,佔地1.36萬平方米,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進行活化,俗稱「大館」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經過10年活化工程後,現已面向公眾開放。「大館」以「大館一百面」展覽為首個節目,介紹該建築群和港島中區的故事。
  • 香港「大館」講述歷史歲月
    近170年歷史、有「大館」之稱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經過10年活化保護工程後,近日重新開放給公眾參觀。市民從全港各區爭相趕到中環,每日4次的導覽團需提前1個月預約。  始建於1841年的大館,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蹟保護項目之一。
  • 香港「大館」折射歷史光影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近170年歷史、有「大館」之稱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經過10年活化保護工程後,不久前重新開放給公眾參觀。市民從全港各區爭相趕到中環,每日4次的導覽團需提前1個月預約。始建於1841年的大館,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蹟保護項目之一。一面面展牆、一件件文物、一間間舊房……將大館的轉變和發展娓娓道來,同時也講述著幾代香港人對大館的集體記憶。
  • 香港「大館」講述歷史歲月
    近170年歷史、有「大館」之稱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經過10年活化保護工程後,近日重新開放給公眾參觀。市民從全港各區爭相趕到中環,每日4次的導覽團需提前1個月預約。  始建於1841年的大館,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蹟保護項目之一。
  • 【體驗鎳都別樣風採】走進金昌花文化博覽館 聆聽百花的前世今生
    每日甘肅網金昌7月22日訊(記者韋德佔實習生王靜琪)今天上午,「相約花海探秘驪靬,體驗鎳都別樣風採——2017全國網絡媒體、網絡大V金昌行」一行走進金昌花文化博覽館,聆聽花的前世今生。金昌花文化博覽館,建築面積1.52萬平方米,分為花之序曲、千古流芳、花意棲居、花滿人間、花事清賞5個板塊共13個展區,以多種展陳方式和先進科技手段為載體,充分展示花的歷史、花與城市、花與生活以及花與藝術等方面的內容,同時融入茶道、插花、文玩、香道等藝趣展演,讓遊人盡情領略花的姿態之奇美、文化之風韻。
  • 與香港人一起 探秘香港美食前世與今生
    香港茶餐廳的前世與今生同樣為吃貨的編輯認為,如果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個地域美食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的沉澱,才能更為深刻地品味出去美味以外的,一種超越於食材的全方位感受。因此,先從香港茶餐廳的前世與今生說起。 世界上有這樣一種餐廳,在那裡,你幾乎可以吃到你想吃的任何東西。
  • 鄔達克舊居的前世今生
    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沐恩堂、武康大樓……這位著名建築師在上世紀前半頁旅居上海的三十年間,共設計了六十多處建築,現在,其中二十四棟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近幾年,人們競相走訪、研究他所設計的建築,掀起了一股「鄔達克熱潮」,可是他位於番禺路的舊宅卻很少被人提及。4月15日,《鄔達克的家——番禺路129號的前世今生》一書的新書發布會就在這座修繕一新後的建築中舉辦。
  • 西班牙的這座大清真寺,是兩種文化的奇妙融合,讓人想像前世今生
    大清真寺從格拉納達繼續前往科爾多瓦。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又是另一處兩種文化碰撞的神奇所在。它的身世複雜,坎坷多變。正因為卡洛斯國王及時制止,這座伊斯蘭教的大清真寺才得以保持至今,並因此而成為一座使伊斯蘭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並存的特殊建築物。殿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密密麻麻的大柱子,柱子上方是層層疊疊的馬蹄形裝飾,用紅磚和白雲石交替砌成,一眼望不到頭,仿佛進入了一個石柱叢林。
  • 香港「冬菇亭」的前世今生:與港人產生不解之緣
    中新社香港4月1日電 題:香港「冬菇亭」的前世今生作者:李敏敏身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中西特色雜糅。然而,在這片「石屎森林」中也不乏自己的獨特之處,穿梭於屋村之中的「冬菇亭」,早已與港人結下不解的情意結。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對「冬菇亭」一詞感到陌生,但對於年長一輩的香港人來說,「冬菇亭」是一個既溫暖又親切的名稱。
  • 與香港人一起 探秘香港美食前世與今生
    香港茶餐廳的前世與今生> 作為一個吃貨,不是有一個胃口大如牛的胃,也不僅僅是對美食有獨到的見解。同樣為吃貨的編輯認為,如果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個地域美食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的沉澱,才能更為深刻地品味出去美味以外的,一種超越於食材的全方位感受。因此,先從香港茶餐廳的前世與今生說起。 世界上有這樣一種餐廳,在那裡,你幾乎可以吃到你想吃的任何東西。
  • 書店的前世今生,你都知道嗎?
    這是曉風書屋名字的由來從1987年瑞京路上開始的第一家,輾轉間經歷了搬遷關門到現在的重生,帶著兒時的回憶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新的曉風書屋像個為容納更多可能性而刷新自己的白色盒子,有了全然不同的畫風。
  • 走進記憶的「門」,看沭陽「前世今生」!
    循著講解員的聲音,我們穿越了時光,走進沭陽的「前世今生」。講解員介紹木匠用具「前世今生」可追憶沭陽因位於沭水之北而得名,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自古享有「花鄉」之美譽。「這裡是第一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沭陽的幾幅歷史地圖:第一幅是康熙年間的,第二幅是光緒年間的,第三幅是民國時期的,第四幅是1953年的區劃圖。」講解員說,從這幾張地圖發現,歷經時代的變遷,沭陽所轄區域向西南、東北擴展,在西北、東南有所萎縮,形成了現在的格局。家園,藏著數不盡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