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30日電(記者 朱夢琪 劉尚君)"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當"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成為構築健康中國的目標,作為我國農村醫療體系的"基石",國家醫療預防保障體系的"神經末梢",鄉村醫生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曾這樣定位鄉村醫生:"鄉村醫生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64.9萬個村衛生室,138.1萬名鄉村醫生。在大山深處,在廣袤鄉村,因為他們的無悔堅守,執著守望,支撐起農村的希望。
然而,鄉村醫生隊伍的建設及醫療設施的完善仍是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難以適應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如何留?如何守?成了百萬鄉村醫生心中最深的擔憂。
最美村醫的堅守:"我想讓鄉親們過得好一些"
"最美鄉村醫生"鍾晶。
"奶奶,這種藥是一次吃兩顆,您可記住了!"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龍場鎮龍河村,村民們經常會看見一個嬌小的身影,背著大筐的藥品,穿行在村裡的各戶人家。
"鍾醫生,又來給老人們送藥了啊!"八年,村民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景。在這裡,村民們不僅把鍾晶當作治病救人的大夫,更將她視為不離不棄的家人。
從26歲到34歲,來自貴陽的80後女孩鍾晶把最美好的年華留在了這裡。
2008年,鍾晶跟隨在鄉鎮工作的丈夫來到龍河村。龍河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區,偏遠貧困,路途崎嶇。艱苦的生活環境、落後的醫療條件讓三代行醫的鐘晶如鯁在喉。她毅然辭去貴陽一家醫院的穩定工作,拿出2萬多元積蓄建起龍河村唯一的新農合報銷衛生室。
而不久後,丈夫調往興義市工作,鍾晶卻選擇獨自堅守。"人活著,要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發揮價值。村裡缺醫生,鄉親們需要我!"
一個人的生活無疑會面臨各種棘手的困難,鍾晶覺得最難熬的是夜裡。村裡常有老人夜間發病,因行走不便,鍾晶必須到家裡給老人治病。去的時候,有病人家屬陪同,可回來時只能獨行,蜿蜒幾裡沒有人煙。"每次夜裡出診我都膽戰心驚,直冒冷汗,有時候回到家發現衣服都溼透了。"
而這樣的出診卻不在少數。鍾晶每周至少一次步行到村裡挨家挨戶走訪,為留守老人們治病,給村民講解防病知識。由於住戶比較分散,最遠的村民家鍾晶要走足足四個多小時。
在鍾晶的診所,摞著十餘本手寫的"健康檔案"。誰家大人打工去了,孩子身體不好?誰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麼藥?鍾晶都記得一清二楚。每次出診,鍾晶總要帶上一些對症的藥品,順道送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