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手信,談談「澳門製造」的點心
昨天是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日,百城百味,我來說說澳門的手信。
雖然手信一詞在漢語詞典中有著明確的詞意,在普通話中,手信的使用頻次並不高,而在廣東、香港、澳門,手信一詞卻廣為使用。手信,其實就是指人們出遠門時回來時捎給親戚和朋友的一些特產和小禮物之類。手信的這個「信」字是指而信手捎來的意思,沒有事前準備。
其實手信個是非常很古老的詞彙。唐代,信這個字就引申指禮物及人情了。唐代的著名詩人皮日休有詩為證:明朝有物充君信,美酒三瓶寄遠航。到了宋朝,又出現了信物、禮信、願信(還願的福禮)等等詞彙。古人非常講究禮尚往來,慢慢的就把隨帶致送的禮物稱為手信了。
走在澳門的大街小巷、機場碼頭,總能看到遊客手裡拎著一袋手信——結實樸素的包裝袋上印著各種澳門元素,裡面裝著杏仁餅、蛋卷、豬肉脯等特產。
如今手信已成為澳門蓬勃發展的產業,特別是澳門回歸祖國後,澳門的傳統點心重新成為旅遊消費市場的「寵兒」大大拉動了手信市場。
在澳門旅遊時,遇到一個賣點心的小店,生意很紅火,門前買點心人的一直在排除。店老闆告訴我,他們家是祖傳的點心作坊,祖父在澳門就是做點心的,他說,他祖父那個年代,只有等到周五放工後,香港人過來才有生意。那時候基本上只有周末開門做生意,平時幾乎沒什麼顧客。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2003年內地遊客赴港澳個人遊開放,特區政府開始大力推動旅遊業。
「原來大家都認為手信業已成『夕陽產業』,沒想到回歸後又開始興旺起來。」小店老闆說,他們家的點心店,從一家店發展到兩家店用了60多年,但在回歸後的短短20年裡,咀香園在澳門遍地開花,現已拓展至15家分店。
現在點心店超過七成的顧客都來自內地。老闆說,我們的200多名員工裡,有一半都來自內地。
在他們的廠裡,員工之間的合作是很融洽的,很少能感覺到本地人和內地人之分。
2017年,澳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稱號,澳門的本土糕點功不可沒。
傳統的手工藝是很寶貴的,過於商業化會丟失原來的味道。老闆說,若將生產環節遷出澳門,轉到勞力更便宜的地方,成本無疑會下降,但「澳門製造」才是我們的核心,堅持本土化生產,這是生根澳門的老牌餅家應有的「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