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畔紀念「七七事變」72周年(圖)

2020-12-25 中國日報網

  本報訊 (記者楊曉斌 通訊員謝東光)昨天,是「七七事變」爆發72周年,在豐臺盧溝橋上,市民自發向盧溝橋敬獻花圈緬懷先烈。

  早八時,豐臺盧溝橋畔就聚集了十多名當地村民和小學生,他們每人手握一枝菊花,在曾任盧溝橋鎮第一任鎮長鄭福來老人的引領下,緩緩向盧溝橋走去。為祭奠在「七七事變」中英勇犧牲的第29軍將士,村民們把一個用菊花紮成的花圈敬獻於橋頭,一條黑色的輓聯上寫下了市民們對先烈追思的話語。

  作為當地親歷「七七事變」的一位村民,鄭福來第一個把手中的菊花擺放在盧溝橋的甬道上,隨後,當地村民、小學生依次獻上了祭奠的花朵。鄭福來老人滿含激情地對著孩子們講述了那段歷史。

  不少外地遊客特意選擇了7月7日到盧溝橋來,遊人賈先生說,登上盧溝橋畔看著這些歷經滄桑的石獅子和高低不平的甬路,讓他想起了那段過去的歷史,感慨萬千,他和其他遊人駐足橋頭默默地緬懷先烈。RJ218

  又訊(通訊員吳娟)昨日是盧溝橋事變爆發72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前來緬懷的觀眾絡繹不絕。據統計,當日共接待觀眾達4000餘人次,「90後」的學生團成為參觀主力人群。RJ207

  本報記者 吳鏑攝 RJ150

  (本文來源:北京日報 )

七七事變 盧溝橋畔 遊人 緬懷先烈 村民 盧溝橋鎮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觀眾 將士 石獅子 

相關焦點

  • 重回「七七事變」爆發地:78年前後的盧溝橋(圖)
    人民網北京7月4日電 (邱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紀念「七七事變」的第78周年。3日,人民網記者重回盧溝橋,並走進「七七事變」中遭日軍炮轟的宛平城,又一次回顧了當年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
  • 七七事變83周年: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七七事變83周年:無法忘卻的那一天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 七七事變83周年今天!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七七事變歷史回顧 祭奠...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盧溝橋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拉開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83年過去了,今日中國,早已不是往日中國,但歷史不可忘記!祭奠先烈,勿忘國恥,吾輩自強!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時間過去了83年,烽煙已經遠去,歷史永在人心——之所以銘記和紀念,是對抵抗外敵入侵的流血犧牲者的緬懷,是牢記和平的來之不易,也是告誡世人受侵略的歷史不容重演。
  • 「七七事變」80周年 蔡英文日語發推慰問日本水災
    (原標題:「七七事變」80周年 蔡英文日語發推慰問日本水災)
  • 「七七事變」八十周年 藍綠紀念抗戰冷熱兩重天
    7月7日是「七七事變」80周年,民進黨當局漠然冷對,取消了過去臺當局逢五逢十周年都會辦的「七七抗戰」紀念展。與之相對的,中國國民黨此次加碼紀念活動,舉辦了研討會和紀念大會。面對抗戰歷史,藍綠表現大相逕庭,折射島內兩種史觀的衝突角力。
  • 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聽盧溝橋上的獅子講述「七七事變」的...
    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文明網推出《紅色之旅——走遍抗戰紀念館》系列報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位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地——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內。「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 銘記七七事變國恥日 《抗戰2》盧溝橋血戰鬼子
    七七事變國恥日,日本蓄意發動了全民的侵華戰爭,此後八年是中國人血與淚的歷史。反攻日本愛國網遊《抗戰2》戰士們在盧溝橋血戰鬼子,為當年犧牲的先烈們報仇雪恨。禮包>> 下載>>反攻日本愛國網遊
  • 臺灣多個團體紀念全民族抗戰83周年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臺灣多個團體在紀念這一重要日子時呼籲兩岸中國人汲取歷史教訓,團結起來促進兩岸和平統一,這樣才不愧抗日先賢先烈的犧牲奮鬥。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海峽評論》雜誌社、「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等團體7日在臺北舉行「七七抗戰83周年紀念大會」,臺灣抗日誌士後代、專家學者等100多人參加。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致辭表示,今天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今年也是臺灣抗日125周年。
  • "七七事變"69年港民間團體遊行抗議
    七月七日是「七·七」事變69周年,香港一家民間團體在路邊展覽當年日軍侵華圖片,譴責當年日本當年侵華暴行。中新社發 宋吉河 攝七月七日是「七·七」事變69周年,香港一家民間團體在路邊展覽當年日軍侵華圖片,譴責當年日本當年侵華暴行。
  • 守護八百年 盧溝橋石獅子「注視」復興號高鐵列車駛過
    2020年7月6日,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注視」著遠處的復興號高鐵列車駛過。今年為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盧溝橋是迄今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十一孔聯拱石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紅色旅遊景區,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七七事變」親歷者堅持64年當盧溝橋抗戰史義務講解員
    昨天,在盧溝橋上,「七七事變」的親歷者鄭福來老人行走在石獅雕塑前回憶當年。記者 饒強攝   上百年的風吹雨打,盧溝橋上的青石板路已經凹凸不平。   幼小的鄭福來一夜之間發現,曾帶給他美好童年的盧溝橋,已經成為國人受屈辱、被蹂躪的「廢墟」。   新中國成立後,再次站到宛平城上的鄭福來已經是個大小夥子了。城牆上的彈痕、豁口歷歷在目,「都是日軍侵略的鐵證。」擔任了盧溝橋鎮鎮長後,幾次城牆大修,他都要求保留彈痕,「就是為了警示後人。」
  • 連戰攜夫人參觀盧溝橋旁抗戰紀念館(圖)
    (中評社林谷隆攝) 據中評社北京8月31日報導: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抵達北京參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31日上午參觀八年抗戰啟點宛平城舊址改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連戰參觀約略一個小時之後,與夫人連方瑀走出紀念館表情十分嚴肅。
  • 盧溝橋事變真實老照片:不可被忘卻的歷史,圖6日軍踏上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說一名士兵失蹤,想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我軍第29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圖:日軍正在集結軍隊,準備對盧溝橋發起進攻。
  • 走進歷史現場,全景還原七七事變
    上圖為日本侵略軍佔領下的盧溝橋(資料照片);下圖為遊客在盧溝橋遊玩(7月1日攝,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羅曉光 攝影報導「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
  • 那年七月七:紀念「盧溝橋事變」83周年
    今天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83周年。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偉大的民族精神激勵億萬人民無懼磨難、排除艱難險阻,勇往直前。83年前的今天,在日軍的蓄意挑釁和蠻橫進攻下,中國軍人奮起抵抗,第二十九軍譜寫出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壯麗的篇章。
  •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首次全面開放
    原標題: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首次全面開放 25日,為紀念「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首次全面對外開放。同日,北京市豐臺區舉行主題黨日活動。作為主題黨日的重要內容之一,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展覽包括歷史之橋、科學之橋、藝術之橋、文化之橋、英雄之橋五部分,全面展現了盧溝橋的歷史和影響。 近年來,豐臺區依託盧溝橋、宛平城、抗戰館、抗戰雕塑園等轄區特色文化資源,不斷改造周邊環境,修葺復建了宛平縣衙、盧溝驛、興隆寺及拱極營等建築。
  • 北京長春臺北紀念抗戰全面爆發75周年
    據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孫蕾、郭沛然)7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5周年紀念日,為回顧抗戰歷史,弘揚愛國精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系列活動,以演唱抗戰歌曲、朗誦抗戰詩歌等形式緬懷歷史。總政歌舞團歌唱家王宏偉演唱了詞作家石順義創作、作曲家胡旭東譜曲、榮獲抗戰館館歌徵集評選特別榮譽獎的《永遠的盧溝橋》。歌唱家熊卿才、王靜、範春梅等演唱了《大刀進行曲》《我愛我的祖國》和《漁光曲》等歌曲,使在場的每一個人深受感動。
  •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抵達北京參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今天上午先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隨後以車行方式參觀「七七事變」發生地點盧溝橋。 連戰對《開羅宣言》部分很感興趣,觀看當年紐約時報頭版刊登蔣中正及夫人宋美齡的照片,連戰就在此留影紀念。到創建聯合國展覽前,連戰對顧維鈞、胡適等人,均一一指認。 連戰在臺灣戰區受降布展處,看到陳儀照片後方是父親連震東的身影,停留一陣子,也與夫人連方瑀合影紀念。  連戰上午參觀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後,原本安排搭乘三輛遊園車參觀盧溝橋。
  • 罕見老照片:圖一被日軍佔領的村莊,圖三國民革命軍保衛盧溝橋
    罕見老照片,圖二最帥氣的解放軍,圖四日軍在盧溝橋立12字碑日軍在盧溝橋事變後立碑,日本侵略者真實可惡。罕見老照片,圖二最帥氣的解放軍,圖四日軍在盧溝橋立12字碑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