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這字太好看了!現在卻被批評沒藝術性

2020-12-11 書法網

當今書壇存在著一種怪相,一些專家談「館閣體」而色變,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只要被打上了館閣體的標籤,似乎都淪為毫無新意、毫無藝術性,不值一提的代表作。

那麼,我們這裡不妨來欣賞一下這幾幅作品:

是不是覺得美得端莊大氣,令人挪不開眼?如此好看的字,恐怕後世很難再寫出了。但是這字卻被劃分到了館閣體的範疇,那也是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

館閣體真是的沒有藝術性的代表嗎?我們先來看一下館閣體的前生今世。

館閣體最先起源於明朝,在明朝時期的被稱為「臺閣體」。

明朝時期的有一翰林大學士名為沈度,沈度寫得一手書法,深得當時的皇帝朱棣的喜愛,朱棣甚至是稱他為「我朝羲之」。

有句話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為皇帝喜歡,下方的官員文人都爭相模仿沈度書法。久而久之,臺閣體便隨之而產生。

臺閣體講求的是端正拘恭,橫平豎直,結體婉麗飄逸,雍容有度。漸漸地臺閣體也成了考場字體,而到了清朝,考場字體則被稱為「館閣體」。

清朝時期的館閣體主要講求歐體趙面董風,即是歐體字的結構,要有趙體字的遒勁圓潤,董其昌書法的風韻,要求是做到「烏、方、亮」,做到烏黑、方正、光亮,具備極強的實用性。

館閣體融匯趙孟、歐陽詢、董其昌的書法精髓,怎麼能說是沒有藝術性呢?試問當今一味搞創新的「專家」們,能夠寫得好一手館閣體呢?

林則徐《佛說無量壽經》

而在清朝,這有這樣一位書法大師寫得一手好小楷,書法融匯顏、柳、歐,大氣十足,此人便是林則徐。(文中配圖皆為林則徐書法)

說起林則徐,大家並不陌生,虎門銷煙的大英雄,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一生為國為民,忠肝義膽。或是其政治光芒過於耀眼,掩蓋了他的書法造詣。

歷代書法家對林則徐書法的評價是:林則徐的書法具有清勁秀博之風,使其書法絕無矯揉造作,柔中含剛,寬博疏朗,一如人品。

林則徐《佛說無量壽經》

林則徐擅長書法各體,尤其是以楷書見長,其書法主要取法於王羲之《集王聖教序》,其楷書紮根於歐體字,再將顏精柳骨的特徵容易其中,繼而將趙字的圓活遒勁融匯到其中,可謂是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風。

林氏小楷可以說是書法初學者或者書法小白入門的佳作,其小楷又晉人的瀟灑飄逸、唐人書法的工整嚴謹,特別是其代表作《佛說無量壽經》,被無數後世奉為珍寶。

林則徐《佛說無量壽經》

林則徐的《佛說無量壽經》採用金粉小楷書寫,筆跡剛硬,姿態飽滿,每個字做到了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具有清勁秀博之風,使其書法絕無矯揉造作,柔中含剛,寬博疏朗,一如他的人品,今天很少有人能做到。

今天,我們將林氏的《佛說無量壽經》進行1:1高清複製,還原出其原本的墨彩風姿,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林則徐《佛說無量壽經》

——編輯 芊苑

相關焦點

  • 清代最美的「館閣體」書法,這麼好看的字,真的沒有藝術性嗎?
    當代的書法協會很多書法家都在批評「館閣體」書法,認為這種書法沒有什麼價值,同時也沒有什麼藝術性,阻礙了書法的發展,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麼?《林文忠公小楷無量壽經》「館閣體」這個概念是清朝的概念,其源於元朝,在明朝叫做「臺閣體」,主要是一些奏摺公文的需要書體,寫得比較工整和嚴謹,是為了實用性的方便。
  • 館閣體中的極品楷書,真正的字如其人,專家抨擊:這字比較俗
    說到清朝書法,很多人都會想起,最盛行的館閣體。館閣體端莊秀麗、正雅圓融,一筆一划都透漏著嚴肅、認真,具有極高的審美特性。但是很多專家,一提到館閣體,就會嗤之以鼻,認為其缺少特性,過於形式化,沒有個性。館閣體其實這種看法是存在誤區的,館閣體是以楷書為基礎,主流書體以趙孟、董其昌為尊,兩人的書法皆是以規整、圓融為特點,百年內盡受官員喜愛。館閣體的存在,必然有他的道理。
  • 專家:毫無藝術性!
    今天筆者帶大家欣賞一篇清朝的考試試卷,我們知道清朝的考試模式是科舉考試,在那時考試很看重書法字跡,所以那時的學生都很重視書法的學習,今天我們來欣賞科舉考試第一名劉已千的試卷,看到他的楷書是不是猶如春風撲面,因為他的小楷寫得太棒了,是難得一見的。
  • 書法主流圈:館閣體,沒有創新
    歷代書協主席的作品,都備受爭議,連德藝雙馨的啟功老先生也不例外,他獨創的「啟功體」,在主流書法圈一直備受爭議:有書法家說他的書法是「火柴棍」,還有人說,他的書法屬於「館閣體,,沒有創新,根本沒有藝術性可言」!
  • 館閣體究竟能寫到多好,看看這幅絕美小楷吧
    在時下的書法界,主流書法圈對明清兩朝盛行的館閣體並不推崇,這主要是因為館閣體阻礙了書法的藝術性的一方面。所以想入國展或者中書協,寫館閣體,肯定是不行的林則徐小楷無量壽經館閣體盛行於明清兩朝,主要是因為科舉考試以及案牘公文的需要,從而形成的一種嚴謹整飭的一種官方書體,這種書體的特點是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的特點。
  • 為啥書協的人都看不上「館閣體」?網友:他們寫不好楷書!
    而當代書法界的審美已經逐漸由一種實用性而轉向一種藝術性的審美,這可以說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回歸,但是這種回歸卻是一種不太徹底的回歸。我們今天介紹一位大人物寫的字,他的字骨力雄強,氣魄瑰偉,是「館閣體」當中的代表作。他就是林則徐。眾所周知,林則徐是民族英雄,他一生致力於民族的救亡圖存,抗擊侵略者,後來虎門銷煙,立下了赫赫戰功,就是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書法之名為英雄之名所掩。
  • 魏碑大家康有為的唯美館閣體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號更生,晚年別號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遊記》、 《廣藝舟雙楫》等。
  • 民間書法和館閣體
    民間書法和館閣體一樣都講究永字八法,所以它們有相通相近的地方。只是館閣體有嚴苛的規範,民間書法則相對自由,盛行拿來主義和別出心裁,會因規矩寬泛而流於『野』,姿態上會顯得比館閣體『開放』得多。他們常常會在鄉親的圍觀和哄鬧中進行創作,互動是必不可少的。有模有樣的肢體動作,延宕舒展的點畫技法,最適合於這種情境。另外,部分民間寫手是兼職道士,也是民間書法特色形成的重要原因。汪宗沂《衛公兵法輯本》稿本。
  • 300多年的館閣體極品,當今書壇無很少人比肩,連啟功都為之嘆服
    一個時代流行一種書風,從明清就開始流行「臺閣體」、「館閣體」。明代書法集沈度和沈粲兄弟,其書法婉麗飄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厲的氣度,被明成祖朱棣所賞識,贊他們為當代「王羲之」,逐漸形成科舉的標準字體,也叫「臺閣體」!
  • 這位高官書法豪邁大方,被譽為「最美楷書」之一,專家:館閣體
    反映了官場的腐敗,在清代,官員貪汙是常態,這是交了「投名狀」,你不貪汙,別人怎麼能安全,註定要備受排擠。晚清名臣林則徐就是例外,所以受到上司刁難,憤而罷官,後來在陶澍的幫助下,重回官場,立下豐功偉績!林則徐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愛民如子,在當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一品官員),被譽為「林青天」。
  • 實用書法分析|考試專用「實用書法」:規範字楷書館閣體
    一、自古以來,書法被消消分為「藝術書法」與「實用書法」,歷史上使用群體最大的實用書法「館閣體」;館閣體實用不實用,是不是適合考試書寫?一句話可以證實--「館閣體」是明清幾百年來,科舉學子考試書寫的小楷實用書寫技術。今天所有快寫硬筆日常書寫都是「館閣體」。
  • 200年來少見的行楷大師,這書法美不勝收,啟功的字就是學的他!
    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實現漢字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完美結合!務須結字小疏,映帶安雅,筋力老健,風骨灑落。字雖不連氣候相通,墨縱有餘肥瘠相稱。徐行緩步,令有規矩;左顧右盼,毋乖節目。運用不宜太遲, 遲則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則窘步失勢。在清朝能做到這種境界的非常少,梁詩正是其中之一!
  • 《史晨碑》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卻是學習隸書入門的典範?
    我們知道若以風格型和技法型兩大標準給漢隸分類,《史晨碑》無疑屬於後者,而且在技法類的漢隸群中,《史展碑》是技法中的技法。《禮器》也可視為技法型,但多了一份秀勁挺拔,骨力十足;《億瑛》也較為趨向標準化,但整體偏向於風格的四平八穩。
  • 清朝一位頂尖書法家,他的字挺拔秀美,這字放在今天算什麼水平?
    書法是根植於傳統文化的一門藝術,是在傳統文化這片土地當中生長出來的,「土地」越肥沃,那麼則「長勢越好」。古人與今人最大的差距便是這種文化上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人寫出來的書法,沒有「書卷氣」的一個原因!
  •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行書被譽「清朝最美」,啟功都受他影響
    那麼,啟功書法是「館閣體」嗎?在90年代曾有人問過啟功老師這個問題,對此啟功老師曾幽默的表示自己比不上館閣體這是在抬舉我呀,我哪有館閣體寫得好!啟功館閣體,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公文告示、官場上奏的通用字體,標準字體,明朝時期稱之為「臺閣體」,科舉考試、公文告示、官場上奏都是國家大事,所以說對於館閣體的書寫要求十分高的
  • 清朝書法,在董書帖學風靡的情況下,為何碑學還能異軍突起
    清朝初期朝廷中還流行館閣體,是延續明朝的臺閣體而成,但館閣體的流行,使得書法的實用性大於藝術性,審美上引導人們向規整方向靠齊,而忽略了書法藝術上的真實性和情感表達性。館閣體在這樣的壓抑著的書壇風氣下,一群碑學者脫穎而出,他們這個群體中的人,有許多類型。
  • 楷書歷史悠久,林則徐楷書更是筆力勁挺,堪稱「清朝第一」
    咱們先來看看他的生平簡介:林則徐,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晚清時期,風雨飄搖,為了苦難深重的國家,身為清廷大臣的林則徐毅然決然銷毀鴉片,從他身上足以看出一個「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