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裕泰嚴把大紅袍質量關提升品牌競爭力
讓百姓喝上安全放心好茶
□ 高 然 本報記者 王惜純
9月的武夷山,氣溫依舊居高不下,陣雨不斷,伴隨著悶熱潮溼的氣候,大紅袍迎來了精加工環節中最為重要的工序之一——焙火。
在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吳裕泰)武夷山大紅袍生產基地焙火車間裡,師傅們認真地觀察炭火的燃燒,隨時掌握火候的控制。
在焙火過程中,烘焙的時間、溫度、翻動次數等,要根據原料的品性以及希望達到目的而定,也就是所謂的「看茶焙茶」。吳裕泰的技術人員說,這道工序靈活性非常強,稍有不慎,就錯過了茶葉品質達到最佳的時機。60℃~90℃烘焙出來的是清香型口味的大紅袍,其特點是葉底保留了一定的鮮活度,三紅七綠,顏色好看,賞心悅目,有清雅的花果香。「烘焙——退火——烘焙,如此反覆4次,經過長達100多天,細烘慢焙,厚積薄發,這樣做出來的大紅袍茶有一層光澤。」
吳裕泰董事長趙書新(右)一行到武夷山大紅袍種植基地考察茶樹生長情況。
秉承傳統製作工藝
佳茗難得現匠心,純正的大紅袍來自於傳統的製作方法。從4月武夷巖茶採摘下來後,要經過4次焙火流程。每焙火一次,大紅袍就成熟一分,直到9月中旬進行第4次焙火處理後,吳裕泰大紅袍才算是大功告成。
作為老字號品牌北京吳裕泰的掌門人,趙書新對此記憶深刻。他說,不是所有的武夷巖茶都能稱之為大紅袍。真正的大紅袍是要經過一系列繁瑣而嚴格的加工過程的。
吳裕泰大紅袍的傳統製作工藝一共有12道工序:採摘、萎凋、做青、初焙、揚簸晾索、揀剔、復焙等。同時,決定茶葉品質的還在於焙火——大紅袍的製作技藝在烏龍茶中是最精細的,焙制茶的火候全憑師傅的經驗來掌握,多一分少一分都會影響到大紅袍的品質。
「茶為君,火為臣。」師傅們說,沒有火的錘鍊,大紅袍的品質就不夠純正。大紅袍的炭火烘焙,考驗的是人對茶性的了解和把控。因此,優秀的茶師傅也和名茶一樣金貴。
為加強大紅袍精加工環節的品質控制,吳裕泰宣布,與老記春城武夷山茶業有限公司合作,產品均嚴格執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製作工藝」標準。
茶人的生命就是茶
趙書新的工作日曆上,每一天、每一項工作都與茶有關。在茶的世界裡,為消費者遍尋好茶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遍尋好茶,他帶領吳裕泰團隊,今年兩上武夷山。
在武夷山的日子裡,吳裕泰的茶人每天一大早就登上武夷山。山間小路僅有一米寬,兩邊是盆景般的茶園,間雜著一些馬尾松,金色的陽光映射在群山上,對面的雙乳峰熠熠生輝。步行10多公裡的山路後,茶園出現在眼前,三五成群的雞鴨穿梭其中。茶農說,在茶園養殖雞鴨,可以疏鬆表土,促進生態茶園的營養成份的吸收,樹茶兼種,養禽茶園,這種集種植養殖為一體的綠色生物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有機茶園。
經過幾天的尋訪,走遍了武夷山幾百公裡茶園,最終,吳裕泰人在位於九曲溪源頭的800米高山上找到了可心的茶園,這裡不僅環境優越,而且人跡罕至,武夷巖茶品質極佳。天生麗質的武夷巖茶,為製作成高貴典雅的大紅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好茶宜殿堂也親民
武夷山出產大紅袍是烏龍茶中的貴族。如何既能讓大紅袍保持高貴的身份,又能走進尋常百姓家?
為此,吳裕泰人竭盡全力,培養平民貴族的高品質大紅袍,讓好茶也殿堂也親民。
大紅袍外形像一隻小麻花,在杯中只要遇到水,便能演繹出生命的絕美。作為高檔茶葉,一直以來,大紅袍的價格高高在上,動輒上萬元甚至數萬元。為了讓更多北京消費者能品到大紅袍的悠長茶香,吳裕泰在大紅袍平民化方面做足了功課。他們在保證同一茶葉、同一工藝、統一品質的基礎上,細分大紅袍等級,形成不同價位的級別,讓大紅袍成為平民化的貴族,走進尋常百姓家。
吳裕泰人對自己旗下的這個高貴茶產品也是呵護有加。大紅袍的春季採摘秋季焙火收官時刻,吳裕泰掌門人都是親自來到武夷山把關驗收。武夷巖茶一年四季均可採摘,但為了保證大紅袍的品質,吳裕泰人一直堅持只採摘清明前後的春茶。
最是茶香能致遠。趙書新說:「茶人無休,能讓顧客喜歡喝上一杯醇厚回甘、滿口餘香的吳裕泰牌茶葉,一生足矣。」
作為百年老字號茶企,吳裕泰從源頭到終端,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質量控制。從採摘到製作,從配送到銷售,從茶園到茶杯,趙書新和他的團隊用匠心與品質,把脈每一片茶葉,讓百姓都能喝上一杯安全放心的好茶。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