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清軍入山海關,12幅地圖快速看明朝

2020-12-25 騰訊網

在我國歷史上,秦、漢、唐、宋、元、明、清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朝代,其中明朝具有歷史的獨特性,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來自社會底層,地主家的放牛娃出身,經過辛苦打拼、南北徵戰,開創了一個傳16帝、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

圖-南京位置,朱元璋定都南京

一、明軍滅元之戰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各地義軍風起雲湧,經過一番角逐,就剩下勢力較大的幾方,如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朱元璋在攻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基本上取得南方的控制權,遂決定北伐滅元。朱元璋制定了北伐的作戰計劃:由江蘇沿運河北上,先攻取山東、河南等地,剪除元朝羽翼,再北上攻取元大都(今北京)。

圖-京杭大運河高郵段

1367年,徐達、常遇春受命率軍25萬北上,一路攻克徐州、濟南等地及附近州縣。次年,明軍由山東挺進河南,攻下汴梁(開封)和洛陽。潼關守軍棄關西逃,明軍牢牢控制中原的西面要塞。朱元璋抵達汴梁,明軍在山東臨清匯合各路兵馬,直搗元大都,元順帝北逃漠北,元朝滅亡。

二、朱棣靖難之役

元朝雖然滅亡,但是元朝殘餘勢力逃入大漠,對明朝依然有很大的威脅。宋朝重文輕武以至於丟了天下,朱元璋吸取教訓,將宗室子弟二十多人封為藩王駐守各地,以抵禦外敵、鞏固明朝的統治。但是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大,對朝廷統治造成威脅。在朱元璋去世後,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決定通過削藩來加強統治,激化了皇族內部的矛盾。1399年,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史稱「靖難之役」。朱棣一直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頗有軍事才能,在排兵布陣、調兵遣將方面,建文帝不是完全不是他的對手。靖難軍沿河北、山東一路南下,勢如破竹,1402年6月攻至應天,應天守衛投降,建文帝不知下落,朱棣即位,為明成祖。

三、土木堡之變

明朝滅元以後,北元殘餘勢力逃往漠北,過著漂泊不定的遊牧生活,雖然明軍多次深入大漠追剿,但始終無法徹底將其攻滅。明朝只好重修長城進行防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全長6000多公裡,對防禦北方遊牧勢力侵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雖然長城沿線地勢險要,又有關城、烽火臺等防禦設施,但畢竟防禦範圍太大了,遊牧勢力依然時不時地破長城而入,進行劫掠。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勢力越來越強大,對中原構成嚴重的威脅。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進攻明朝,直逼大同。

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群臣反對,一意親徵。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包圍,明軍全線崩潰,英宗被俘,數十名隨軍大臣戰死,此戰史稱「土木之變」。瓦剌也先挾明英宗進攻京師,于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擊退瓦剌軍,守住了京師。不過,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慘重,明朝的虛弱畢現,開始走下坡路。從遠的來說,日後建州女真的崛起,取代明朝,未必不可以說是在土木堡之變埋下了禍根。

四、戚繼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人們稱之為「倭寇」。明初海軍實力強大,倭寇不太敢明目張胆地興風作浪。到了明朝中期,隨著海防的鬆弛,倭寇逐漸猖獗並和明朝的海盜勾結起來,對閩、浙等沿海地區經常侵襲。

名將戚繼光受命去浙江沿海抗倭,組織新軍進行嚴格訓練,令行禁止、作戰勇猛,這支新軍就是威名赫赫的「戚家軍」。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家軍九戰九捷,蕩平了浙江的倭寇。此後的幾年中,戚家軍在戚繼光的率領下,橫掃閩、浙、粵等沿海地區,殲滅沿海的倭寇,徹底蕩平東南沿海的倭患。

五、萬曆援朝之戰

大明同時期的日本處於戰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各藩之間經常為了土地和人口發生火併,在實戰中軍事實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織田信長基本統一了日本,可是經過本能寺一役,將星隕落,隨後便迎來了豐臣秀吉時代。在國內各大藩鎮被基本平定之後,豐臣氏把目光瞄準了朝鮮,計劃在佔領朝鮮之後徵服大明,繼而奪取印度,實現鯨吞世界的目標。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朝鮮因為國內朋黨之爭而無力抵抗,大片領土淪喪。朝鮮國王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萬曆皇帝派祖承訓、宋應昌、李如松等明軍將領率軍援朝。明軍作戰勇猛,武器先進,很快打敗日軍。豐臣秀吉假意和談,於1597年第二次侵朝,明朝派刑玠率軍援朝,日軍慘敗,豐臣秀吉病死。中朝聯軍趁勢反攻,在釜山大敗日軍,挫敗日軍的侵略計劃。

六、明末農民戰爭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非常尖銳。1627年,白水王二率饑民殺知縣,揭開農民戰爭序幕。高迎祥、張獻忠等紛紛起義,高迎祥在明軍鎮壓下犧牲。農民起義軍最大的兩支由張獻忠和李自成領導。張獻忠攻下武昌後入川稱帝,建立大西。李自成南下攻襄陽、洛陽等地,在西安建立大順,而後兵分兩路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之後,李自成攻打山海關,吳三桂投降清軍,李自成兵敗退出北京,返回西安,被清軍追擊至湖北九宮山犧牲。1646年,清軍攻打大西,張獻忠犧牲,農民軍餘部繼續抗清直到1658年才完全失敗。

明末農民戰爭持續三十多年,推翻了一個王朝,在我國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多歷史地圖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焦點

  • 明朝建都:朱元璋鍾意開封卻只能選南京,朱棣天子守國門定都北京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關於在哪裡建都這件大事,謀臣們建議建都中原,而朱元璋自己首先想到了北宋的汴梁(今開封)。洪武元年五月他親自去汴梁考察,明確表示: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
  • 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這句話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不過天子為什麼守國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簡單的來說,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去世後,嫡長孫朱允炆繼位,不過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自己做了皇帝。這個時候明朝的皇帝並不守國門。之所以後來的皇帝守國門,和朱棣有很大關係。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因為,即便是明朝始終沒遷都到北京,明朝也熬不過崇禎末年。1、 朱元璋父子的差異明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大明朝只有南京這麼一個京城。傳統的歷史學者認為,明軍攻佔元大都以後,元朝就已經滅亡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元朝只是丟失了中原地區,在長城以北,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元,依舊擁有極為強大的勢力,甚至還曾準備對明朝進行反攻。
  • 山海關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清軍非要從這裡入關不可?
    首先,山海關的位置真的沒有那麼重要打開地圖搜索「山海關」你會發現山海關的位置真的不是很好的關隘,看見了沒山海關就在那個藍色的圈圈裡,而且是在這個藍色的圈圈最靠海的那個地方。其次,對於滿清來說想進入中原山海關真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個誤區就是清朝撿漏,稍微了解點歷史的都知道大明百分之八十的精銳都是在遼東被清軍消滅掉,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明朝最後無力平復內亂。山海關對於滿清而且只是一個最近的選擇,而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為什麼清朝選擇打山海關?
  •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定都地點在南京 原因是什麼?
    作者 錢sir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最初的定都地點在南京。 南京這座城市,大家都是了解了不少的。歷史上很多的王朝將它們的首都定在了南京,但是大部分的王朝定都南京都有偏安一隅的想法,根本算不上是統一的大王朝。
  • 山海關是清軍入關的唯一途徑?
    吳三桂大軍到了山海關時,這大明王朝的氣數似乎就要盡了。李自成大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煤山殉國。這時候的大明王朝的北方迅速陷入無政府的困境,雖說半壁江南仍然在手,但是崇禎皇帝的太子和正牌皇子並沒有跑出去。所以,南京方面的政府班子就一直沒能組建。俗話說,鳥無頭不飛,一個王朝沒有皇帝怎麼能行?於是南方還在為南明政權的成立在爭吵扯皮的時刻,這邊李自成早已經是按捺不住。
  • 開局一副好牌,最後卻被打爛了的洪秀全,與朱元璋差的不是一丁點
    在中國古代,從北向南統一國家的君主很多,但是也有從南到北統一全國,便是朱元璋,而且朱元璋還是一個農民起家,織席販履的劉備好歹也是當朝皇帝的劉皇叔。  圍攻南京的江南和江北大營,也多次被太平軍攻破,前後十幾年,無數清軍投入到了與太平軍的爭鬥中,都是被太平軍一一打敗。如果在鼎盛時期的太平軍與清軍相比,他是有實力一戰的,而且,太平軍是受到了很多底層老百姓的支持,大家受夠了各種的壓迫,就起來反抗。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洪秀全拉起了隊伍之後,很多人能積極響應。
  • 如果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順利進入山海關嗎?
    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已決意歸順,但率軍進京的途中,聞知小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一怒之下退回山海關,自知非大順軍對手,遂向清軍求援。圖-遼西走廊及山海關位置示意圖此時清攝政王多爾袞早已率10萬大軍出發,準備趁亂以圖中原。最初計劃繞過山海關,沿以往去京師劫掠的老路南下。
  • 中國十大兵家必爭之地,山海關才排名第五,第一居然是它!
    為徹底消滅陳理勢力,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三年,親率常遇春等部進攻武昌,久攻不克。於十二月,留常遇春率部圍困武昌,自回建康(今南京)。翌年二月,朱元璋親至武昌督戰。時陳理援軍在其丞相張必先的率領下進駐離武昌20裡的洪山,朱元璋為孤立武昌之敵,派常遇春率5000精兵往攻,以絕其外援。
  •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被《清史列傳》寫入《貳臣傳》的大明薊鎮西協總兵唐通此時已經投降了大順軍,正率軍向山海關背後包抄。就在這天的晚上,清軍抵達山海關北,突然向唐通的部隊發起攻擊,唐通被迅速擊潰,棄甲逃竄,由此滿清正式入關參戰。
  • 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
    而李自成只停留了很短的時間,便一路向山海關進發,去消滅不服大順政權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但李自成想不到,吳三桂勾結關外滿清,多爾袞的八旗兵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聯合,擊潰了大順軍。常言道,勝敗是兵家常事,打不贏就重整旗鼓,打不贏就是好的,可李自成卻潰不成軍,連北京都沒守住,直接敗退到陝西。
  • 吳三桂若不獻出山海關,清軍是否能入主中原?
    近來有粉絲私信讀者,詢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吳三桂不獻出山海關,那麼清軍是否就無法入主中原?筆者的觀點是不會。很多史料上都記載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致使大明天下盡失,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從清軍歷次侵擾關內的情況來看,山海關並非是入關的唯一通道,這裡例舉幾個案例:1629年,皇太極率軍親徵,經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水關直入內地,佔領了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城。這次入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實施了反間計,使崇禎皇帝殺掉了袁崇煥,為清軍剪除了最大的勁敵。
  • 1368年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1368年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朱元璋(1328——1398),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出身貧農家庭,小時候曾在直覺寺作過和尚,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參加嚎州郭子興部紅巾軍。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碼字不易,願君珍惜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的滅亡到底是不是因為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我只能說我們高看吳三桂了明朝滅亡那年都發生了什麼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
  • 朱元璋除了建造南京故宮,在安徽建了一座皇宮,如今已經破敗不堪
    朱元璋除了建造南京故宮,在安徽建了一座皇宮,如今已經破敗不堪。明朝的皇宮,其實總共有3處。最早的是南京皇宮,為朱元璋下令於1366年建造,現在叫做明故宮遺址公園。比南京皇宮晚了40年,北京皇宮開始建造,就是今天的故宮。
  •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後,為什麼把帝都建在了南京?
    導讀: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後,為什麼把帝都建在了南京?明朝初期,朱元璋所建立的這個大明帝國還不夠完善。因為這個國家它還沒有國都,當時叫作京師。哪有一個國家沒有首都的呀。可這時候的大明帝國確實是「有國無都」大家會說,早在朱元璋起兵之初,他不是就渡江佔領了集慶,改名為應天,從此以後,應天不一直就是朱元璋軍事集團的核心嗎?
  • 一場大戰,兩代王朝,憑什麼山海關是「天下第一」
    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明代的開創者朱元璋,毅然下令:「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初,派出開國大將軍徐達來到山海關建關設衛,並於同年十二月設立了軍事建制山海衛。可以說,從山海關建關設衛那時起,這裡就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嚴密的軍事布局,不可替代的防禦地位,而成為了萬裡長城的眾關之首。
  • 南京故宮哪裡去了?
    說來也奇怪,小編每到南京,並未見過什麼故宮,但從地圖上看,的確標有故宮的字樣,不久前,小編抓住一次差旅,下決心非要探個究竟。 明朝在南京建都,開國皇帝朱元璋喜好築大宮殿,在他有生之年,在南京建成了他的皇宮,據說此宮長3公裡,寬2公裡,面積達到6平方公裡,從歷史上講,也是極少有這種規模,這就是南京故宮。相比之下今天的「北京紫禁城」還真算是小兄弟!
  • 朱元璋除了建造南京故宮,還在安徽建了一座皇宮,少有人知
    明朝的皇宮,其實總共有3處。最早的是南京皇宮,為朱元璋下令於1366年建造,現在叫做明故宮遺址公園。比南京皇宮晚了40年,北京皇宮開始建造,就是今天的故宮。而在安徽鳳陽縣,朱元璋的老家,當時還建了一座明中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 明太祖朱元璋與南京鴨菜的繁榮
    南京,別名金陵,又稱石頭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早在 春秋戰國時代,這裡就是吳國的冶鑄重鎮。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命範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此後,三國東吳、東晉、南北朝、五代、明朝等幾代王朝在此建都,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