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2020-12-15 多邊形的歷史

說起明朝的皇帝,可以說很多人比較感興趣。因為明朝的皇帝真的是什麼樣的人都有,明君、昏君、庸君等全部都有。不過後世對於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話概括,這句話用來形容他們的共性。「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衛者明朝的大門,直接為江山社稷而死。這句話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不過天子為什麼守國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簡單的來說,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去世後,嫡長孫朱允炆繼位,不過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自己做了皇帝。這個時候明朝的皇帝並不守國門。之所以後來的皇帝守國門,和朱棣有很大關係。

朱棣的封地在燕,所以叫燕王,燕就是現在的北京。朱棣在南京繼位後,一直想要遷都北京。他之所以要這樣做原因有很多。比如南京還有很多反對朱棣的人,燕是朱棣自己的地盤,到這裡方便統治。而且燕地距離蒙古草原很近,方便對於攻打蒙古。所以在1416年朱棣開始在北京修建皇宮。1420年,北京宮殿落成。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明朝遷都之後,天子才正式開始守國門。

北京雖然是古都,但我們仔細研究歷史的時候就能發現,漢人基本上很少在這裡建都。我們熟悉的遼國、金國、元朝、清朝都是在這裡建都的。明朝最初也並不是在這裡建都,也是建在南京。那麼,漢人為何不在這裡建都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北京太靠近北方了。北京的北邊就是蒙古草原了,屬於遊牧民的勢力範圍。而北京是對抗遊牧民族的前線。既然是前線,肯定經常打仗,這地方不利於建都。而明朝遷都這裡之後,首都就成為了前線。守衛邊疆的責任就落到了皇帝自己身上。

我們看一下北京周圍的主要關口。明朝的長城從山海關修建到嘉峪關。鞏衛北京的主要有六個關口。分別是山海關、古北口、喜峰口、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這六個關口非常重要,只要有一個關口被攻陷,就能直接打到北京城了。所以明朝皇帝必須時刻關注這六個關口的安全。比如我們熟悉的山海關,吳三桂當年就駐紮在這裡。當吳三桂開關之後,清朝很快就到達北京,達標了李自成。反觀,吳三桂在開關之前,清朝折騰了幾十年也沒有打到北京。

可以說,是朱棣把明朝的皇帝都放到家門口。他當年這樣做也許是為了方便攻打蒙古。不過沒想到後世很多子孫不爭氣,竟然被人家多次打到家門口。

相關焦點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不論是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還是庚戌之變俺答直攻北京。明朝都沒有認輸,用自己堅忍頑強的力量抗爭到底。明朝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骨氣的朝代,少有皇帝能做到如明朝皇帝一般,自己打江山,自己守江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評價是否對明朝吹捧太過了?
    前段時間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人們又掀起了一股關於明朝的討論。許多人高度讚賞明朝的原因是認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二百多年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成為了對大明王朝最形象不過的概括。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這一套書的前身,只是一部網絡連載小說,而作者本人在創作的時候,這是一名喜歡看歷史小說的普通職員,但他覺得當時的歷史小說都太過於說教,沒有觀感,於是自己上手憑藉著出眾的文筆和對歷史的熱誠創作出了這一部堪稱是中國版的《紙牌屋》。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直抵北京,這些永樂大帝朱棣顯然都意識到了,那他為何執意要這麼做呢? 原因二:朱棣的野心和遊牧民族的侵擾 在大明朝的防禦體系中,守北方的是兩位最善戰的王爺: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當時有著燕王善戰而寧王善謀的評論。後來燕王朱棣造反,因為自身的兵力不足,所以有"順"來了寧王的朵顏三衛,而寧王也被迫上了朱棣的賊船,在靖難之役成功之後。朱棣跑到了南京做皇帝,而寧王朱權也被他強行封到江寧養老。
  • 熱血沸騰的明朝歷史,卻坐上了歷史劇的冷板凳,導演為何不拍?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明朝雖然不是歷史上最強的,但是一定是最剛的,荷蘭,英國,日本輪番被吊打,我們只聽過清朝向英國賠款,但是你萬萬想不到英國曾經被明朝打到投降賠款。朱元璋曾經說過,不割地,不陪款,不和親,按照這種說法治國,基本上和周圍國家有摩擦都沒有談判的餘地,凡事打了再說。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
    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答:我的觀點,不是。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然後我們看幾個黑明朝的理由。1、明朝皇帝殘暴。說明太祖殺功臣,三大案殺人如麻。對比下,漢高祖劉邦就不說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也不見得光榮多少。而且,說一千道一萬,殺的是權貴,殺的是貪官汙吏,剛經曆元朝末年百廢待興的王朝,百姓需要的是新的腐敗權貴官僚還是一個清明的吏治呢?明史又是清朝士大夫階層編撰的,你品,細品。
  • 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
    導語: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文|小堅說歷史說到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看明朝時期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他在登基之後,傾盡全力來建造北京的紫禁城。從來沒有像他這麼一位皇帝,為了遷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他耗費了十幾年和無數的錢財,來修建北京。那時他已經在南京定都,那為什麼還要將都城遷到北京,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北京,而將南京作為陪都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 紀念南京大屠殺,重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2020年我們回顧這段歷史顯得尤其珍貴,西方列強仍然對我不遺餘力的打擊,閒閒財經認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什麼時候倡議都不為過,即便如此,仍喚醒不了某些國人麻木不仁的奴性。一邊是華為遭遇打擊,另一邊則是有人幸災樂禍地高舉獲得了國際某品牌的首款晶片,有人大罵「商女不知亡國恨」!閒閒財經禁不住拍手稱快,罵得好!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明朝滅亡後,多爾袞在皇宮發現一道聖旨,聖旨內容讓人心酸又感動
    特別是明朝後期,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極大衰退,並爆發了農民起義。明朝氣數已盡。在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的多爾袞帶領二十萬清兵入關,到了四月的最後一天北京城淪陷了。大明王朝也是在那一天結束了它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滿清政府手握政權之後,率軍攻佔北京的將領多爾袞在整理眾多的遺物時,發現了一道聖旨。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皇帝和天子,不同概念在南北朝時期帶來的巨大影響
    這個概念其實有偏差,比如當宗教出現,那麼皇帝厲害還是宗教首領厲害?比如在歐洲,當基督教出現成為國教之後,最高統治者是管理不了宗教的,教皇的威嚴比歐洲所謂的皇帝都大。這個皇帝概念肯定是不完整的。所以西方的皇帝從各個水平都比不過中國皇帝。
  • 天子守國門,馬革裹屍還,終其一生都在為自己正名的永樂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現代人非常推崇的一種君王品行,歷史上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帝王並不多。明君聖主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並不是親自打仗開疆拓土的。而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出身不高,得位坎坷,但是稱帝後,遷都北京,親守國門,數徵大漠,將瓦剌打的聞風而遁,自己最後也是死在了親徵的路上。朱棣的一生贊者有,罵的更多,可以說他精彩紛呈的一生都在拼命證明自己,也因為他的這份拼命,給大明打下了一片錦繡河山。
  • 朱元璋將此國列為永不徵之國,但朱棣不聽,硬是將其納入明朝版圖
    正如《東谷贅言》裡面所說:「明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內治外安,四夷賓服,天下國家,永安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貫穿於整個明朝歷史,也成為明朝皇帝有骨氣的最佳佐證,所以有人說明朝是歷史最有骨氣的朝代!但就是如此硬氣的明朝也有不敢惹的國家!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我們發現,明朝歷代帝王,每位都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甚至稱得上「奇葩」一、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布衣天子、和尚皇帝,開國之君,享年70歲,在位30年,也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皇帝。
  • 漢民族最後的倔強,《明朝那些事兒》告訴你老朱家的皇帝有多狠
    2006年一直寫到09年,不得不佩作者的才氣,剛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網文,當做網絡小說來看,然後看著看著發現這好像又是一本歷史,這時候其實已經有人發現了,這本書就是披著網絡小說外衣的歷史書,明史,明朝17位帝王為主線的歷史書。
  •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明朝?歷史愛好者:大明得國正有氣節!
    明朝雖然不是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可能也算不上頂流,但後人對它的歷史評價卻非常高。為什麼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明朝?或許這跟明朝的建國史以及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有關係。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明朝如此圈粉的原因有哪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