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評價是否對明朝吹捧太過了?

2020-12-21 觀文殿大學士

前段時間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人們又掀起了一股關於明朝的討論。許多人高度讚賞明朝的原因是認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二百多年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成為了對大明王朝最形象不過的概括。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對明朝吹捧太過,那麼到底明朝是不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從真實史實中獲得答案。

一、老子英雄兒好漢,為後世子孫作出榜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可以說是歷史上罕見的開國父子兩個都很有血性,而且都很能打。要麼像劉邦和兒子劉盈一樣,老子能打,兒子不行。要麼像李淵和李世民一樣,老子靠兒子打江山。

但是老朱家偏偏老子兒子都能打。朱元璋就不用多說了,堪稱古代皇帝除了李世民、趙匡胤等之外最能打的,而且是農民出身,極具反抗意識,一生鮮嘗敗績。

朱棣也是直接造自己侄子的反,面對建文帝的削藩勇於反抗,從剛開始的雙方實力差距懸殊,到朱棣入主南京城,朱棣從未怕過。這倆連閻王見了都帶讓三分兇神惡煞,無疑成為了老朱家子孫後代的榜樣,也為大明王朝子孫後代的血脈中埋下了剛烈的基因。

二、大明朝從未割地、賠款、被迫和親都是歷史事實

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因為對外戰爭失敗而割地賠款與和親。即使明英宗在土木堡一役中被俘,大明朝也沒有退讓半分。本來瓦剌還想用這個被俘的皇帝做文章來要挾大明,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北京方面僅僅用了五天就立了新君,這讓瓦剌部目瞪口呆。

瓦剌挺惱火的,趁著剛剛的大勝,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而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堅決反對遷都,因為他們絕對不能容忍大明成為第二個南宋。因為自古以來從南方開始打到北方統一全國的例子相當罕見(朱元璋就是其中一個)。

而他們明白,誰也沒有朱元璋那般天才的軍事能力,要想不成為第二個南宋,他們就必須要有朱元璋的骨氣和意志。於是瓦剌部在北京保衛戰中碰了一鼻子灰回到了草原,于謙也就此名垂青史

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骨氣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朝的君王們是從頭傳到尾。從朱棣遷都北京,為了鎮守千裡北疆,守住國門,五徵蒙古,最後死在了第五次北徵蒙古返回的路上,可謂是「天子守國門」。

而朱由檢即使在亡國的時候,也沒有卑躬屈膝的做階下囚,而是在殺死自己的數位妃嬪和女兒後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在自縊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可以說是十分悲壯了。

總的來說,大明朝是一個相當有骨氣的王朝。但是有骨氣並不代表著就能超久的存在,由於各種原因,終於在1644年隨著李自成攻陷北京,大明滅亡,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政權也宣告結束。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大明朝也不例外地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中,只剩後人評說。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不論是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還是庚戌之變俺答直攻北京。明朝都沒有認輸,用自己堅忍頑強的力量抗爭到底。明朝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骨氣的朝代,少有皇帝能做到如明朝皇帝一般,自己打江山,自己守江山。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這一套書的前身,只是一部網絡連載小說,而作者本人在創作的時候,這是一名喜歡看歷史小說的普通職員,但他覺得當時的歷史小說都太過於說教,沒有觀感,於是自己上手憑藉著出眾的文筆和對歷史的熱誠創作出了這一部堪稱是中國版的《紙牌屋》。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紀念南京大屠殺,重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2020年我們回顧這段歷史顯得尤其珍貴,西方列強仍然對我不遺餘力的打擊,閒閒財經認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什麼時候倡議都不為過,即便如此,仍喚醒不了某些國人麻木不仁的奴性。一邊是華為遭遇打擊,另一邊則是有人幸災樂禍地高舉獲得了國際某品牌的首款晶片,有人大罵「商女不知亡國恨」!閒閒財經禁不住拍手稱快,罵得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說起明朝的皇帝,可以說很多人比較感興趣。因為明朝的皇帝真的是什麼樣的人都有,明君、昏君、庸君等全部都有。不過後世對於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話概括,這句話用來形容他們的共性。「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衛者明朝的大門,直接為江山社稷而死。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所以說當時明朝的北方幾乎處於無設防的狀態。這就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十分囂張,經常越過長城搶劫。 但是在遠徵之中,朱棣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南京到大同,補給線實在太長,因此每次遠徵的消耗都頗大"。 眾所周知,在古代因為交通工具不發達,所以運輸損耗頗大,幾乎都是靠人推馬拉,而這推車的人和拉車的馬,也需要草料和食物。這就造成了糧食的損耗,當時運糧人幾乎要在路上吃掉一半的糧食。
  • 歷史上非常有骨氣的朝代,為什麼是明朝?這三個原因告訴你答案
    這三個原因告訴你答案文▏小先生翻看中國歷史往回看,大統一且超過200年的王朝,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雖說漢朝威震四方,但是也對匈奴和親,唐朝和宋朝拋開繁榮和強大不提,和親割地的事情沒有少做,反觀明朝是唯一一個「不納貢,不稱臣,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王朝,或許明朝逞一時之快,毀了整個王朝,但是他留個後人的氣節是我們不能視若無睹的,今天筆者來講講明朝有骨氣的三個原因
  • 明朝滅亡後,多爾袞在皇宮發現一道聖旨,聖旨內容讓人心酸又感動
    但到了中後期,特別是土木堡之變後,由盛轉衰,雖有過再次中興的苗頭,但其實是迴光返照。特別是明朝後期,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極大衰退,並爆發了農民起義。明朝氣數已盡。在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的多爾袞帶領二十萬清兵入關,到了四月的最後一天北京城淪陷了。大明王朝也是在那一天結束了它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這是明朝覆滅前的真實寫照。 三、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 在現代人眼裡,明朝皇帝多「奇葩」。可無論如何,明朝皇帝在面對入侵時,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就算打了敗仗,也決不會丟下滿城軍民,自顧自逃跑。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
    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答:我的觀點,不是。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3、廠衛制度搞白色恐怖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這些特務機構,還真不太關心老百姓的事,他們的職責是監察百官。相比之下,清朝的文字獄可是不分階層的。
  •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明朝?歷史愛好者:大明得國正有氣節!
    明朝雖然不是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可能也算不上頂流,但後人對它的歷史評價卻非常高。為什麼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明朝?或許這跟明朝的建國史以及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有關係。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明朝如此圈粉的原因有哪些吧!
  • 明朝那些有趣「冷知識」,城隍爺成官員,你知道寶鈔司幹嘛的嗎?
    明朝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就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為了防止東北蒙古勢力的入侵,加上北平在靖難之前是朱棣的封地,於是朱棣就把京都遷去了北平。明王朝的京師十分靠近邊關重地山海關,又是天子住的地方,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叫法。
  • 沿長城而行,走出自我防禦,從「天子守國門」開始
    剛好之前我跟著團隊去過那片地方,對那裡深有印象。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我們所聊的內容好似不太感興趣,看著窗外掠過的景色。現存的「居庸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由明朝開國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主要作用就是保衛京都,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 英雄無敵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我們殺出個黎明
    寶石特收了不少租子,收別人家的租子這件事簡直不要太爽。德薩繼續往下探路,身旁的這個通道出口在積爾達附近,不過積爾達目前自身難保,讓德薩繼續前進吧。特洛克想要攻打白熱城看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難民營招募了幾個牛頭王,緩慢地行進中。
  • 天子守國門,馬革裹屍還,終其一生都在為自己正名的永樂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現代人非常推崇的一種君王品行,歷史上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帝王並不多。明君聖主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並不是親自打仗開疆拓土的。而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出身不高,得位坎坷,但是稱帝後,遷都北京,親守國門,數徵大漠,將瓦剌打的聞風而遁,自己最後也是死在了親徵的路上。朱棣的一生贊者有,罵的更多,可以說他精彩紛呈的一生都在拼命證明自己,也因為他的這份拼命,給大明打下了一片錦繡河山。
  • 漢民族最後的倔強,《明朝那些事兒》告訴你老朱家的皇帝有多狠
    明朝那些事兒守國門的永樂帝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大帝,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明朝的皇帝們同時,朱棣還是天子守國門的主角,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解決蒙元殘餘不斷對北方的騷擾,在1421遷都北平,即今天的北京。
  • 明朝國號原來是這麼來的,火明克金元,五行相生相剋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封建朝代,明朝是一個讓人敬佩的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沒有的,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對明朝情有獨鐘的原因。那麼明朝的國號怎麼來的呢,這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