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人們又掀起了一股關於明朝的討論。許多人高度讚賞明朝的原因是認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二百多年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成為了對大明王朝最形象不過的概括。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對明朝吹捧太過,那麼到底明朝是不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從真實史實中獲得答案。
一、老子英雄兒好漢,為後世子孫作出榜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可以說是歷史上罕見的開國父子兩個都很有血性,而且都很能打。要麼像劉邦和兒子劉盈一樣,老子能打,兒子不行。要麼像李淵和李世民一樣,老子靠兒子打江山。
但是老朱家偏偏老子兒子都能打。朱元璋就不用多說了,堪稱古代皇帝除了李世民、趙匡胤等之外最能打的,而且是農民出身,極具反抗意識,一生鮮嘗敗績。
而朱棣也是直接造自己侄子的反,面對建文帝的削藩勇於反抗,從剛開始的雙方實力差距懸殊,到朱棣入主南京城,朱棣從未怕過。這倆連閻王見了都帶讓三分兇神惡煞,無疑成為了老朱家子孫後代的榜樣,也為大明王朝子孫後代的血脈中埋下了剛烈的基因。
二、大明朝從未割地、賠款、被迫和親都是歷史事實
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因為對外戰爭失敗而割地賠款與和親。即使明英宗在土木堡一役中被俘,大明朝也沒有退讓半分。本來瓦剌還想用這個被俘的皇帝做文章來要挾大明,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北京方面僅僅用了五天就立了新君,這讓瓦剌部目瞪口呆。
瓦剌挺惱火的,趁著剛剛的大勝,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而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堅決反對遷都,因為他們絕對不能容忍大明成為第二個南宋。因為自古以來從南方開始打到北方統一全國的例子相當罕見(朱元璋就是其中一個)。
而他們明白,誰也沒有朱元璋那般天才的軍事能力,要想不成為第二個南宋,他們就必須要有朱元璋的骨氣和意志。於是瓦剌部在北京保衛戰中碰了一鼻子灰回到了草原,于謙也就此名垂青史
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骨氣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朝的君王們是從頭傳到尾。從朱棣遷都北京,為了鎮守千裡北疆,守住國門,五徵蒙古,最後死在了第五次北徵蒙古返回的路上,可謂是「天子守國門」。
而朱由檢即使在亡國的時候,也沒有卑躬屈膝的做階下囚,而是在殺死自己的數位妃嬪和女兒後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在自縊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可以說是十分悲壯了。
總的來說,大明朝是一個相當有骨氣的王朝。但是有骨氣並不代表著就能超久的存在,由於各種原因,終於在1644年隨著李自成攻陷北京,大明滅亡,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政權也宣告結束。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大明朝也不例外地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中,只剩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