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2020-12-21 七號說三國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

朱棣: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同時,北方還有韃靼和瓦剌等強敵,這讓朱元璋心存顧慮,將都城設在了南京,而將自己的幾個能力出眾的兒子,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的封國,封在了北方,讓他們替大明鎮守北方邊疆,防禦北元、韃靼和瓦剌。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後,由於朱允炆覺得藩王的實力太強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所以也效仿漢景帝開始削藩,但這引起了燕王朱棣等藩王的不滿,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最終經過4年時間的苦戰,朱棣成功擊敗了建文帝的朝廷軍,取代朱允炆當了大明皇帝。

朱棣當了皇帝後,一方面南京是朱允炆的勢力範圍,他的控制能力較弱,所以朱棣顧慮重重。另一方面,由於他這個皇位是奪取朱允炆的,而南京處處都有建文帝的身影,這也讓朱棣心存芥蒂。同時,南京的大臣、百姓也有不少心向著建文帝,所以朱棣也擔憂,於是決定遷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封國,在朱棣的勢力範圍之內,受建文帝的影響較小,所以朱棣也放心。同時,北京位於北方,是屬於抵抗北元、韃靼和瓦剌等北方強敵的前線,所以才有了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崇禎:君王死社稷

崇禎是大明的最後一任皇帝,由於他的哥哥朱由校喜歡做木匠活,所以他一天忙於木匠活,將朝政交給宦官魏忠賢處理,而擅長結黨營私、使用陰謀詭計,但不會治理國家的魏忠賢,將大明王朝糟蹋著千瘡百孔,等朱由校落水生病而亡後,留給崇禎的則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爛攤子。

雖然崇禎當上皇帝後,立馬除掉了魏忠賢這顆毒瘤,但大明王朝的其他弊病,如黨爭、宦官擅權等問題,崇禎都沒有處理好,再加上天災人禍,以及關外的大清崛起,這讓大明在崇禎手中走向了滅亡。

崇禎晚年時期,將大明精銳軍隊調往了遼東等地,防守關外的大清,這導致大明關內空虛,李自成從西安打到了北京。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之前,崇禎完全可以遷都南京,從而保全實力,然後和李自成等起義軍對抗,但崇禎顧及虛名,不願背上丟棄國土的罪名,所以不肯說出遷都南京的話,崇禎希望大臣提出來,但大臣害怕事後遭崇禎清算,也不願意說出來,只有李明睿等少數大臣提議讓崇禎遷都,但隨即就遭到陳演、光時亨等大臣的強烈反對,光時亨還要求崇禎處死李明睿以安定天下,這個陣勢讓其他朝臣都不敢說話。

最終在和大臣的內耗中,崇禎南逃的路線被李自成堵死,他也失去了逃命的最後希望。隨後,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崇禎在走投無路之際,在煤山自殺。崇禎死後,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等眾多大臣、紳生生員等也跟隨他自殺,大明王朝就此滅亡。

崇禎算是歷史上的一位為社稷而死的皇帝。

為社稷而死的君王,還有南宋的小皇帝宋少帝趙昺。元兵南下後,南宋殘餘勢力和元兵,在崖山爆發了最後一場大戰,崖山海戰,都由於雙方的實力差距,以及南宋的指揮失誤,宋兵慘敗給了元軍,大勢已去後,老丞相陸秀夫帶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入大海,為國殉身,他也算一位社稷而死的君王。

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如秦二世、隋煬帝、永曆帝等,他們都是在帝國崩塌之際,被身邊人殺害的,或者被對手殺害的,算不上為社稷而死,而商紂王這類在帝國崩塌之際,為避免受辱而自殺的皇帝,也不算為社稷而死,他們是為了避免被俘後受辱而自殺的,所以不能算為社稷而死。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以自縊而換取國民不死。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在攻打北元過程中朱棣親自率軍隊攻入漠北,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堅守北京城。瓦剌軍直逼北京是明軍奮勇抵抗,拒絕和親求和,以勇猛之勢打破瓦剌軍,取得勝利。看觀明朝沒有不論是英明神武縱橫馳騁,還是紙醉金迷荒淫無道。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評價是否對明朝吹捧太過了?
    許多人高度讚賞明朝的原因是認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二百多年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成為了對大明王朝最形象不過的概括。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對明朝吹捧太過,那麼到底明朝是不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從真實史實中獲得答案。
  • 紀念南京大屠殺,重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2020年我們回顧這段歷史顯得尤其珍貴,西方列強仍然對我不遺餘力的打擊,閒閒財經認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什麼時候倡議都不為過,即便如此,仍喚醒不了某些國人麻木不仁的奴性。一邊是華為遭遇打擊,另一邊則是有人幸災樂禍地高舉獲得了國際某品牌的首款晶片,有人大罵「商女不知亡國恨」!閒閒財經禁不住拍手稱快,罵得好!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而且明朝發生了太多的富有戲劇性,這裡邊,有奸詐的太監也有剛猛的大臣,除了看到人性,還能看到成長,張居正成為首府之前,也曾備受打壓而韜光養晦,王陽明在開宗立派之前,也曾面對竹子思考三天三夜。有的人從乞丐變成了皇帝;有的人從皇帝變成了囚徒再變成了皇帝;有人從剛出生就被人追殺由太監宮女撫養長大最後逆轉成了一代明君。
  • 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因為明朝的皇帝真的是什麼樣的人都有,明君、昏君、庸君等全部都有。不過後世對於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話概括,這句話用來形容他們的共性。「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衛者明朝的大門,直接為江山社稷而死。這句話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不過天子為什麼守國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簡單的來說,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當時一共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前元首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便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最終朱元璋權衡利弊,決定定都繁華的南京。但鑑於北元勢力長存,北京城是朝不保夕,於是派第四子朱棣守北京。
  • 英雄無敵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我們殺出個黎明
    一直固守積爾達的老索已經升到5級,只是這一次能不能守住敵人的攻勢,真心沒有把握,讓我們給勞苦功高的老索來一張照片,守住了就掛牆上封為英雄,守不住也掛牆上再擺滿菊花。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時此刻,唯有讓大天使頂到門前,天子之稱謂實至名歸。唏噓中,積爾達危矣……一夜之間,連丟兩城,苦守了兩個多星期的積爾達,終於還是陷落了。
  • 天子守國門,馬革裹屍還,終其一生都在為自己正名的永樂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現代人非常推崇的一種君王品行,歷史上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帝王並不多。明君聖主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並不是親自打仗開疆拓土的。雖說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一般要造反當皇帝就得有錢有權有兵有將,這樣才有起兵成事的資本。但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一堆皇帝中就十足是個異類了。「先為丐,後為僧」,乞丐出身,沒有比這個再低的出身了。可想而知他的妻子也不是什麼高門大戶,原配馬夫人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倒也算的是端莊賢淑清白人家,而他的那些妾侍基本都上不得什麼臺面。
  • 歷史上非常有骨氣的朝代,為什麼是明朝?這三個原因告訴你答案
    這三個原因告訴你答案文▏小先生翻看中國歷史往回看,大統一且超過200年的王朝,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雖說漢朝威震四方,但是也對匈奴和親,唐朝和宋朝拋開繁榮和強大不提,和親割地的事情沒有少做,反觀明朝是唯一一個「不納貢,不稱臣,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王朝,或許明朝逞一時之快,毀了整個王朝,但是他留個後人的氣節是我們不能視若無睹的,今天筆者來講講明朝有骨氣的三個原因
  • 女媧究竟有多美,竟引得一代君王為之傾倒?
    紂王當年在商容的勸說下去女媧廟為天下祈福,不想進得廟內被女媧的聖像所吸引,頓時「神魂飄蕩,陡起淫心,自思: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縱有六院三宮,並無有此豔色」.並在粉牆上題詩云:「鳳鸞寶帳景非常,儘是泥金巧樣妝,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 最無奈的「君王死社稷」:崇禎想要「甩鍋」,朝臣們卻「不上當」
    可是令崇禎意想不到的是,他得到的並不是迎合,而自上而下一致的反對聲音,所有的朝臣們幾乎口徑一致的要求崇禎「君王死社稷」。於是乎,朝臣在崇禎在明知崇禎有意南遷的情況下,還要極力阻止,目的就是不願意為崇禎背這個「鍋」,更加不想替崇禎承擔這個「責任」。
  • 漢民族最後的倔強,《明朝那些事兒》告訴你老朱家的皇帝有多狠
    死社稷的崇禎帝朱由檢也就是崇禎帝,他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代皇帝,君王死社稷,說的就是這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讀完這本書,前一半讓人興奮,後一半讓人落淚。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民族主導的朝代,我認為也是最有漢民族氣節的朝代,我欣賞、敬佩「老朱家」的狠,對敵人狠辣,對自己也夠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要飯的和尚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稱帝,朱元璋。
  • 沿長城而行,走出自我防禦,從「天子守國門」開始
    剛好之前我跟著團隊去過那片地方,對那裡深有印象。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在車上跟團隊的人閒聊著,「現在的長城,多多少少都有明王朝的手筆在裡面,中國這麼多位皇帝裡,我還是最佩服明王朝皇帝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