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
朱棣: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同時,北方還有韃靼和瓦剌等強敵,這讓朱元璋心存顧慮,將都城設在了南京,而將自己的幾個能力出眾的兒子,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的封國,封在了北方,讓他們替大明鎮守北方邊疆,防禦北元、韃靼和瓦剌。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後,由於朱允炆覺得藩王的實力太強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所以也效仿漢景帝開始削藩,但這引起了燕王朱棣等藩王的不滿,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最終經過4年時間的苦戰,朱棣成功擊敗了建文帝的朝廷軍,取代朱允炆當了大明皇帝。
朱棣當了皇帝後,一方面南京是朱允炆的勢力範圍,他的控制能力較弱,所以朱棣顧慮重重。另一方面,由於他這個皇位是奪取朱允炆的,而南京處處都有建文帝的身影,這也讓朱棣心存芥蒂。同時,南京的大臣、百姓也有不少心向著建文帝,所以朱棣也擔憂,於是決定遷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封國,在朱棣的勢力範圍之內,受建文帝的影響較小,所以朱棣也放心。同時,北京位於北方,是屬於抵抗北元、韃靼和瓦剌等北方強敵的前線,所以才有了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崇禎:君王死社稷
崇禎是大明的最後一任皇帝,由於他的哥哥朱由校喜歡做木匠活,所以他一天忙於木匠活,將朝政交給宦官魏忠賢處理,而擅長結黨營私、使用陰謀詭計,但不會治理國家的魏忠賢,將大明王朝糟蹋著千瘡百孔,等朱由校落水生病而亡後,留給崇禎的則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爛攤子。
雖然崇禎當上皇帝後,立馬除掉了魏忠賢這顆毒瘤,但大明王朝的其他弊病,如黨爭、宦官擅權等問題,崇禎都沒有處理好,再加上天災人禍,以及關外的大清崛起,這讓大明在崇禎手中走向了滅亡。
崇禎晚年時期,將大明精銳軍隊調往了遼東等地,防守關外的大清,這導致大明關內空虛,李自成從西安打到了北京。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之前,崇禎完全可以遷都南京,從而保全實力,然後和李自成等起義軍對抗,但崇禎顧及虛名,不願背上丟棄國土的罪名,所以不肯說出遷都南京的話,崇禎希望大臣提出來,但大臣害怕事後遭崇禎清算,也不願意說出來,只有李明睿等少數大臣提議讓崇禎遷都,但隨即就遭到陳演、光時亨等大臣的強烈反對,光時亨還要求崇禎處死李明睿以安定天下,這個陣勢讓其他朝臣都不敢說話。
最終在和大臣的內耗中,崇禎南逃的路線被李自成堵死,他也失去了逃命的最後希望。隨後,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崇禎在走投無路之際,在煤山自殺。崇禎死後,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等眾多大臣、紳生生員等也跟隨他自殺,大明王朝就此滅亡。
崇禎算是歷史上的一位為社稷而死的皇帝。
為社稷而死的君王,還有南宋的小皇帝宋少帝趙昺。元兵南下後,南宋殘餘勢力和元兵,在崖山爆發了最後一場大戰,崖山海戰,都由於雙方的實力差距,以及南宋的指揮失誤,宋兵慘敗給了元軍,大勢已去後,老丞相陸秀夫帶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入大海,為國殉身,他也算一位社稷而死的君王。
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如秦二世、隋煬帝、永曆帝等,他們都是在帝國崩塌之際,被身邊人殺害的,或者被對手殺害的,算不上為社稷而死,而商紂王這類在帝國崩塌之際,為避免受辱而自殺的皇帝,也不算為社稷而死,他們是為了避免被俘後受辱而自殺的,所以不能算為社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