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網友「小巧」在微信裡發出了一張照片,裡面有一隻腳,上面還裹著一塊黃色的東西。附帶圖片說明:大家快來有獎競猜,這是什麼?
大家一時間沒猜出幾個答案,「小巧」隨即公布了正確答案:這是我外婆的腳,上面裹了快煎好的鴨蛋。原來,「小巧」的外婆被蜈蚣咬了,老人家不願意來金華治療,連著用了八個民間偏方,折騰得夠嗆,腫卻一點沒退。
被蜈蚣咬傷竟想用公雞口水解毒
7月13日,「小巧」的外婆李大媽今年68歲,獨自住在婺城區湯溪鎮上。那天晚上8時多,大媽的家裡進了些水,她正拿著拖把去拖地,突然看見一條長長黑黑的東西,朝著牆角爬過去。
仔細一看,原來是條蜈蚣,足足有10多釐米長。大媽二話沒說就衝了上去,準備將其「就地正法」。沒想到一下沒踩著,蜈蚣對著她的右腳背就是一口,傷口馬上就紅了起來,還有點腫。
蜈蚣可是「五毒」之一啊,她趕緊給二女兒打了電話求救。二女兒把大媽送到當地的一家醫院。可是醫生說,沒有治蜈蚣咬傷的藥,還是去金華看吧。但大媽說什麼都不肯去金華,二女兒只能帶著她又回家。
可是,傷口該怎麼辦?二女兒想到,酒精不是消毒的嘛,於是她用棉花蘸上酒精,給李大媽的傷口消起了毒,可擦了五六分鐘,都不見效果。這時,大媽自己想起了一個民間偏方,據說公雞和蜈蚣是很鬥的,那麼公雞的口水,應該對付得了蜈蚣的毒。
正巧,大女兒家就有一隻養了好幾年的大公雞,可怎麼接公雞的口水是個問題。大媽的外孫捏著公雞的嘴巴擺弄了半天,怎麼就是沒有口水啊,這個偏方只能作罷。
連用偏方沒消腫還越來越疼
一時找到解蜈蚣毒的辦法,大夥開始到處找援手。先是二女兒認識的蛇專家,給了用紅花油的建議,但沒效果。接著大夥又想起之前在醫院時,有個熱心人說過一個偏方,用蠟燭燒碗的底部,把燒出來的黑色灰取下來抹在傷口上,可以止痛,可好不容易翻箱倒櫃找出半根蠟燭試了試,沒用。大女兒隨後又拿來一瓶蛇油,說可以治蟲咬蜂叮,或許也能治蜈蚣咬傷,依舊沒效果。
折騰到次日零時多了,大媽的三妹夫知道了這個消息,又提供了一個偏方,把大蒜弄碎了,泡在醋裡,然後用來敷傷口。就這樣,連著用了6個偏方,大媽的腳背不但沒有消腫,反而越來越疼。大夥紛紛勸說還是去醫院吧,但大媽還是不同意,硬是熬過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上午,她的腳上裹上了一個煎鴨蛋。這回是二女兒的朋友推薦的偏方,說是把綠殼鴨蛋用菜油煎成蛋餅,避開傷口,腳背腳心敷著。於是就有了「小巧」在微信裡的那張照片。可是,還是沒效果啊。看到微信的大媽的親戚朋友們炸了鍋,有人一個勁勸大媽趕緊去醫院吧,亂用偏方,晚了腳可能都要廢掉了。有人則又提供了一個新的偏方,把指甲剪點下來磨成粉拿來敷腳。
最後,大女兒上網查了查,看到魚腥草貌似有用,又給大媽用上了魚腥草。敷了一晚上,疼痛減少了,但腫還是沒消。
蜈蚣咬傷可用吸奶器吸出毒液
金華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章柄文表示,春夏季節是蜈蚣出來活動較多的時候,這段時間被蜈蚣咬傷的患者也比較多。
蜈蚣怕光線,所以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夜晚,大多棲息在山坡、田野、路旁、腐木、石隙間或陰溼的草地中,偶有藏伏於衣物內。一般情況下,蜈蚣不會主動攻擊,但如果不小心碰到它令其受驚就會咬人。不過,蜈蚣咬傷一般不會致命,局部可能會出現紅腫、疼痛。但是對於過敏體質者,可能會出現嘔吐、休克等過敏性反應。
遇到被蜈蚣咬傷,有條件的最好馬上冰敷消腫,用拔火罐、吸奶器等拔出或吸出毒液,並及時去醫院處理。切勿輕信一些民間土方,例如之前李大媽所用的敷煎鴨蛋、指甲磨成粉之類的方子,其實都沒有科學依據。如果亂用,很可能反而令傷口感染,導致更嚴重的病情。而魚腥草則有消炎作用,所以李大媽會感覺腳沒那麼疼,但要真正治療還需要到醫院就診。
如何預防蜈蚣?專家提醒,晚上外出行走,儘量少穿露指的拖鞋,少往潮溼陰暗的地方走。在家中也要儘量保持室內清潔,多通風,在門口和窗口及另外有可能爬入蜈蚣的地方,撒上石灰粉,有乾燥除溼作用,也可以用菖蒲和艾葉來驅除毒蟲。(吳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