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屬於西北,缺水乾旱,也有過「乞巧節」(也叫「女兒節」)的傳統。農曆六月六日,碎女子們用綠豆、大麥、豌豆、穀子、高粱等五色雜糧入水浸泡,藏於箱中,讓其生芽,到七月七日晚端出來,名曰「巧芽」。據說,姑娘們把巧芽放在一起,看誰的芽生的白,長的高,誰將來就心靈手巧,能找一個如意郎君白頭到老。同時還要聚集燈前,把巧芽收集起來,放到一張八仙桌子上,桌上供尊七仙女神像,設上供品包括茶、酒、鮮花,新鮮水果西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眾女輪流上香化表,最後圍在一起唱《乞巧歌》:「天皇皇地皇皇, 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乞求七仙女賜以靈巧之心之手,並穿針引線刺繡狀,意思是請織女星傳授女工技巧,叫做「穿針乞巧」,嘴裡不停念叨:「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把自己做好的巧芽置於織女像前,然後掐出一寸長的短節,投放在清水盆中,視巧芽影子所呈現的形狀卜巧拙。如影子像一苗針、一條線或一朵花,就認為該姑娘心靈手巧;若像一根椽、一條檁,就是手笨、愚蠢了,關中話叫「瓜娃」。有些村子有「乞巧會」。乞巧同時,也祈禱父母長壽:「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容顏; 乞我爹娘千萬歲,乞我姐妹千萬年。」我們村的老人,在「乞巧」的晚上弄得神秘,不讓我們這些男娃娃看,早早催我們上炕睡覺,十幾歲的女娃娃也要挑選一些靈醒的,不光「卜巧」,還要「賽巧」。
乞巧活動,除了掐巧、乞巧、討巧等內容,現場周圍還展示著村民親手製作的繡花鞋、鞋墊、手工織布、剪紙、刺繡、花饃以及字畫,是村子一場民俗文化盛宴。我們村,應屬於秦人,從甘肅沿著渭河而下,離「汧渭之會」不遠,主要繼承了一些周秦文化。可以說,「乞巧節」由來已久,包含著勤勞的老百姓最樸素的祭拜情懷和生活希冀。
「七夕節」「乞巧節」,節日從天上到人間、由神話到落地世俗社會,達到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主張。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林秀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