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風吹滿眼春。「十五」期間,通過「科技興氣象」戰略的大力實施,以「一院八所」為代表的國家級和省級氣象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形成了「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的運行機制,促進了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有力地推進了學科的交叉融合,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科研能力建設等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帶動和促進了事業的整體發展。各級氣象部門領導對氣象科研高度重視,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各地氣象部門根據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結合自身的優勢,不斷探索推進科技發展工作的有效途徑,成績喜人,可圈可點。
——緊密圍繞各級地方政府對氣象服務多樣化的現實需求,大膽探索並逐步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專業特色和科技發展方向;與地方共建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在地方科技廳組織的評估中成績優秀,促進了信息、資料、人才、設備、產品等資源的共享,形成了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的局面。
——嘗試多種形式的聯合共建。如聯合建立創新基地和重點開放實驗室,互聘客座研究人員、合作培養人才等,不斷將局校合作和部門合作向全方位、深層次推進,帶動和促進了科技立項工作的不斷突破。越來越多的省級氣象部門爭取或參與到國家973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社會公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要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成為氣象部門承擔國家項目的重要力量。
——設立面向全國的開放式科研開發基金,建立科研項目學術委員會論證制度,設立氣象科學技術創新獎等一系列有力舉措,顯示了奮進的姿態和蓬勃發展的活力,帶動了科技成果向業務轉化和推廣的能力的提高,有效推動了科研與業務的結合。
——出臺業務科研人員交流辦法,鼓勵科研業務人員的流動,獎勵堅持在氣象科研、業務第一線從事科研開發工作,取得重要氣象科技成果的集體和個人,引導氣象科技工作者「圍繞業務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業務」,促進了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整實力的快速攀升。
百花齊放春滿園。「十五」期間,全國各地氣象科技發展大步跨越,特色彰顯,如果把這些成績比喻為風格各異、色彩紛繁的花朵,那麼還可以說,正是他們的競相開放,扮美了氣象事業發展的春天。——編者
河北
河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河北省農業氣象中心)現有生態遙感研究室、農業氣象研究室、城市環境氣象研究室、氣象科技信息室4個專業研究室,2005年通過競標成立了河北省生態環境監測重點實驗室。
該所積極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培養和鍛鍊出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遙感、農氣、環評科技人才隊伍,先後有33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三等獎以上獎勵。主持或合作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7項,主持完成司局級科研項目18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自籌資金支持青年科技項目5項。與河北省環科院等單位合作,完成了「河北省生態功能區劃」和「白洋澱環境汙染評估和規劃」項目。環境評價工作不斷加強,擁有國家環評資格乙級證書,開展並完成了近百項空氣環境質量評價、發電廠空冷建設項目氣象條件分析、汙染氣象條件測試分析和無公害農產品環境評價項目。
河北省環繞京津,為京津的生態屏障。「十一五」期間,河北省氣象科研工作將沿著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和信息服務的發展方向,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
遼寧
「十五」期間,遼寧省氣象部門大力實施「科技興氣象」戰略,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引領氣象科技工作,促進了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取得了豐碩成果。
「十五」期間,遼寧省氣象部門科研課題立項196項,其中,國家科技部項目18項,中國氣象局項目8項,科技廳項目24項,財政廳項目6項。共爭取科研經費達1628萬元,比「九五」期間增加了946萬元,增長140%。
49項科技成果獲得不同層次的獎勵。其中,「影響遼寧省農業生產異常氣候事件預測系統研究」、「遼寧省強降水的綜合診斷預報及洪澇預警研究」等15項科技成果獲中國氣象局和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
在科研取得豐碩成果之時,更加注重成果向業務服務的轉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氣象業務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森林火災應用技術研究成果、人工增雨技術成果、重大災害性暴雨預報技術、水資源及洪澇災害監測評價系統等先進技術成果在全省進行了廣泛推廣,提高了氣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科技含量,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上海
上海市氣象局在「十五」期間共爭取到各類項目66項,其中國家級51項,地方級15項,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提升了科技能力,推動了科技業務隊伍建設。在先後10次獲省部級科技獎勵的同時,許多成果在氣象業務和服務中獲得推廣應用。2002年完成的「自動氣象站探測數據實時收集系統」,採用GPRS無線技術,解決了自動氣象站的實時通信問題,使得全市自動氣象站的數據以每分鐘一次的採樣頻率收集處理共享,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6月,建設了大氣化學實驗室和大氣成分觀測網。實驗室可精確測量VOCs的成分101種,具備O3、NOX、CO2、CO、SO2、TVOC、NH3等近20種項目檢測能力。觀測網覆蓋上海市區、崇明東灘,徐家匯、浦東、寶山、青浦、崇明等地,並已實現業務化運行。
上海防雷產品測試中心經過建設,目前已擁有國際先進的10/350μs波形100kA衝擊電流發生器、耦合網絡以及大量傳輸特性測試設備和安全性能測試設備,且均獲得中國國家實驗室認可,已為國內外防雷產品製造商提供了全面的產品測試服務。
安徽
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在國內率先開發研製了一系列業務系統軟體,對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五」期間,該所堅持以特色研究和優勢學科為支撐,以大型項目和創新基地建設為帶動,不斷優化科研隊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5年間,該所主持承擔各類科研項目60餘項,獲得省科學技術一、二等獎各1項、三等獎3項、省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其中4項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同時,聯合全國9個省、市氣象局的技術人員開發了「新一代省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系統」,於2005年5月通過中國氣象局驗收,已被推廣應用到全國34個省(區、市、計劃單列市)氣象局。
2004年,安徽省氣象局以該所為基地和龍頭,通過內外協作和上下聯合、科技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共享,聯合共建6個開放式的氣象研究中心,一些重點科研項目向全省氣象部門開放,促進了科研與業務的結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通過客座研究員、學科帶頭人的核心帶動,提升氣象科研實力和科研水平,並且在領域拓展、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氣象業務服務工作中發揮先導和支撐作用。
山東
山東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承擔著氣象科學研究和全省人工影響天氣管理及飛機增雨作業,與山東省人民政府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合署辦公。近年來,該所實行了「一所兩制」改革,建立了人工影響天氣、海洋氣象、數值預報3個實驗室。先後完成了科技部、省科技廳、省氣象局等部門的多項研究課題。
全力做好全省人工影響天氣的管理和飛機增雨作業工作,2001年-2005年,組織68架次飛機增雨作業;2004年12月24日,省發改委和省氣象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2005-2010)》,成為山東省第一部由省級政府部門為氣象系統下發的專項規劃。
「十五」期間,爭取16項國家、省級研究課題,立項課題142項,確立開放式基金課題7項。兩項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多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6項科研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分別獲省計算機應用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在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156篇。「預報逐級指導業務系統」、「等效雷達業務系統」等成果轉化為業務能力。引進開發的MM5數值預報模式實現了業務化。
山西
「十五」期間,山西省氣象局設立了開放式研究基金,共立項172個,支持經費達到179.3萬元。建立了網上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館。先後與省水利廳合作實現了水文氣象資料共享,與省國土資源廳聯合開展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相關技術研究,與太原民航機場達成了雷達資料共享協議,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籤署了聯合培養人才協議,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組建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山西省遙感應用試驗基地。「經濟林人工防雹技術方法及效益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承擔的「山西省大氣汙染物中距離輸送對北京的影響」項目的3個子課題和山西省風能資源評價課題取得重要成果。「山西省主要河流流域面雨量預報業務系統」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風洞風速自動測控裝置」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探空自動放球系統於2005年通過產品定型,在全國探空站推廣。為114個單位和企業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
「十五」期間,山西氣象部門共爭取科研經費1635.84萬元,科研項目485個,發表論文430篇,其中在國家指定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41篇,有8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有39項研究成果獲省局級科技進步獎,科研成果應用推廣率達到80%。
吉林
「十五」期間,吉林省大力實施「科技興氣象」戰略,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明顯的進展,科研領域拓寬,在專業氣象服務應用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實用性科研成果。
通過機構改革精幹了科技隊伍,優化了資源配置,初步建立了「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科研管理運行機制和氣象科技創新體系。省氣象研究所在全國省級研究所首次評估中名列首位。
建設了高性能並行計算機系統、新一代天氣雷達探測系統、吉林省生態環境EOS衛星環境監測系統和全省自動氣象觀測網。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初步建立了科技產業對科研的反哺機制,設立科技創新和開放式課題研究基金,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聯合開發科技項目,進行學術交流,培養人才。
「十五」期間,全省氣象部門共申請了兩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1項科技部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爭取及省局支持立項課題160餘項。完成了3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省部級科研成果11項;氣象部門省局級科研成果80餘項。成果的轉化應用率達80%以上。榮獲省科技進步獎6項,中國氣象局科技開發獎1項,中國氣象局科技扶貧獎1項。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68篇。
江蘇
江蘇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南京交通氣象研究所)於2005年7月經中國氣象局正式批准重組,現內設交通氣象、新一代天氣雷達、資源環境與天氣氣候4個實驗室。
該所已建成滬寧高速江蘇境內全路段環境氣象監測網絡系統。完成了「高速公路低能見度監測預警行業標準」的起草工作,啟動了「高速公路氣象條件等級行業標準」編制工作,與南京大學、省測繪工程院等單位合作攻關,開發精細化、專業化的預報工具,完善預報預警業務平臺、信息管理平臺和服務產品發布應用平臺。先後承擔了12座大型橋梁氣象專題研究和服務,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優勢。目前,該所主持在研項目23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社會發展項目、中國氣象局科技項目、省局重點項目和重大橫向科技項目等。
2005年,該所共發表和參加全國學術交流論文23篇,其中SCI1篇,一級刊物6篇。交通氣象科研成果轉化為業務服務能力取得了明顯進展,新一代天氣雷達應用技術、GIS技術、衛星遙感科技成果在相關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部門內外廣泛合作,涉及的業務、科研和用戶單位近20家。
福建
福建省氣象局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著力自主創新,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切實提高氣象服務質量和水平。「十五」期間,福建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共申報課題54項,批准立項的有27項,總經費達176.55多萬元。所承擔的「福建省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三期工程項目的「農業氣象綜合信息服務系統」、「極軌氣象衛星遙感接收系統」、「充實完善人工增雨作業指揮系統」、「城市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工作,其科研成果在業務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應用。「福建省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在防洪抗旱中的應用研究」課題還獲得省政府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福建省氣象部門應用「福建省空中水資源分布及開發對策研究系統」成果,開展全省範圍內的旱情監測,發布「福建省乾旱監測簡報」,為省局有關部門提供及時的全省旱情監測動態的服務產品。「福州市區空氣品質預報方法的研究」對提高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2003年起投入業務應用後,空氣品質預報業務評分逐年上升,2005年達到94.7分。另外,農業氣候區劃成果在為農服務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對閩東北晚熟龍眼荔枝區劃研究成果已加入農民服務熱線969155。
河南
「十五」期間,河南省氣象局爭取國家科技部公益專項科研項目3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1項,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項、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項、一般攻關項目7項,中國氣象局新技術推廣項目4項,爭取經費364萬元。
據統計,「十五」期間,省、市兩級氣象部門科技開發總經費達643餘萬元,自立開發項目212項。加強科研機制建設,修訂完善了科技工作獎勵辦法,制定了課題招標管理辦法、科學技術評價辦法和學術交流管理辦法。建立了課題論證制度、儲備制度,課題檢查、評估及通報制度等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科技成果的水平明顯提高。取得了一批如「人工影響天氣優化技術研究」、「河南省決策氣象服務系統研究」、「氣象衛星遙感信息處理系統」、「河南氣候信息綜合分析系統」及GPRS雨量計和紫外線測定儀等科技含量較高、實用性較強的科技成果,共有88項科技成果獲得地廳級以上獎勵。
學術交流進一步加強,「十五」期間有9人次出國參加學術交流。近兩年有10篇科技論文被收入EI,在科技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有363篇論文參加了省內外交流。
北京
「十五」期間,北京市氣象局緊緊圍繞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奧運會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兩大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科學攻關項目研究。
北京市廣大氣象科技工作者紮實工作,為申辦奧運成功以及北京奧組會最終確定奧運會召開日期提供了科學依據;連續4年開展了城市邊界層科學試驗及奧運微氣候觀測與分析研究;與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NCAR)聯合開發了對流天氣臨近預報系統,已經在北京、天津、青島推廣應用。為保證奧運會氣象服務所實施的「北京2008年奧運天氣預報示範項目」進展順利,另有10餘項參加奧運氣象保障研究的課題通過了階段評估,2005年8月開通了中英文奧運氣象服務網站。
在城市氣象科研工作中,以國家級專業研究機構——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龍頭,圍繞重點領域多渠道、多途徑爭取科技項目或科研課題50項;發表論文150篇,其中SCI收錄12篇。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合作以及局校和部門合作,其中執行國際合作項目5項。
天津
天津市氣象局堅持「突出大城市氣象服務、在『海』字上作文章」的科研發展思路。
針對港口和海上作業,為企業研製開發出大風自動報警系統,實現了實時數據顯示和提前發出大風預警信號。利用先進的EOS/MODIS衛星資料對渤海海冰開展高時空精度監測研究與服務,實現了對海冰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動態監測和實時預報預測。針對濱海新區風暴潮災害多發,研究開發了「風暴潮預報系統」。主持研發了「城市暴雨內澇業務系統」,開展了「空氣品質預報研究」和「花粉監測預報與服務」研究。2005年,天津市氣象局與南開大學共同建立了城市及區域大氣環境研究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了空氣汙染治理措施的有效評估體系研究等科研項目。為研究城市邊界層氣象和大氣擴散規律,市氣象局科研所充分利用255米高、設有15個觀測平臺的氣象觀測鐵塔,進行全天候觀測,開展了「城市地表粗糙度與建築群高度關係」等多項研究。
在數值預報釋用技術方面,天津市局與南開大學合作開展了利用「南開之星」高性能計算機開展高精度數值預報模式製作和天津市精細化天氣預報產品的研究,建立了數值預報開發和產品發布網頁。
內蒙古
「十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加強科技創新,大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應用技術、氣象業務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先後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氣象中心、內蒙古大學以及新疆、青海等13所科研院所(局),開展了共建實驗基地(室),聯合申報科技項目,合作開展科技項目研究,互派訪問學者講學和工作等。5年間,共組織申報國家科技部、基金委的科研項目18項,得到立項資助7項,主持5項、合作承擔兩項。
在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數值預報模式應用開發、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8人次在SCI科技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科技論文87篇。7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2名科技人員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十五」期間,共下達94項業務應用開發項目,近90%的項目先後在業務服務中應用。
加強了與國際、國內的科研交流,承擔了國際、國內高層次科技研討會兩期,提高了知名度,營造了科研氛圍,5年來先後派32名科技人員赴國內外進行學習訪問,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53人次來區局講學、交流。
黑龍江
黑龍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現已形成集科研、業務、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科研業務機構,目前下設4個研究室:農業氣象開放研究室、環境生態研究室、衛星遙感研究室、農業氣象情報預報研究室;兩個試驗站:哈爾濱農業氣象試驗站、哈爾濱陽明灘風能太陽能試驗站。2004年,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黑龍江省氣象局聯合組建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黑龍江衛星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該試驗基地的成立進一步增強了黑龍江省氣象業務科研能力和氣象服務能力,拓寬了服務領域,提高了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
1998年以來,該所瞄準國內外最高水平,開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引進國外專家30餘人次,派出人員40餘人次。從2000年開始,該所先後承擔國家科技部的中國-比利時一、二期合作項目,已成功結題,並應用到業務中。2005年全省農業氣象產量預報投入應用,應用該成果對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麥進行了預報,效果很好。
近年來,引進和培養碩士研究生13名,在讀博士兩名,形成了以中青年人才為主的科技隊伍,促進了各項工作的發展。
浙江
浙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整合全省科研開發力量和資源,實行科研成果共享,以「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為運行機制,聘任了兩名首席科學家和兩名正研高工為學科帶頭人。同時,設置了災害性天氣與數值模式開放實驗室,與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建立研究生培養計劃,5年間共送培博士生和碩士生76人。
據統計,浙江氣象部門「十五」期間爭取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15項,共爭取經費344萬;獲省政府科學技術三等獎6項,獲中國氣象局科研開發集體獎1個、個人獎1名、2005年獲研究開發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2005年,省氣科所參加了科技部關於遴選生態與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申報工作,臨安本底站以大氣成分專業組最高評分入選。「重大災害性天氣的中期預報技術研究」項目成果進行了預報應用,取得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與外部門合作開展的「建築節能設計氣象參數」項目成果,已運用於我國建築暖通、節能、太陽能裝置等設計標準的編制中。「浙江省自動氣象站探測信息業務系統」、「浙江省海洋氣象業務服務系統」等一批研究成果已投入業務應用。
江西
江西氣象部門立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凝練出一大批高層次、跨學科的科研項目進行攻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五」期間,全省氣象部門科研立項275項,其中爭取科技部項目5項,項目資金1000餘萬元,3S技術在農業氣候區劃和區域生態環境資源調查評價中的應用等多項成果已在全國推廣應用。
圍繞促進科研與業務的有機結合,江西氣象部門以省氣科所為核心,聯合部門各有關單位建立面向研究型業務的創新基地和開放研究室,實行「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依託省減災委及省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在省氣象局的優勢,通過開放式的省防災減災研究基金與涉災部門合作開展相關災害的監測預警技術開發研究,共享省減災委成員單位的科技資源,促進了部門的對外開放。
科技創新也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目前,該局擁有正研高工7名,博士生1名,碩士生18名,全省氣象部門博士、設區市局與縣局碩士均實現零的突破,並湧現出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魏麗等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先進模範人物。
湖北
湖北省氣象局堅持改革與發展相結合,以兩大基本建設帶動科研能力的整體提升。「長江中遊暴雨基礎資料庫建設」通過科技部驗收,下一步將著手建設我國南方乃至中國暴雨資料庫。
武漢暴雨研究所在暴雨機理研究方面,梅雨鋒中尺度暴雨機理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數值模式應用研究方面,「中尺度暴雨數值預報模式系統AREMS」被鑑定為總體國際先進,部分國際領先水平,獲2005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科技體制改革以來,暴雨所承擔的國家及行業重大科技項目多越來越多,先後參加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和973課題多項,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個和科技部專項資金項目7個,目前在研項目(課題)累計30項。
近3年來共有70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40餘篇論文參加國際會議交流,1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成果分別獲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兩項成果分別獲中國氣象局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一、二等獎,兩項成果獲省局科技工作項目二等獎。 (來源於2006年5月18日《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