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村創新路
——東姚鎮北坡村省級傳統古村落旅遊項目開工典禮剪影
黃連翠黃,帚羽嫩青,石榴花紅。
大美林州的夏日風光似乎齊聚在了東姚鎮東坡村。
青叢偎依著山道彎彎,紅旗插遍了嶺嶺溝溝,萬綠叢中幾片紅,這個盛裝讓空山格外美麗,分外妖嬈。
5月12日,市民協主席李銀錄,顧問郝明亮、於報生,副主席傅艾學、李學林、王長順一行六人驅車前往,為振興古村落文化而搖旗吶喊。
地產豐富,傳說美麗。
北坡村位於東姚鎮區東部,距鎮區約10公裡,建制在明中興時期,有村中石兌臼為證,據說明朝時期公元706年,北坡村座北朝南,得名北坡村。
振興鄉村,文化是魂。
在開工儀式上,村黨支部書記劉迷存重磅推介北坡傳統村落:
「今天是我們北坡村省級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實施開工典禮大會,這是一項功在當以利在後世的一件大事。我們村有中國四大發明造紙業造紙古作坊,有朱德總司令的舊居,有武生大院,有劉家東、西大院,有林州通往湯陰的茶馬古道,有抗日戰爭時期的碉堡、戰壕,有唐朝時期馬鳳英的山寨和練兵場,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嚴格按照傳統村落規劃設計方案開發包裝,保護好我村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感受鄉愁,留住鄉愁,讓農民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東姚鎮鎮長萬茂青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可以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北坡村生態驢養殖與鄉村旅遊開發,就是北坡村發展產業、興旺產業的具體舉措,落腳點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增收富裕。今天的項目一定要充分考慮村情特點,科學設計,認真規劃,將生態驢養殖與生態遊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可持續增收、健康穩發展的優勢產業。」
產業興,百業旺。
據了解,投資商首批款項用於生態驢養殖,將引進100頭肉驢,白天散養,傍晚添餵草料,糞便提供給農民追肥,收購農民的谷杆兒作餵養佐料。
我到北坡村才知曉,原來北坡和洪河是一個村,後來分而治之,名勝九州的「洪河小米」的生產基地就在北坡,村民們因種穀子而富裕,因出售小米而富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北坡村地處山區,土層薄弱,土質不是白雲巖風化石就是紅膠石,種植玉米、小麥均不豐收,唯獨適宜種植耐乾旱,耐瘠薄的穀子。所以,這裡小米種植歷史悠久,且久負盛名,早在唐朝時期,這裡生產的小米就是貢米。
揚古厚今,傳承宏大。
村黨支部書記劉迷存在接受採訪時,道出了他的北坡夢:
「通過傳統古村落旅遊項目的開工,依託傳統古村落的資源優勢,利用洪河小米國家級品牌效應,與鄉村旅遊結合起來,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
踏入這個明代建制的村莊,古風、古蹟琳琅入目,石牆、石屋、石階梯,訴說著百年的滄桑;木門、木窗、木樑檁,講述著自力更生,因地取材得精神;一「勤」一「儉」一「讀」一「耕」,世代的家風流芳千古,影響著子子孫孫。
這裡有文明的史話。
一個圓形的牆角,一個縮回去半尺的山牆,足以看得出這個村的「禮讓三先」的行為,足以見得古人們的「恭敬然後尊讓」的民風。
一縮縮出了和諧,一讓讓出了友善。
和能生財,善會發家。
這裡從古至今,武士、文人、騷客,舉不勝舉,便是最好的詮釋。
沿街而行,穿巷而過。
石磨已復原,石扇靜待著,偶得一稀奇,石圍牆間一空處,一扇柴扉映入我的眼線,讓我的腦裡突然冒出一句古詩「小扣柴扉久不開」,本想親自去感受一下,但同行者勸到,雜草縱生的庭院,說明主人早搬遷了,去不去「扣」都是「久不開」的。
振興古村落,民協為之樂。
市民協副主席、市書協副主席李學林欣然提筆,剛柔並重,一幅遒勁大字帶著民協的祝福,把「古貌展新顏,功德續千秋」希望贈予了村黨支部書記劉迷存。
一波平息一波起。
有名的快板王,市民協副主席、市曲協主席趙長生嘴早就痒痒的,還沒等捐贈書畫結束,小梆子一敲,標準的林州方言快板就鬧鎝眾夥兒哈哈大笑。
山樂,水樂,人樂。
好一組幸福的指數在升騰著。
村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好客的北坡村民為我們的到來,興奮不止,薅野菜,折黃連骨朵,拿出自養的驢肉,擺出牧場的鴕鳥蛋,加上地道的東姚大燴菜,那個美勁,可別提有多大。
開發商呂祖學告訴我們:
「通過和北坡村書記協商,加上我對古村落有很大的興趣,我有信心來改變北坡村古村落的面貌,一期已投入牧場建設,很快將進行古村落復修,敬請各位多來指導。」
言語不多決心大。
我們相信,這個2018年就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一定能在這個東風的吹拂下,振興只是時間的問題。
圖文:王長順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