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俱全的新疆「切糕」(記者羅成攝)
央廣網和田7月27日消息(記者羅成)在新疆的巴紮上,經常可以見到推著平板車的維吾爾族賣切糕的師傅,車上載著自己動手做好的大塊「切糕」瑪仁糖,有白色的、褐色的、葡萄綠色的,口味多樣。在和田、喀什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切糕,但口味卻千差萬別,
說到切糕,很多人一直認為是內地人的那種「年糕」或是「糖糕」,實際上網傳的「切糕」實際上是新疆人都很愛吃的「瑪仁糖」,抱著「吃貨」「二貨」的心態,我們從烏魯木齊出發翻過天山、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來到和田這個「盛產玉石」的美麗的綠洲,遍訪鄉村製作切糕的師傅家裡,尋找最好吃的切糕和切糕的製作方法,期望能夠分享給大家。
星期天是新疆和田人趕巴扎(趕集)的日子。每逢這天,人們從十裡八鄉匯聚到一起,賣出自家土產,再換回日常所需。生活在大漠邊緣的和田人,有一種情結始終離不開,那就是巴扎情結(巴扎,維吾爾語集市、市場之意)。
新疆瑪仁糖的製作原料核桃、巴旦木、葡萄乾(記者羅成攝)
看著車上誘人的「切糕」瑪仁糖,清香撲鼻而來,不斷的刺激著我的視覺和味蕾,買「切糕」瑪仁糖的兄弟倆,主動切下一小塊,讓我品嘗,作為一個新疆人,以前在新疆的大街小巷也見過「切糕」瑪仁糖,但這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去吃,當它放入嘴中,核桃的清香,葡萄乾的酸甜,馬上佔滿了我整個味蕾,口中滿是各種乾果的香醇,加上葡萄乾的酸甜,乾果外裹著的糖,甜而不膩,對於他們的好客,我主動和他們的交談起來,兄弟倆都是出生出長的和田人,弟弟目前還在上學,每到周末(巴扎日),都會跟著哥哥來巴紮上,買「切糕」瑪仁糖,「切糕」瑪仁糖都是爺爺製作的,在他們家族裡已經傳承了第五代了。
和他們的交談中,我對於這種食物充滿了很多好奇,好奇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我主動提出想去看看怎麼製作過程。兄弟倆對於我的要求竟然答應了,邀請我到家裡做客。
走進一扇維吾爾族傳統的雕花大門,一個美麗的小院展現在我的眼前——長長的長廊頂棚上布滿了翠綠色的葡萄藤,蜿蜒環繞,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院內,靠牆的地方布著一張大炕,炕上鋪著傳統的和田地毯,配上畫滿各種花飾的的桌布倒是十分協調;見我們進了門,主人趕緊過來與我們打招呼,將我們請上大炕,圍著桌布前坐下。主人為我們端上維吾爾傳統美食「饢」,還有製作好的「切糕」瑪仁糖,款待我們。
製作「切糕」,開始熬製糖漿(記者羅成攝)
艾孜熱提·艾山老人是家族中「切糕」瑪仁糖的第五代的傳人,家族世世代代都在和田生活,製作「切糕」瑪仁糖,這種食物是他們生活中,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老人告訴我們,和田是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交會點、跋涉商隊的休整之地。南來北往的商人還要繼續穿越漫漫黃沙、翻過高原雪山,除了肉乾、饢、水等必備物品之外。營養且因糖分豐富而不易腐爛的「切糕」瑪仁糖,是必須的補給物。「切糕」瑪仁糖是那個繁華時代留給新疆人的遺產,而如今昔日榮光飛逝,黃沙覆蓋萬裡古道,很多人已忘記這份甜蜜的遙遠由來。
色香味俱全的新疆「切糕」(記者羅成攝)
聽完老人的介紹,老人帶我們來到一間的小屋中,一口鐵鍋上正在熬著粘稠糖稀,老人年事已高,這種體力活都是兒子在做,他站在鍋前指導著,這種熬製的糖稀是製作「切糕」瑪仁糖的主要原料,由玉米糖稀、葡萄糖稀 、砂糖按比例混合,在鍋裡迅速均勻地攪拌。當熬製到一定時候,將精心篩選的核桃仁、葡萄乾、巴旦木、白芝麻到入鍋中均勻攪拌,讓每一粒核桃仁、巴旦木、葡萄乾、白芝麻都能包裹著糖稀,最後將其倒在容器中壓製成型。
老人告訴我們,製作「切糕」瑪仁糖的配方都是家族世世代代的傳下來,其中的核桃仁、巴旦木、葡萄乾都要精心篩選,熬製糖稀的火候和時間都要把握的很好,不然在口感和外觀上都會改變,每周老人都要製作近百斤的「切糕」瑪仁糖,讓孫子們拿到巴紮上買,現在他正在將這項製作技藝傳授給兒子,希望他能將他傳下去,因為它是家族的傳承,不能被遺忘。
臨行前,老人告訴我們,鄰村的一位朋友正在熬製製作「切糕」瑪仁糖最重要的一種原材料葡萄糖稀,讓我們去看看。
閒暇之時,來一塊新疆「切糕」(記者羅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