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
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德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鑑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斯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簷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發展演變: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簷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儘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
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闢了新的途徑。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貝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幹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代表人物:
薇索光國繪畫課堂
阿尼巴爾·卡拉齊(1560年11月3日-1609年7月15日)
阿尼巴爾·卡拉齊在卡拉齊兄弟中最為著名,成就也最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美術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盛期文藝復興大師。
他最優秀的作品,是為羅馬宏大的法爾耐塞宮大廳繪製的大型裝飾壁畫。早年師從於兄長盧多維科學畫,後來赴威尼斯和帕多瓦等地學習和研究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們的作品,逐漸顯露了傑出的繪畫才能,在他35歲時應詔赴羅馬,他第一次為古羅馬遺址的壯觀所吸引,這在他終生藝術創作活動中都留下深刻的影響。
在1597年為羅馬法爾涅茲宮創作的以愛神為主的壁畫,表現出當時提倡的"永遠紀念性的大藝術作品"氣勢,因此他在羅馬獲得了"繪畫復興者"的崇高聲譽。在他創作的壁畫中有米開朗基羅和丁託雷託的宏大構圖,有拉斐爾的造型,也有提香式大膽的色彩運用和肉體的表現。由此可見他是如何地崇拜文藝復興大師們,表現出17世紀正統學院派畫家對前輩大師們的豐富經驗和高度技巧的繼承。
阿尼巴爾·卡拉齊在繼承中有自己的獨創,他突破了大師們原有壁畫的構圖,巧妙地將獨幅畫形式置於其中,他的壁畫重新恢復了歐洲紀念碑式的優秀傳統,成為17世紀歐洲畫家們的真正學院(即正道)。他還是歐洲古典風景畫的奠基人。他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極力實踐,將"自然美"和"理想美"結合起來,並吸取了"古代人和拉斐爾藝術中最精美的成 分"。
阿尼巴爾·卡拉齊長期在羅馬工作,在他49歲時去那不勒斯,不幸在那裡身染瘧疾病永遠離開了藝術。
阿尼巴爾·卡拉齊作品欣賞:
阿尼巴爾·卡拉齊《聖母與聖盧克和凱薩琳》布上油畫 (1592)226 *401 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阿尼巴爾·卡拉齊《聖母升天》 布上油畫 (1590)155*245cm 西班牙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
阿尼巴爾·卡拉齊《主啊,你去向何方》布上油畫 (1601-1602)56.3 * 77.4 cm
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
卡拉瓦喬是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熱那亞 、馬爾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卡拉瓦喬的一生醉人、危險而又充滿了謎。1600年,他突然出現在羅馬的藝術圈,此後就再沒有缺少佣金和資助,儘管他將自己的成功經營得很糟糕。關於他最早的評介見於1604年,這份材料描述他大約三年前的生活方式,說"他幹兩周的活兒就能跨劍大搖大擺逛一兩個月,還有一個僕人跟著,從一個球場到另一個,總是準備爭吵打鬥,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狽之極。"1606年,卡拉瓦喬在爭鬥時殺死了一個年輕人,人家懸賞他的項上人頭,於是他逃離羅馬。1608年,他又在馬爾他捲入另一場爭鬥,之後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還是爭鬥,這次可能是不明來歷的對頭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過十年多一點的畫家生涯後,卡拉瓦喬離開了人世。
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幾十年間,羅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偉的宮殿,需要大量畫作。當時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尋正統的宗教藝術以還擊新教的威脅,因為此前統治藝術界近一個世紀之久的風格主義不足以擔此重任。卡拉瓦喬帶來的是一種激進的自然主義,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確的觀察和生動甚至充滿戲劇性的明暗對照畫法。在卡拉瓦喬手中,這種新風格是達到真實性和靈性的工具。
卡拉瓦喬作品欣賞:
卡拉瓦喬《酒神》布上油畫 《1596)95*85cm 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齊畫廊
卡拉瓦喬《聖馬太的啟示》 布上油畫 (1602)292 x 186 cm
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 布上油畫 (1602)139 x 195 cm 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圭爾奇諾 (1591年2月8日-1666年12月22日)
圭爾奇諾全名喬萬尼弗朗切斯科 巴比裡。他出生於一個藝術世家,並且自學成才。他曾在盧多維科·卡拉克奇畫室學習,以及在威尼斯一遊。這段經歷讓他接觸並且學習到了大師如提香,丁託列託和委羅內塞的繪畫作品。他的作品以使用熱門調色板見長,這使得他的繪畫具有極大的表現力,以及明暗對比的使用,則是主要受到卡拉瓦喬的啟發。而他晚年的作品,則受到了畫家圭多雷尼的影響,經常使用寒冷的色調。圭爾奇諾是十七世紀有名的巴洛克式義大利畫家。受義大利繪畫的影響,他控制著光線在畫作中所帶來的影響。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獲得了許多很有聲望的委託,尤其是來自梵蒂岡的委託。
師從於盧多維科·喀拉蚩,他是學院派裡有豪放特色的畫家。27歲的圭爾奇諾赴威尼斯,在那裡受到威尼斯畫派的影響,30歲時應教皇格裡高利十五之詔到羅馬,在羅馬時接觸到卡拉瓦喬的藝術,對卡拉瓦喬的藝術十分尊重。從32歲起才明顯地轉上了純正的學院派道路,1642年,也就是畫家51歲時榮任波倫亞美術學院院長。他是一位多能畫家,既擅長壁畫、架上畫,也作銅版畫。
在圭爾奇諾的作品中,可見受到多方藝術風格的影響,人物造型富有厚重立體感,粗獷有力,明暗法運用聚光和強烈對比,飽含卡拉瓦喬的探索成就;人物運動感和色彩處理有威尼斯畫派的影響;用筆流暢,造型溫柔細膩似拉斐爾;人物衣著褶紋刻畫精緻嚴謹,體現古典主義的功力。
圭爾奇諾作品欣賞:
圭爾奇諾《戴刺冠的基督》 布上油畫 (1622)
圭爾奇諾《自畫像》 布上油畫 (1635)
薇索光國繪畫課堂
圭爾奇諾《鞭打基督》布上油畫 (1644)
聲明:資料來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平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