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重慶有一條流入嘉陵江的溪流叫馬河溪,水質清澈見底,童年時常和夥伴們在溪裡遊泳、戲水。自從遷進一家化工廠(後來又建起多家鄉鎮企業),糞便垃圾都往溪裡排放,清粼粼的溪流變成了臭氣燻天的汙水溝。故鄉變得面目全非,怎麼能不湧起一番鄉愁!
鄉愁讓人們反思,也讓人們警醒,於是人們開始千方百計地尋找出路。其實出路就在眼前,就在我們老祖宗那裡,他們做了幾千年的傳統有機農業,被現代人摒棄得一乾二淨,現在嘗到大自然懲罰的惡果後,想要馬上回到原來卻沒有那麼容易,因時過境遷,情況變得更複雜,實現現代有機農業的困難也更多。
目前糧食產量越來越高,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但因化學農業、石油農業帶來的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弊端也日益加重。從20世紀初期—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反思化學農業。
糧食安全問題使城裡人對農村更加的關心,為什麼?如果撇開世俗偏見,那就是他們吃的糧食蔬菜雞鴨魚肉都安全,不必操心。現在不同了,食品出問題了,危及到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了,不得不關心有機生活,關心有機農業了。因為傳統農業就是有機農業,所以為了發展現代有機農業,學習和借鑑傳統農業,繼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就成了當務之急。
傳統農耕作業敬畏大自然,順應大自然,從不逆天而行。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依時序安排農事,農諺是農民千百年來按照農曆二十四個節氣安排農事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是智慧的結晶。天、地、人、畜共生,形成良性循環,是地地道道的有機農業。這些經驗是珍貴的農耕文化遺產,現代有機農業應當學習借鑑。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在原創詩歌中採集了大量的農諺俗語。如:
夏耘
芒種催人忙忙栽,
夏至開始谷懷胎。
耘地施肥薅秧子,
坡上包穀娃娃乖。
搭鬥
秋前十天無谷搭,
秋後十天滿田黃。
漫山遍野搭鬥響,
家家戶戶糧滿倉。
水車
寧肯在陰間做鬼,
不願在陽間車水。
腳板磨破心磨碎,
奈何久旱天不雨。
傳統有機肥源在當下的農業生產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
傳統的有機肥主要來源於人畜糞便和綠肥。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陳列的糞瓢、糞舀、糞桶、狗屎箢篼等是當年施用人畜糞的見證,還用車船把城市的糞便運到農村做肥料,變廢為寶。鐮刀、耘鋤、砍刀等是當年積綠肥的見證。犁田時把谷樁雜草翻在地裡腐爛,下青草潑人畜糞(預先漚熟),耙平栽秧,地越種越肥沃。
過去農民使用有機肥的辦法很多。除了直接往田裡下綠肥以外,還有堆肥,就是把雜草與畜禽糞混合堆碼敷稀泥隔絕空氣腐熟後施在地裡,同時堆肥還可以生蟲子餵雞。人吃糧食,畜禽飼餵糟糠,人畜排除的糞便做肥料返回到田裡,良性循環。
我曾帶領學生在農技員的指導下為生產隊放養了300畝紅浮萍,水稻當年實現了有效增產。這是上世紀60、70年代推廣種養綠肥(苜蓿、紅浮萍、豆類作物等)開闢有機肥源的有效路子。
而現在不同了,栽秧前家家戶戶碳氨、尿素、過鈣等化肥堆積如山,栽秧時撒在田裡。結果使土地板結,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過去幾十年提高產量的主要辦法靠改良種子(如雜交水稻)和使用化肥。化肥又叫速效性肥料,既速效又省力,產量提高了,農民自然喜歡。農民深知使用化肥后土壤會板結,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趨利避害。他們還給化肥取了個名字叫「抓肥」,以為化肥除了自身的肥效外,還可以把土壤中原有的肥料抓出來供作物吸收。然而他們沒有辦法停止使用化肥。推廣免耕,耕牛逐漸被淘汰;使用化肥,不再餵豬積肥。有機肥源減少,勢必增加化肥的使用量,要去掉化肥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學習借鑑傳統經驗廣開有機肥源。
傳統農具
我的家鄉的農民講究精耕細作,冬水田四犁四耙,配合充足的有機肥,使農田變得肥沃疏鬆,這是獲得好收成的重要保證。然而精耕細作離不開農具。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陳列了大量農具,春有犁耙水車,夏有鋤頭糞桶,秋有搭鬥連蓋,冬有擂子糧倉,應有盡有。傳統農具在有機農業生產中仍發揮重要作用,在機械化進程緩慢的山地丘陵地區,傳統農具還將沿用相當長一段時期。
有機農藥
過去莊稼也有病蟲害,但沒有現在嚴重。南瓜絲瓜幼苗長黃蟲(並非蝗蟲),農民的辦法是用棕片包石灰或者柴灰,在露水未乾時抖在葉面上驅蟲。蔬菜長蟎蟲或者其它病蟲害,就撒柴灰,嚴重時用牛尿稀釋後噴灑,既殺蟲又施了葉面肥,很奏效。
由於未使用化學農藥以及未對野生動物的濫捕濫殺,像瓢蟲、青蛙、燕子、啄木鳥等害蟲的剋星得到保護,同時也保護了莊稼。當代各型噴霧器是化學農業的見證,儘早變噴霧器噴灑化學農藥為噴灑有機殺蟲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工匠精神
僅就工匠而言,他們每一個人都靠著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靠著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鑽研,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於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為國家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種人才就是「狀元」,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我的陳列館有一件展品——菢桶,篾條編的圓桶,內外敷牛屎保溫,做孵蛋用。我對參觀者講,農耕時代沒有溫度計,沒有恆溫箱,怎麼知道蛋的溫度高低呢?菢師把蛋放在眼皮上一挨就知道了。這就叫「工匠精神」,長年累月練出來的。「平田爛秧,採草爛樹」(反語)的莊稼老把式就是「農業狀元」,同樣具有「工匠精神」,在有機農業中值得好好發揚。
傳統美德
前面講的「工匠精神」就是農耕文化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美德。勞動人民最基本的傳統美德就是勤勞儉樸。詩歌《圍席》寫道:
窄蓆子,三丈長,
圍成囤包齊屋梁。
豐年要當荒年過,
一日三餐日子長。
無論社會如何現代化,傳統美德都是不能丟掉的。有機社會應該是一個節約型的社會。
但是,傳統農業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它畢竟是一種落後的生產方式,生產效率低。因此,只有在解決質量問題的同時解決產量問題,解決精耕細作的同時解決規模化生產問題,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傳統農業的落後還在於它是手工操作,體力勞動繁重。「臉朝黃土背朝天」是對千百年來農民辛苦的寫照。搞有機農業應該逐漸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要通過實現農業機械化來解決。不要以為南方是山地丘陵就不能機械化,也不要以為一說到機械化就要平整土地,不惜破壞生態環境。
目前農村灌溉、運輸已實現或部分實現機械化,翻土(包括耕地)、播種、插秧、中耕(包括施肥)、收穫等大量的繁重體力勞動,仍然是沿襲了幾千年的手工勞作,與原始農業生產沒有多大改變,如不改變將會制約有機農業的發展。在搞有機農業中實現機械化,可以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城鄉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促進有機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此,搞現代有機農業勢在必行,繼承農耕文化、學習借鑑傳統有機農業也勢在必行,而且必須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色的有機新路。
往期好文
【實驗研究】如果你認為有機食品很貴,但也別忘了它的可貴!
澳大利亞農場那麼多規矩,看了這些,你還羨慕嗎?
【回到鄉村】「我讓人人想逃離的大山,變成藝術的殿堂。」——一群80後的故事
童軍:用一粒米溫柔地改變世界
歐洲議會研究報告警告 I 農藥危害遠大於以往認知:會損傷人腦降低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