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渝文化陳列館】從有機農業看農耕文化的傳承

2021-02-08 有機慢生活magazine



我的家鄉重慶有一條流入嘉陵江的溪流叫馬河溪,水質清澈見底,童年時常和夥伴們在溪裡遊泳、戲水。自從遷進一家化工廠(後來又建起多家鄉鎮企業),糞便垃圾都往溪裡排放,清粼粼的溪流變成了臭氣燻天的汙水溝。故鄉變得面目全非,怎麼能不湧起一番鄉愁!


鄉愁讓人們反思,也讓人們警醒,於是人們開始千方百計地尋找出路。其實出路就在眼前,就在我們老祖宗那裡,他們做了幾千年的傳統有機農業,被現代人摒棄得一乾二淨,現在嘗到大自然懲罰的惡果後,想要馬上回到原來卻沒有那麼容易,因時過境遷,情況變得更複雜,實現現代有機農業的困難也更多。



目前糧食產量越來越高,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但因化學農業、石油農業帶來的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弊端也日益加重。從20世紀初期—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反思化學農業。


糧食安全問題使城裡人對農村更加的關心,為什麼?如果撇開世俗偏見,那就是他們吃的糧食蔬菜雞鴨魚肉都安全,不必操心。現在不同了,食品出問題了,危及到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了,不得不關心有機生活,關心有機農業了。因為傳統農業就是有機農業,所以為了發展現代有機農業,學習和借鑑傳統農業,繼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就成了當務之急。



傳統農耕作業敬畏大自然,順應大自然,從不逆天而行。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依時序安排農事,農諺是農民千百年來按照農曆二十四個節氣安排農事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是智慧的結晶。天、地、人、畜共生,形成良性循環,是地地道道的有機農業。這些經驗是珍貴的農耕文化遺產,現代有機農業應當學習借鑑。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在原創詩歌中採集了大量的農諺俗語。如:


夏耘

芒種催人忙忙栽,

夏至開始谷懷胎。

耘地施肥薅秧子,

坡上包穀娃娃乖。


搭鬥

秋前十天無谷搭,

秋後十天滿田黃。

漫山遍野搭鬥響,

家家戶戶糧滿倉。


水車

寧肯在陰間做鬼,

不願在陽間車水。

腳板磨破心磨碎,

奈何久旱天不雨。



傳統有機肥源在當下的農業生產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


傳統的有機肥主要來源於人畜糞便和綠肥。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陳列的糞瓢、糞舀、糞桶、狗屎箢篼等是當年施用人畜糞的見證,還用車船把城市的糞便運到農村做肥料,變廢為寶。鐮刀、耘鋤、砍刀等是當年積綠肥的見證。犁田時把谷樁雜草翻在地裡腐爛,下青草潑人畜糞(預先漚熟),耙平栽秧,地越種越肥沃。


過去農民使用有機肥的辦法很多。除了直接往田裡下綠肥以外,還有堆肥,就是把雜草與畜禽糞混合堆碼敷稀泥隔絕空氣腐熟後施在地裡,同時堆肥還可以生蟲子餵雞。人吃糧食,畜禽飼餵糟糠,人畜排除的糞便做肥料返回到田裡,良性循環。




我曾帶領學生在農技員的指導下為生產隊放養了300畝紅浮萍,水稻當年實現了有效增產。這是上世紀60、70年代推廣種養綠肥(苜蓿、紅浮萍、豆類作物等)開闢有機肥源的有效路子。


而現在不同了,栽秧前家家戶戶碳氨、尿素、過鈣等化肥堆積如山,栽秧時撒在田裡。結果使土地板結,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過去幾十年提高產量的主要辦法靠改良種子(如雜交水稻)和使用化肥。化肥又叫速效性肥料,既速效又省力,產量提高了,農民自然喜歡。農民深知使用化肥后土壤會板結,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趨利避害。他們還給化肥取了個名字叫「抓肥」,以為化肥除了自身的肥效外,還可以把土壤中原有的肥料抓出來供作物吸收。然而他們沒有辦法停止使用化肥。推廣免耕,耕牛逐漸被淘汰;使用化肥,不再餵豬積肥。有機肥源減少,勢必增加化肥的使用量,要去掉化肥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學習借鑑傳統經驗廣開有機肥源。


    傳統農具



我的家鄉的農民講究精耕細作,冬水田四犁四耙,配合充足的有機肥,使農田變得肥沃疏鬆,這是獲得好收成的重要保證。然而精耕細作離不開農具。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陳列了大量農具,春有犁耙水車,夏有鋤頭糞桶,秋有搭鬥連蓋,冬有擂子糧倉,應有盡有。傳統農具在有機農業生產中仍發揮重要作用,在機械化進程緩慢的山地丘陵地區,傳統農具還將沿用相當長一段時期。


有機農藥



過去莊稼也有病蟲害,但沒有現在嚴重。南瓜絲瓜幼苗長黃蟲(並非蝗蟲),農民的辦法是用棕片包石灰或者柴灰,在露水未乾時抖在葉面上驅蟲。蔬菜長蟎蟲或者其它病蟲害,就撒柴灰,嚴重時用牛尿稀釋後噴灑,既殺蟲又施了葉面肥,很奏效。


由於未使用化學農藥以及未對野生動物的濫捕濫殺,像瓢蟲、青蛙、燕子、啄木鳥等害蟲的剋星得到保護,同時也保護了莊稼。當代各型噴霧器是化學農業的見證,儘早變噴霧器噴灑化學農藥為噴灑有機殺蟲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工匠精神



僅就工匠而言,他們每一個人都靠著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靠著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鑽研,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於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為國家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種人才就是「狀元」,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我的陳列館有一件展品——菢桶,篾條編的圓桶,內外敷牛屎保溫,做孵蛋用。我對參觀者講,農耕時代沒有溫度計,沒有恆溫箱,怎麼知道蛋的溫度高低呢?菢師把蛋放在眼皮上一挨就知道了。這就叫「工匠精神」,長年累月練出來的。「平田爛秧,採草爛樹」(反語)的莊稼老把式就是「農業狀元」,同樣具有「工匠精神」,在有機農業中值得好好發揚。


傳統美德




前面講的「工匠精神」就是農耕文化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美德。勞動人民最基本的傳統美德就是勤勞儉樸。詩歌《圍席》寫道:


窄蓆子,三丈長,

圍成囤包齊屋梁。

豐年要當荒年過,

一日三餐日子長。


無論社會如何現代化,傳統美德都是不能丟掉的。有機社會應該是一個節約型的社會。               

                                                                     

但是,傳統農業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它畢竟是一種落後的生產方式,生產效率低。因此,只有在解決質量問題的同時解決產量問題,解決精耕細作的同時解決規模化生產問題,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傳統農業的落後還在於它是手工操作,體力勞動繁重。「臉朝黃土背朝天」是對千百年來農民辛苦的寫照。搞有機農業應該逐漸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要通過實現農業機械化來解決。不要以為南方是山地丘陵就不能機械化,也不要以為一說到機械化就要平整土地,不惜破壞生態環境。


目前農村灌溉、運輸已實現或部分實現機械化,翻土(包括耕地)、播種、插秧、中耕(包括施肥)、收穫等大量的繁重體力勞動,仍然是沿襲了幾千年的手工勞作,與原始農業生產沒有多大改變,如不改變將會制約有機農業的發展。在搞有機農業中實現機械化,可以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城鄉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促進有機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此,搞現代有機農業勢在必行,繼承農耕文化、學習借鑑傳統有機農業也勢在必行,而且必須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色的有機新路。




往期好文

【實驗研究】如果你認為有機食品很貴,但也別忘了它的可貴!

澳大利亞農場那麼多規矩,看了這些,你還羨慕嗎?

【回到鄉村】「我讓人人想逃離的大山,變成藝術的殿堂。」——一群80後的故事

童軍:用一粒米溫柔地改變世界

歐洲議會研究報告警告 I 農藥危害遠大於以往認知:會損傷人腦降低智商

相關焦點

  • 傳承農耕文化鐵力開啟「農業➕旅遊」新模式
    ,以實際行動弘揚傳統文化,以文化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鐵力市舉辦此次農耕文化節,打造鐵力「農耕文化旅遊」新名片。神農巡街活動現場節日氛圍濃烈,在現場農耕文化展示區,擺放著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文化藏品上百件,木製車輪、犁耙、耙子、點種筐、鋤頭、鏟子,這些具有百年歷史的老物件,每一個都是農業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
  • 傳承農耕文化 守住精神家園
    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和十堰廣播電視臺主辦的「全域旅遊看十堰縣市區旅遊大直播——走進丹江口」活動也同時在直播,通過現場全方位三官殿民俗館文化館,央視新聞+ 新華社現場雲,在離市區不遠的位置,我們打造了一個蔡灣農耕民俗文化館,最近才剛剛對外開始營業,那裡重現了古均州的農耕民俗文化。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回來後,在朋友圈裡分享了一大堆出遊體會,層窯疊院、祠堂、黃土嶺、石板路、吊橋院……學歷史專業的小餘出遊喜歡選擇遊覽名勝古蹟,她覺得古老文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和當時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等特殊時期過去,我要遊遍山西的名勝古蹟。」小餘憧憬道。 五千年中國文明看山西。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湖南,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在三湘大地上,傳承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在一方水土中,涵養了不同民族的農耕形態;在四水波瀾裡,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農耕生態。優秀農耕文化擁有強大生命力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傳統的農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以傳統耕作方式作為載體的農耕文明中,所蘊含著的文化基因仍需要我們傳承和繼承。
  • 五常金福泰農業公司舉辦首屆插秧節 傳承千年稻米農耕文化
    圖為插秧節開幕式現場。新華網哈爾濱5月19日電 19日,五常金福泰農業公司舉辦首屆插秧節,此活動旨在進一步弘揚水稻農耕文化、叫響民族品牌,並通過舉辦插秧比賽等方式,讓人們尤其青少年親身體驗播種的艱辛與快樂,倡導形成敬畏自然、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簡單快樂的社會風氣。
  • 巴渝文化的縮影,「小重慶」磁器口
    說起重慶市,自從成為直轄市後,城市建築飛速發展,穿樓輕軌、長江索道,人民大禮堂的建成,高樓大廈也是美輪美央、鱗次櫛比,現代化都市已然大成;但要追尋舊重慶的蹤跡,那就要去有小重慶之稱的磁器口古鎮,體驗一下巴渝文化的縮影了。
  • 傳承歷史文脈 渝中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
    資料圖片渝中是重慶「母城」,有著獨特的資源稟賦,深厚的人文底蘊。近年來,我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內在統一的認識,紮實推進傳統風貌街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利用有機改造與功能提升相結合加快復興飛機碼頭、燕子巖、三層馬路等老街區,活化做優民國印鈔廠文化創意街區、魯祖廟市井生活老街區……在探索實現老街區功能復興機制層面,我區一直在做活「利用」文章上下功夫,實現歷史資源活化與街巷形態優化相統一。
  • 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
    原標題: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成效凸顯■新時代 新職教 新徵程(江蘇篇)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耕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農業技術,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如何做好農耕文化的傳承,培養更多優秀的農業人才,是每一位涉農教育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目標。
  • 漳州東山:從東山農耕文博館看閩南農耕文化
    「土地,因農耕而生動;農人,因農耕而踏實。」「刀耕火種」是原始農耕文化的主要特徵,起源於河姆渡時期。戰國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融合,農業技術和農耕理念廣為傳播,從中原流傳到閩南。農耕文化歷程如一部厚重磅礴的詩篇,從遠古吟詠而來。農耕文化的歷史,創造了長盛不衰的中華傳統文化。東山島農耕文博館是閩南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
  • 川渝攜手「探尋巴渝文化」 30餘項特色文化項目邀您共賞
    人民網重慶11月24日電 11月24日,由重慶市委網信辦指導,巴南區委網信辦等主辦的「探尋巴渝文化」網絡主題活動正式啟幕,將持續至12月30日。 為進一步傳承歷史文脈、提升川渝兩地文化品牌,發揮文化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本次「探尋巴渝文化」網絡主題活動中,重慶巴南、萬州、渝中、九龍坡、梁平、銅梁、彭水、忠縣8個區縣,以及四川達州、巴中、溫江3個市區,將聯合開展一系列線上線下文化交流傳播活動。
  • 【研學遊】走進重渡溝農耕村,傳承中原農耕文化!
    讓學生回溯過往,為祖先創造的輝煌燦爛、如詩如畫的農耕文化所震撼,為先民的智慧、睿思、創新、勤勞和偉大而自豪,激發學生汲取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厚重遺產和磅礴力量。一、課程主題:走進重渡溝農耕村   傳承中原農耕文化二、研學線路:出發地——重渡溝景區中心區——農耕村入口——紡織院——土陶坊——
  • 「探尋巴渝文化」直播即將亮相重慶銅梁
    「金」龍上下騰飛,龍飛人亦舞;一雙巧手在數條竹篾間熟練地翻飛,編龍骨、裱龍身、勾龍筋(線),這就是重慶銅梁區頗具歷史韻味、充滿巴渝特色的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舞和龍燈彩扎。現在,安坐家中便可以欣賞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的銅梁競技龍,並跟著非遺傳承人一起學習龍燈彩扎這項絕佳技藝了。
  • 楊凌小麥文化節再現麥客場景傳承農耕文化
    楊凌小麥文化節再現麥客場景傳承農耕文化 2017-06-11 23:49:00來源:西部網
  • 感受臨盤農耕文化,讚美郫都創意農業
    首屆成都市郫都區首屆望叢農耕文化節暨「產品共享」會議在晨光社區成功舉行。在「」小長假的第一天,來到活動現場的周邊社區居民有一個獨特的「勞動節」。本次活動由郫都區農林局郫筒街道主辦,晨光社區成都京雲,神農農機合作社承辦。
  • 國家大力推進「非遺 扶貧」 ,做休閒農業也應重視非遺農耕文化
    在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規劃與開發過程中,文化是休閒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休閒農業的根本特色,沒有文化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是發展不起來的。休閒農業規劃與開發過程中,植入的文化主要有三種,即農業文化、地域文化和時尚文化。其中,農業文化則主要蘊含於傳承下來的農業文化遺產之中。
  • 傳統農業包含的文化與哲學思想
    傳統的農業文明包含兩種文化:狩獵(遊牧)文化和農耕(定居)文化。狩獵(遊牧)文化是一種擴張式文化,其特點是空間觀念強,時間觀念不強,對人不熟悉但先信任;其處世哲學中更多的是力量、霸權和徵服。農耕(定居)文化是一種防禦性文化(如修長城,修院子、搞圈子),其特點是時間觀念比較強,對人不熟悉則不信任;其處世哲學是和諧、多樣和耕讀。我國是世界上幾個農業文明古國中仍然保留農耕文化傳統精華的國家之一。農耕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其中關於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和飲食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仍值得借鑑的東西,我們不應該短視,更不能忘記。
  • 重慶武隆完整的一日遊策略是看自然風光,感受巴渝特色文化
    重慶武隆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其地形特徵主要是喀斯特高原丘陵,因此武隆獨特的地理優勢催生了許多美麗的風景,如仙女山、三橋、芙蓉洞。在武隆之旅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的地方文化特色,這樣一個風景秀麗、文化底蘊深厚的景區,值得更多的遊客去體驗。
  • 運城將建農耕文明博物館 展現農耕文化農業特色
    運城將建農耕文明博物館 展現農耕文化農業特色     【世界晉商網訊】12月8日,運城市副市長武宏文帶領市農業局、國土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就運城農耕文明博物館項目選址工作到跨湖大道沿線實地考察。
  • 傳承發展農耕文明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要從三個方面著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 五常市衛國鄉:打造農耕文化旅遊新名片
    鑼鼓秧歌、插頭秧、祭祀祈福、農耕表演、農家美食……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活動吸引了數百名遊客齊聚萬畝稻場,共同歡度首屆衛國鄉插秧節。旨在以民禮地、以食敬天、尊重自然、回歸傳統、傳承文化,秉承純潔誠信敬畏之心,為生產出國內頂級大米,助力打造五常大米品牌,為耕者謀福利,為食者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