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主題:走進重渡溝農耕村 傳承中原農耕文化
二、研學線路:出發地——重渡溝景區中心區——農耕村入口——紡織院——土陶坊——竹編坊——土油坊——釀酒坊——水磨豆腐——狼戴帽飯店——田園牧歌——鐵匠鋪——重渡溝景區中心區——返程三、注意事項:1、注重講解的深入;2、聆聽學生研學過程中的交流和對話;3、觀察學生研學過程中的體會表現。
1、通過參觀田園牧歌,認識傳統農業工具,了解小麥從播種到磨成麵粉的全過程,及每個過程大概用到的農用工具,提高孩子對農耕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2、通過了解織布機的歷史文化背景,了解織布機結構,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聯想到《遊子吟》,感恩父母!
3、通過製作竹製品,了解竹子的作用、竹筒水槍的製作方法,延伸到竹文化,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發揚竹子的虛心、積極向上精神。4、通過參觀鐵匠鋪,認識打鐵工具,了解打鐵的基本方法,認識到打鐵工作的辛苦,深刻理解匠心精神和「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具體含義。
5、通過參觀土陶坊和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土陶工藝;了解豫西土陶的特點;學會簡單的土陶品製作;提高鑑賞和動手能力。
6、通過參觀土油坊,認識榨油工具,了解榨油的方法,榨油原理過程,土法榨油優點,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7、通過參觀酒作坊,認識釀酒工具,了解釀酒的方法,原理過程,原漿酒優點,延伸到酒文化,提高對酒的理解和認識。
8、通過品嘗豆花,認識水磨,了解豆花製作的方法,原理過程,了解豆腐、豆漿、豆花、豆腦的區別,酸漿點制豆腐的優點,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9、通過製作狼戴帽,了解狼戴帽的由來、製作原料和方法,體會勞動人民的「粒粒皆辛苦」,提高孩子的節儉意識。延伸到二十四節氣,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同時也是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直到現在河南仍在全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大局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歷史跨入20世紀後期,我國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和農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經或正在發生著革命性變革。我們在為時代進步無比高興的同時,也對漸行漸遠的傳統農耕文化充滿著深深的懷念。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不能忘卻歷史記憶、丟棄傳統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