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順 「藤纏樹」精準扶貧見實效
能人帶動 黃花寨裡好淘金
韋小權、韋小八兩兄弟是敦操鄉鬥麻村河邊組村民,2006年,由於要修建黃花寨水庫,他們成了移民。因為不理解移民政策,原本外出打工的韋小權回到家,帶著村民們開始上訪。「那時家裡的經濟越來越緊張。」韋小權說。
2013年,已經搬到長順縣城移民安置點的韋小權得知,縣移民局為他們這些庫區移民「量身設計」了扶貧項目,聽完項目內容,韋小權動了心。「鼓勵我們回到庫區發展養魚,政府會免費發放魚苗、貸款上也有優惠。」
黃花寨水庫位于格凸河下遊,水質好,河邊組的村民自古就有「攔河養魚」的習慣,活在水邊,吃在水邊。「在外打工時,看到廣州那邊冷水魚價格貴、好賣,覺得養魚是個不錯的產業。」兩兄弟一合計,東拼西湊了30萬元,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網箱開始養魚。
「最開始魚苗是政府免費發放給了我們,帶我們到有遵義、惠水這些養魚技術成熟的地方去學習,第一年政府發放了20萬尾鯉魚苗給我,當年賣了3噸魚。」韋小權說。
韋小權成為養魚能人創出致富路的經歷很快傳遍了移民安置點,其他移民也開始跟著他加入到養魚產業中,2014年,韋小權兩兄弟牽頭成立了長順縣河邊網箱養魚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了9戶農戶開始養魚。這9戶中有8戶51人是貧困戶。
合作社成立後,購進中華鱘魚苗,2015年初,合作社養殖的中華鱘逐漸上市銷售,批發價能賣到每斤15--20元。截至去年年底,合作社的網箱面積已達到3000多平方米,年養殖中華鱘13萬尾,11個社員均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以上。
2015年,韋小權又貸款20多萬元,修起庫區第一家水上農家樂「水上人家」,弟弟韋小八成了掌勺大廚。「客人坐船來到農家樂,不僅能欣賞庫區湖光山色的美景,還能吃到鮮魚大餐。周末節假日來店裡吃魚的客人很多,加上鮮魚銷售,去年我和弟弟家的純收入都超過了10萬元。」韋小權說。
韋小權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還將擴大中華鱘的養殖規模,帶著有意願的社員開辦農家樂。
務工就業 家門口上班好舒心
清晨7點,敦操鄉敦操村村民韋家國吃過早飯,騎上摩託車來到了村裡的鉤藤種植基地。8點來鍾,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們也陸陸續續開始鋤草,和大家分配完今天的工作後,韋家國又騎上摩託,往鄰村的鉤藤種植基地查看。
按韋家國的話來說,鉤藤是他如今生活的「中心」。「我的工作是管護鉤藤基地,我自己也種了10畝鉤藤。」韋家國笑眯眯地說。但在4年前,韋家國生活的中心還是外出務工。
46歲的韋家國2007年下崗,為了保障孩子讀書的費用,只能和妻子南下打工。「因為年紀偏大,找不到什麼掙錢的工作,一個月只有3000多元工資。」
2012年,敦操鄉引導村民種植中藥材鉤藤,韋家國剛開始並不想種。「但心中出來沒銷路,白浪費土地。」
2014年,敦操鄉引進貴州恆順黔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鉤藤產業。村民集中將201畝土地流轉交給公司,公司預付2年土地租金給群眾,村民可在基地務工同時學習種植技術,每天的工錢從70—100元不等,今年鉤藤進入採摘期,種植鉤藤的土地將返還給村民。
「從2014年我就到黔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月工資2000多元錢,負責管護鉤藤苗,帶著來基地務工的村民鋤草、施肥、修枝。在村裡上班,兒女上大學每個月的生活費用有著落,我很滿意。」韋家國說。(吳 琳)
近年來,黔南自治州長順縣在精準脫貧工作中,創新探索了產業扶貧「藤纏樹」新模式。
「藤纏樹」就是以農業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等為「樹」,以貧困農戶為「藤」,採取多種方式,將「藤」和「樹」利益聯結起來,多種經營,形成「藤纏樹」利益共同體,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今年,該縣將組織和動員2000戶8500個貧困人口通過「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參與產業發展,確保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貧困農戶均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到2018年有9000戶貧困農戶通過「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參與產業發展,確保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