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車璐)「藤纏樹」在大自然裡是一種常見的生長現象。而在長順縣,「藤纏樹」則變成了當地群眾擺脫貧困的扶貧模式。
    近年來,在長順縣上下不斷的摸索和努力下,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長順綠殼蛋雞、高鈣蘋果、紫王葡萄、優質核桃「產業四寶」已成為長順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渠道。在長順縣的探索下初步形成了「龍頭引領、農戶參與、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以貧困戶為「藤」,龍頭企業為「樹」,實現了龍頭企業和貧困農戶抱團發展的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模式。
    企業帶頭村民不愁沒收入
    貴州恆順黔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羅興海就是在敦操鄉「落戶」的企業。2013年羅興海的公司進入敦操鄉開始合作種植中藥材鉤藤、玄參和決明子項目。
    
    羅興海收購的鉤藤
    「最開始,老百姓們也不願意接受我們。我們只好租用他們的土地,請他們種植鉤藤,等鉤藤成熟後我們再從他們的手上收回鉤藤。」這樣的方式讓群眾慢慢接受了。
    除了能土地流轉費、種植鉤藤的收入外,敦操鄉的村民還能在羅興海的公司或者基地裡幹活。羅興海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天能有80元的日工資,按每個月20天的做工來算,一個月光工資村民就有1600元的收入。「這對於當地的老百姓來說是,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了。以後我們還希望採取村民入股的方式,讓更多的村民能靠緊我們這棵『大樹』,擺脫貧困。」羅興海笑著說道。
    能人帶頭村民發起「致富經」
    鬥麻村河邊組人韋小權、韋小八兩兄弟因2008年水庫移民,離開了位于格凸河下遊的家。偶然的機會,兩兄弟回到原來家裡的河邊卻發現了不小的商機。2013年,兩兄弟用政府發放的移民搬遷的30萬元,兩兄弟在河上做起了養魚產業。
    
    韋小全兄弟的養魚場
    「最開始魚苗是政府免費發放給了我們,帶我到有經驗的養魚地方去學習技術,後我們又引進了雜交的中華鱘來養殖,這才開始致富的道路。」韋小權開始養魚後,不少原來的移民戶們也開始跟著加入到養魚產業中,2014年,兩兄弟正式成立了長順縣河邊網箱養魚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了9戶農戶開始養魚產業。這9戶中,就有8戶51人是貧困戶。
    現在韋小權養殖的中華鱘銷往廣州、廣西、雲南等地,批發價能賣到15元一斤左右。「每次外地過來批發的客戶,一車最少都有1萬斤左右。」韋小權告訴記者,不少客戶還來他的基地上吃魚,這樣每斤還能賣到48元一斤的價格。「2015年,我們這裡11戶養魚戶平均每戶拿到了十多萬的年收入,與以前相比翻了好幾倍。大家收入都很不錯了,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韋小權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