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 2020「酷+創造營」先鋒設計師選拔第一站落地河南濟源,老兵工酒店主創設計師&酷+創造營導師宋微建帶領25位先鋒設計師共同探訪"中國第一個設計師村"的設計奧秘。同時,導師宋微建也在「酷+創造營」濟源站的舞臺上分享了他對於兵工主題酒店改造的理解,以下為演講實錄。
"那些年小鎮"項目在濟源,濟源在洛陽境內,是古代四瀆之一"濟水"源頭,河南、山西兩省交界地,太行山脈南麓。
這個項目背靠王屋山,王屋山就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中國九大古代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項目位置局限,因此需要對整體業態進行規劃,而經過改造後的業態變得非常豐富,有廢棄工廠改造的酒店,有佔地200餘畝的茶園,有21個巖洞群,還有4個傳統村落,其中"南坪村"現在已經打造成一個設計師村。
"那些年小鎮"裡最大最中心的一個建築群便是 "531兵工廠",前身是當年河南三線建設重點工程"豫北火炮基地","三線建設"是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準備打大仗"的指示,三線是按中國區域來劃分,沿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西部縱深地帶為三線。當時最危險的是前線,最安全的就是三線。
"531兵工廠"建造於70年代,是一座工廠、生活區建築,面積約三萬平米,工廠當時建成以後運行了一段時間,因此也留下了一些當時的生活場景,是一個由工農兵學商匯集形成的小型社會,後來國際形勢變化,常規武器不再大量生產,因此工廠就廢棄了,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記憶與奮鬥情懷。
昔日的繁華場景彰顯了今日的蕭條與落寞,兵工廠的回憶被凝固在舊建築的縫隙中,因此為弘揚三線建設下老兵工們和無數份奉獻者百折不撓的精神,濟源市文旅集團挑選了一組聚落性完好、結構完整的建築群,建設老兵工酒店,作為承載三線建設文化的首要動工工程。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保護兵工廠"?事實上"531兵工廠"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歷史遺產,雖然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但也是由於產業的變革造成的遺產,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文物,所以就涉及到歷史的遺存和保護,保護工業建築就是保護地區文化的保護,延續與傳承兵工文脈,因此既要滿足現在複雜的空間和功能需求,又要使曾經在這裡生活工作的人們產生情感回憶與共鳴。
老兵工廠見證了一座城的歷史和價值,是一個地方的標誌,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五三一時代濃縮下的印記,因此要把那些存在過的,在歷史中斷裂的信息,一點點的找回,重新連接起來,將過去那些好的、有意義的內容傳給當代人,最好是可以再傳給未來的人。
為了達成對於"兵工廠"的保護和傳承,我們首先在改造之前對老兵工廠進行了一次分析,531工程未完全投入使用便被中止,部分廠房被遺棄近50年,但建築主體依然完好,只有門窗、屋面存在一些問題。
根據這種實際情況,我們採用了"補配"的設計概念,這是一種文物修繕方法,"補配"有三種手法:針對考古修復需要圓環真實性,針對美術修復要講究以假亂真,針對陳列修復要保留可識別性。
因此我們決定在兵工廠的改造上遵循三個原則:尊重原始建築形態,保留建築原有牆體肌理;修繕部分可辨識,新舊有別;新建築,與環境相協調,不仿古,不做舊。
工業遺產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文物,因此有舊的保留的部分,也有修繕的部分,以及新增的額外空間,新與舊會形成對比。
在這裡我希望告訴大家,把歷史遺產保護起來是希望能夠成為永遠留存的地方,它不是公共場所,不是"火神山醫院"也不是"飛機場",所以可以更"無用"一些,在這裡的"無用"不是沒有使用價值,而是發掘被遺忘資源的內在潛力。
除了對建築外牆的"補配"之外,我們還希望為老兵工酒店的整體布局打造一種園林的感覺,雖然當時業主希望整個改造能夠讓人"一覽無餘",這樣會更有屬地感,但最後溝通後,我們還是用了連廊與曲隔,園林是沒有形狀的,是讓人能夠深入其中遊玩的地方,所以不能做成一眼能夠望到頭的狀態,"園貴乎深,不曲不深",如果一個園林裡所有樹木都長得一樣,那這樣的園林就失去了意義。
在做酒店園林時要經常運用"隔"和"曲",比如屏風和廊道,打造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利用廊道,可以在風霜雨雪時讓人在可以繼續溝通交談,這是經常做郊外酒店的經驗。
因為要把空間做大,所以需要"隔",把空間隔出來各種有趣的路徑,"因景而曲"的景可能是一棵樹、一塊石頭,放在這裡就讓人知道要繞開,故意設置的障礙能夠讓人們自然而然地找到"園林深深"的樂趣。
室外有許多雜亂的石頭拼接,但"拼亂石,而不是亂拼石",石頭的鋪裝不需要把自然的東西變得不自然、機械或者統一,而是需要一種人為拼接的感覺。
之前甲方設置了籬笆,後來發現籬笆的調性跟整個園林有些格格不入,最後換成了木柵欄,跟景色更為融合。
"室內有深意"
如果說室外是一種對於周邊環境的呼應,那麼在室內就要將設計語言物化,營造"兵工廠"氛圍,因此我們運用了很多軍工元素,採用了"炮彈"、"迷彩"等,用兵器、炮彈做了一些燈具的設計,也用軍工時期的背包做了坐墊。
整個空間裡裡其實看不到什麼裝飾,但同時卻具有裝飾功能,因為所有的裝飾都來源於功能,是功能反映出來的外在形式。
"器皿有名堂"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項目不僅做了建築外立面改造和室內設計,同時也對餐廳用的碗碟做了一定的考量,儘管很多人會猜測粗狂風格的東西會更適合兵工酒店的文化,業主也希望能夠用一些更加"符號化"的碗碟,但我們還是堅持要返璞歸真,最後挑選了一些農村人自己用的碗碟作為參考,避免將好的碗碟故意做舊做假的誤區。
公共空間靈感來源
在思考客房部分設計的時候,我們發現整個內部空間長達十米,除了客房分布,這個長達十米的公共空間如何利用起來?我聯想到了之前考察過的"荷蘭公民酒店",那是一家號稱"普通人都住得起"的五星級酒店,由全世界最頂級的設計酒店的公司打造,五星級酒店有諸多優勢,除了有廣闊的接待空間之外,對於房間的布局規劃也頗有講究。
客房面積非常侷促,兩米五寬,六米五長,對於一個標準的五星級酒店客房都不夠寬敞,房間床接近正方形,衛生間是圓形結構,幾乎只夠一個人生活,可以說客房只能滿足基礎的睡眠、洗漱等基礎功能,這就使得住客其他任何的工作、社交需求都需要在公共空間來完成。
因此公共區域就變得尤其重要,需要完成接待和交流的需求,而這家酒店的公共區域做的非常好,用的家具都是非常有品質的高價家具,而不會因為維護和成本的考慮去採用廉價的或者贗品的家具,包括整個餐廳用的也都是非常有品質的食物,給住客的體驗感非常好。
源於"荷蘭公民酒店"的啟發,我便將"老兵工酒店"客房區中間的10米長廊設置成了室外公共空間的概念,放置了象徵性的軍工卡車,可以開會可以洽談。因為在我看來,設計師並不是一個畫匠,設計師是需要解決生活問題,解決空間功能問題的,因此酒店一定要參照實際使用人的需求而設計。
"開關的困惑"
前面說到設計師是來解決生活問題的,但國內很多酒店有個令人非常疑惑的功能,會把所有照明開關集成在一個面板上,這樣會導致住客面對一堆開關分不清哪個是開哪個是關,一般要全部都開或關一遍才能搞清楚,針對這個痛點,我們聯想到了軍用飛機上的開關非常簡單,就是兩個字"接通",因此在酒店的房間裡,也把這種簡單的開關運用了其中。
"情懷的傳遞"
(宋微建手稿)
在這次酒店設計中,我們不僅做了建築改造和室內,也做了老兵工酒店的logo標誌設計,以及裡面的指示牌,都非常具有老兵工廠的特色。
(酒店自發製作的老兵工酒店模型)
考慮到酒店今後接待的人群多為休閒度假的家庭,因此還設置了兒童玩耍的區域,解放孩童親近自然的天性,可以與自然互動、交流、觸摸、以及享受與家人之間的天倫之樂。
那麼今天關於"老兵工酒店"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各位。
-end-
配圖:微建設計事物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