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中心」——地圖上的空間建構

2020-12-13 騰訊網

  《大英國協:大英帝國》,1937年。這是一幅表現大英國協國家的世界地圖,英國位於世界地圖的中央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這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每個人或每個文明既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雖然這個問題難以回答,但「世界的中心」是看世界的一種視角,有多少個「世界的中心」,就有多少種看世界的視角,這是肯定的。

  地圖呈現了多種多樣的「世界中心」。

  1721年的《羅馬帝國地圖》。這是一幅歷史地圖,地圖由兩個半圓組成一個圓,兩個半圓分別表示的是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元年和公元元年至1700年羅馬帝國疆域的演變。地圖以地中海為中心,地中海曾被視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公元前6世紀前後繪製的《巴比倫世界地圖》將巴比倫置於世界的中心。縱觀整個人類歷史,地圖製作者都對自己的所在地有著同樣的偏愛。今天,美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仍傾向於將美國放在地圖的中心;日本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傾向於將日本放在地圖的中心;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也傾向於將中國放在地圖的中心;一些澳大利亞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甚至使南半球位於上方。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因此,聯合國在設計會徽時試圖避免這種「自我中心主義」,設計出了以北極為中心的地圖會徽。

  世界中心不同的地圖,建構了不同的世界空間,也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觀。

  耶路撒冷——隱喻的世界中心

  在地理空間上,耶路撒冷連接了亞非歐三大洲,歷史上不同文明在此交匯;在宗教層面,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猶太教和基督教都將其視為世界的中心。

  猶太智慧書《為聖篇》中記載道:「以色列地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聖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至聖之所是聖殿的中心;神聖約櫃是至聖之所的中心;而奠定這個世界的基石就矗立在神聖約櫃的前方。」

  1581年的《賓廷三葉草世界地圖》

  1581 年,德國新教牧師、神學家和製圖家海因裡希·賓廷發表了新作Itinerarium SacraeScripturae(《通過聖經旅行》)。在該書中,有一幅三葉草狀的世界地圖,俗稱「賓廷三葉草世界地圖」,該圖現藏於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這是一幅隱喻世界地圖,以三葉草的形式描繪世界。在地圖上,耶路撒冷城位於地圖的中央,耶路撒冷城外豎著三個十字架之處是各各他山,基督耶穌正是在此受難。耶路撒冷周圍環繞著亞非歐三大洲,三大洲分別位於三葉草的三個葉瓣上,亞洲和歐洲位於耶路撒冷的右方和左方,非洲位於耶路撒冷的下方。三大洲外圍是海洋,海洋上畫著帆船和海怪等。在賓廷的時代,美洲已為歐洲人所了解,所以地圖的左下角畫出了美洲的一部分,並在「AMERICA」(美洲)之下注出「Die NeueWelt」(新大陸)。

  到16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已開展了近一個世紀,歐洲人關於世界地理的知識已大大提升。所以,在地理知識層面,賓廷並不是真的認為世界就是三葉草的樣子,世界的中心就在耶路撒冷。只是作為神學家的賓廷,要在他的Itinerarium Sacrae Scripturae書中傳達基督教的教義。這本書要指導教徒閱讀《聖經》,因此書中的《賓廷三葉草世界地圖》就呈現了基督教的世界觀——聖城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三葉草狀的大陸象徵了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觀念。

  很明顯,賓廷在繪製這幅世界地圖時,故意忽略世界地理的真實,為基督徒建構了「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的觀念,這是很容易為他們所接受的。耶穌是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又在此地復活,並被預言將在末日來臨時重返耶路撒冷。對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是聖城,是上帝與人相會的地方,因而也就是他們心中的世界中心。

  馬賽克版《賓廷三葉草世界地圖》

  《賓廷三葉草世界地圖》的影響很大,無論對於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它構建和展示了一種不同的世界空間及其觀念。在今天耶路撒冷的Safra廣場附近,有一幅馬賽克版的《賓廷三葉草世界地圖》,它是由著名的陶瓷藝術家Arman Darian創作的。在這樣的一個公共場合,這幅新的馬賽克版《賓廷三葉草世界地圖》既是藝術創作的產物,也是對人們的一個提醒——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

  英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帝國聯邦:1886年世界地圖上的大英帝國》

  小圖為1944年美國紐約Global Press公司出版的Atlas of Global Geography介紹大英國協的一頁,此頁的世界地圖仍將英國本土置於世界的中心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國家,開始不斷地擴張海外殖民地。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期,世界各地都有其領土,因此也被稱作「日不落帝國」。

  1886年7月24日,倫敦的插畫新聞周報Graphic在副刊上刊發了一幅地圖——《帝國聯邦:1886年世界地圖上的大英帝國》。Graphic是一份主要針對倫敦市民的報紙,旨在宣傳大英帝國的成就和偉大。

  這是一幅採用墨卡託投影的世界地圖,地圖上的中心是英國本土,並以穿過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地圖上使用紅色區塊來標示出1886年大英帝國本土及其世界範圍內的領土和殖民地,並在相關殖民地旁用統計圖表展示出殖民地的面積、人口與資源等信息。亞歐大陸上有一幅附圖,其表示的是1786年英國領土及其殖民地的範圍。主圖和附圖對比,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大英帝國的領土擴張情況。

  大英帝國是通過先進的航海技術與武力建立起海上霸權的,從而為商業擴張鋪平道路。要控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領土和殖民地,就需要有連續且安全的航海路線。海上航線對於維繫大英帝國的運作十分重要,它維持了大英帝國的統治秩序。所以這幅地圖上清楚地標出當時的主要航路與港口,可以說此圖就是一幅航海地圖,這也是這幅地圖選擇墨卡託投影的原因。

  此圖也具有很高的裝飾性和藝術性,其作者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書籍插畫家Walter Crane 地圖的圖框飾以大英帝國的子民形象和動植物,底部中央坐於地球儀上的女王代表了維多利亞女王,兩側的大英帝國子民都朝向她。圖框的裝飾呈現了大英帝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景象。

  《帝國聯邦:1886年世界地圖上的大英帝國》一圖的發表,正值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的前一年,其時是大英帝國的繁盛期。就像船艦和槍炮一樣,地圖也是帝國主義的武器。此圖向英國民眾傳遞了帝國的廣大、成就與榮耀等信息,凸顯了大英帝國在世界的地位,將英國本土置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是對英國所佔世界地位的強調和突出。

  紐約——從第九大道看世界

  1970年的畫報地圖《紐約》

  紐約市是美國最大的城市,為了與其所在的紐約州相區分,被稱為「紐約市」(以下簡稱「紐約」)。紐約是當今最主要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商業和金融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直接影響著全球的金融和政治等。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崛起,紐約在世界金融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1950年,聯合國總部設立於此,更奠定了紐約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1970年,一幅紐約的畫報地圖問世。這幅地圖名為《紐約》,其作者不詳,以鳥瞰圖的方式呈現了紐約的全貌。地圖的中心是曼哈頓,繪出了曼哈頓的各種建築,標出地名,帝國大廈高高樹立在地圖的中央。曼哈頓島的外圍標出了「新澤西」、「聖弗朗西斯科」、「德克薩斯」、「邁阿密」、「墨西哥灣」等地名。美國本土之外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別表示為蘇聯、日本、中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和愛爾蘭。

  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畫報地圖一度在美國流行,是一種重要的美國視覺藝術。這些地圖旨在表達某種主題,進行宣傳,引起讀者注意。在這幅《紐約》畫報地圖上,其所傳達的核心思想是:紐約是世界的中心,美國的其他地方,甚至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都不足為道。

  1976年3月29日的《紐約客》封面

  與《紐約》畫報地圖相似的,是1976年3月29日《紐約客》上的經典封面地圖——《從第九大道看世界》,這是羅馬尼亞裔的美國漫畫家索爾·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的成名作。整幅地圖勾勒得灑脫而粗略,觀點鮮明:從紐約曼哈頓繁華的第九大道向遠方望去,過了哈德孫河就是美國其他州,那些地方只有些石山和荒涼的平原,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是一片空白,過了太平洋是蘇聯、日本和中國,也無任何可以稱道的。《紐約客》以如此視角,呈現了和《紐約》畫報地圖相似的觀點——紐約是世界的中心,其餘無足稱道。這種對世界中心的呈現方式,雖然狹隘,但觀點鮮明。

  地圖表達的畢竟是觀點,「世界的中心」也是相對的,「世界的中心」在我們想讓它在的地方。從這個角度,很明顯,世界的中心是建構出來的。我們根據自己的需求(自我中心意識、突出某種觀點),建構了世界的中心。而通過地圖建構出來的世界中心,表達了特定的世界觀念,這種世界觀念又反過來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觀念和行為。

  ※轉載及雜誌訂閱、購買,均請聯繫後臺。文章選自《地圖》2017年第三期

相關焦點

  • 城鎮化背景下村落神聖空間政治性的建構
    在歷史的催化中,「聖」、「天」和「祖」等地方信仰符號業已成為族群根深蒂固的思維慣習(habit),深深嵌入地方政治和文化生態的建構中。在古代神權政治的影響下,以「壇」、「殿」和「宮」為重心的中國歷史古城空間布局昭顯神聖力量對空間深刻的改造。在族群尺度上,作為承載宗族記憶和舉行祖先祭祀的宗祠,是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神聖空間,對鄉村傳統生活和空間發展的組織上產生重要的影響。
  • 地圖包括俄文和英文文本以及莫斯科的建構主義建築照片
    Dezeen為五位讀者提供了贏得一份詳細描述莫斯科建構主義建築地圖的機會。恭喜獲獎者! 美國的Jeff Level,法國的Daniel Caud,丹麥的Elizabeth Donovan,英國的Helen Ellis和義大利的Marina Veneti。
  •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這些黯然的片段凝固在膠捲裡,暗示著中東地區人民的悲劇,藝術家以這樣的手法講述他人的故事,其實在視角上是存在偏差的,其他地區的人們或許只能看到畫面的直觀表現而非深層次地理解。因此,此時的參觀者不僅是接受藝術家思想的對象,也是被藝術家觀察後納入作品體系的對象。瓦爾·肖基通過創造與觀者相同的不適感,一方面說明此時此地人民真正面對的糟糕現狀,另一方面突出「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正在燃燒」這一話題性。
  • 建築場所與建構的視野
    建築中的場所、空間與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離開了建構的內涵,建築則很難成為其真正意義上的建築。建築師在未來的創作之路上以建構的視野去感知世界、思索建築的真實性,無疑會充實建築思維、把握本真的設計方向並構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環境。
  • 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
    翻譯傳播學是對翻譯學學科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的一種新嘗試,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學科研究範疇,即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各種翻譯現象進行外觀式的探察。翻譯傳播學是翻譯學學科向更為精細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的結果,對翻譯學的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提供新的研究範式。   註:本文為2011年度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教外司留[2011]1568號)階段性成果。   什麼是翻譯傳播學?國內外對這一理論的建構還處於探索階段,尚無定論。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1447年的巴爾塞卡航海圖歐洲學者對於世界體系的認識成為主導性的知識體系,取代了神學的世界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建構這一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歐洲中心論」潛移默化移植到了其中。如黑格爾認為,地中海基於世界歷史的中心,號稱光芒的「希臘」就源於此,沒有地中海,世界歷史就無從談起了。
  • 地圖的中心
    地圖不僅是科學考據與浪漫想像的載體,也是統治者、製圖者對其所要描繪空間的個性化觀察與闡釋,記錄了他們所處時代的視野與立場。桂濤  我收藏有一張牛津大學地圖,製圖者以「鷹眼」之視角俯視整個牛津校園,仿佛要給人展示「上帝眼中的牛津」。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空間在絕對概念上被看作容納各類實體的容器, 它獨立於所容納物體之外而存在。西方世界裡, 空間代表了一種絕對的位置關係, 比如康德等人將空間看作是容納一系列實體和事件的固定式框架結構, 是用於觀測世界的充填系統 (Filling system) 。地理學被看作是對這種充填系統之下各種現象組合的研究。相對概念上講, 空間被看作是各種實體和事件的位置屬性, 因此空間的概念不能獨立於其他事物而單獨存在。
  • 曾銘宗:建構臺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原標題:曾銘宗:建構臺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中新網7月20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人民幣匯率期貨上市具有兩項意義,也落實「金管會」今年將新產品開發列為施政重點。   臺灣期貨交易所20日舉行人民幣匯率期貨上市典禮,曾銘宗致詞時表示,人民幣匯率期貨的上市具有兩項意義,第一、建構臺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第二、為期交所成立17年來的首檔匯率商品。   曾銘宗說,臺灣目前人民幣商品包含存款、放款、人民幣保單等,新增人民幣匯率期貨將使臺灣的人民幣商品線更完整。
  • 地圖投影法:如何將自己挪到世界的中心
    但是實際上地圖的確是可以這麼挪的,比如說我現在請大家看一下,這張根據《麥卡託投影法》畫出來的世界標準圖,那麼這張圖是不是平常大家都看的很習慣很熟悉呢?可是你接下來再看,接下來這張圖是什麼呢?是以北極為中心畫出來的世界地圖,是不是跟平常我們熟悉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 後張國榮形象建構:賽博空間的偶像復魅
    「後榮迷」群體規模可觀,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洛楓主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03年後了解和喜歡上張國榮的人數,都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階段的粉絲規模;「後榮迷」群體主要由90後大學生組成,如今又多了不少00後。在2017年的「百度沸點人氣尖叫榜」中,張國榮以超過3600萬票位居第二。榜單上縈繞他前後的是大都是當下的流量小生與小花。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通州區區長趙磊:副中心年內發布產業空間「地圖」
    昨日,通州區區長趙磊稱,對於招商引資,城市活力是最主要的因素。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今年,一幅北京城市副中心未來產業空間地理分布的「地圖」將向社會發布。在這幅「地圖」上,企業能一目了然看到副中心的承載空間、產業規劃等信息。   昨日,在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北京市人大代表、通州區區長趙磊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副中心將圍繞四個功能,打造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 十八世紀的古老世界地圖,朝鮮人繪製的地圖中國是世界中心
    出版於1795 年,它是根據歐龍斯費恩1534 年版心形世界地圖改編而成。這幅心形地圖看起來非常神秘,非專業人士不容易看懂。3、這幅世界地圖是由紐倫堡的菲利普斯.艾克波特完成的,出版日期為1630 年,是應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1571-1630 年)的要求,為體現其基於行星觀測得出的新經度與緯度計算方法而繪製的。
  • OCAT研究中心:焦慮的空間檔案 從地洞到桃花源
    策展人針對OCAT研究中心特定的場址,在與藝術家共同交織的研究線索之中,以焦慮作為從現實通往理想之境的入口,為每件藝術作品所探討的空間概念建立特定的位置、關係與情境。在不以時間為軸線的維度裡呈現空間與身體相互建構的歷史與現實。
  • 《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近日出版
    由鷺江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已於近日上市。這是一部全新的世界電影史,一場關於光影時空的世界地圖,也是一部關於電影文化的旅行指南,包含《城市之光:世界電影地圖美洲卷》、《榮耀之影:世界電影地圖歐洲卷》、《未盡之路:世界電影地圖亞洲和大洋洲卷》等三冊。
  • 約翰內斯·布克哈特:如何建構國家?歐洲用三十年戰爭「打」出了答案
    【文/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從政治層面看,三十年戰爭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建構國家」這一概念描述了近代最大的制度化過程,人們已開始討論如何刻畫其整體特徵。只要它不是一場關於宗教而是關涉國家的戰爭,它就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但是,它還不是一場國家間的戰爭,實際上只是一場建構國家的戰爭,交戰的力量即黷武性也正是來源於此。
  • 從《山海經》到玄幻劇:基於傳統文化建構起的虛構世界-虎嗅網
    託爾金在 1950 年代出版的奇幻小說《指環王》三部曲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他將小說中致力於建構的中土世界稱為「第二世界」,即讀者身處其中會不知不覺地相信其真實性的世界。Lin Carter 在研究託爾金小說的基礎上提出「想像世界」的概念,來指稱幻想小說中的世界,並被後來的文學研究者所採用。
  • 實踐美學:建構的往昔與未來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有一個特點,就是實踐性的實驗走在前面,現在,實際上需要花一點時間,在很快的實驗探索腳步之後,進行理論上的沉澱以及思考。此外,(儘管我們的實驗走在前面), 在這個方向上其實還遠遠沒有被挖掘乾淨,建構探索的潛力仍然非常大,所以我們在這裡的探索其實都只是一個開始。
  • 李昌銀:建構中國賞石理論的意義
    下面這條魚取名為「活在雙空間裡的魚」。魚的尾巴與身體不在一個空間裡,而在另外一個平行的空間裡,這讓我們似乎看到了另外一個平行的宇宙。我們一般認為,音樂是時間藝術,雕塑與繪畫是空間藝術,然而,現代藝術實踐有打破這一傳統的衝動,將時間、空間,甚至多維世界帶入到藝術領域。這樣就突破了我們一般所熟悉的時空觀,讓藝術表現豐富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