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布克哈特:如何建構國家?歐洲用三十年戰爭「打」出了答案

2020-12-12 觀察者網

【文/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從政治層面看,三十年戰爭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建構國家」這一概念描述了近代最大的制度化過程,人們已開始討論如何刻畫其整體特徵。只要它不是一場關於宗教而是關涉國家的戰爭,它就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但是,它還不是一場國家間的戰爭,實際上只是一場建構國家的戰爭,交戰的力量即黷武性也正是來源於此。

因為那個時代仿佛國家的青春期,還沒有什麼已發育完成的國家,只有各種各樣的政治忠誠和政治構想,為了使它們愈加清晰,人們發動了戰爭。我們將額外的組織和機構化描述為國家,它毫無疑問位列近代歐洲尤其是17世紀的歷史議程中。不過,那時一切尚在進行之中。

此處第一個未解決的問題是:那時在歐洲到底有多少個國家?直至宗教改革世紀,歐洲對於建立國家的途徑並無定論,未曾規定國家大致的大小等級和數量。人們可以將17世紀初的三十年戰爭視為具有決定意義的嘗試,從而明確合適的國家規模。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建構國家的基本可能,兩者在這場「戰爭的戰爭」中彼此敵對,並鬥爭到底。

建構國家的第一種可能性是:建立一個龐大如歐洲的囊括所有人的國家。因為人們的政治理想始終是建立一個政治上大一統的國家,基於基督教、大帝國或君主政體等概念,而這些概念最初均堅持普世主義傳統。

在代代相傳的等級秩序規則中,歐洲看起來像一座金字塔。金字塔尖的位置常有爭議,但當這個位置有人佔據時,就算是兩個政權並立也會被視為無政府狀態。

哈布斯堡家族作為皇位的所有者和一半歐洲疆土的統治者,也試圖以這個位置為落腳點,建立一個歐洲國家。這是皇帝查理五世根據綱領性概念「普世君主制」(Monarchia universalis)衍生出的構想。當時,查理五世統治著一個橫跨全歐洲的、書信上的帝國(Briefimperium),財政上依仗奧格斯堡富格爾家族的貸款,因此也不願讓人觸及用於凝聚大帝國的宗教統一。

普世主義的建國綱領並不像人們有時認為的那樣失敗得迅速而徹底,而是在哈布斯堡王室的王朝普世主義的合作分工中,以不同的形式繼續下去。

宣傳性的地圖將歐洲展示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女性形象,喜歡用西班牙比作加冕的頭顱,而當時的皇都所在地波希米亞則是心臟。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中歐帝國和西屬大西洋帝國這兩條哈布斯堡王室血脈支系重新整合成統一的王室,作為親密盟友攜手參戰。這便是1617年締結的《奧尼亞特條約》的意義所在。

1600年前後的《女王歐洲地圖》

自《女王歐洲地圖》出現的16世紀起,傳達政治信息的擬人地圖頗受追捧。以眾多版本流傳於世的《女王歐洲地圖》將歐洲的形狀用女性形象展現出來。若人們將地圖向左旋轉至水平,西班牙、義大利和丹麥半島的地理輪廓則會依次出現在女王的頭部和手臂處。彼時,歐洲尚被視為沒有邊界、只有零星地區描述的前國家(vorstaatlich)整體。但是,在哈布斯堡的普世主義時代,西班牙始終是戴著王冠的頭顱,而波希米亞作為首都則是身體中心,兩者均位於最顯耀的位置。

該條約是西班牙駐維也納使者暗中商定的一份世襲協議,有利於未來的皇帝費迪南大公,並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當然,聯盟作戰的雙方之間通常會產生摩擦,這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而且不同於其他歐洲上層貴族的家族紛爭,這一聯盟維持的時間超過三十年。

我們可以從如下認知角度解釋這一情況,即只有攜手並進才能擁有普世主義的機會。在此次密切協商中,王朝普世主義反對所有處於哈布斯堡國家聯合體的邊緣、威脅著要脫離的邦國。難怪人們經常說西班牙「高高在上」(Superioridad),說皇帝是絕對君主,並尤為強調哈布斯堡王朝的「普世君主制」(這在當時已受到熱議)。事實上,這次戰爭是維護普世主義理想的又一次嘗試,即在歐洲頂端建立王朝,由哈布斯堡家族領導。

相關焦點

  • 《戰爭的戰爭》:一部對今天面臨的種種衝突有著重要意義的警世書
    這場戰爭,重新建構了歐洲的戰後格局,且將主權國家等國際法概念應用於近代國際關係並影響至今。 同時,這場戰爭導致的暴力、饑荒和瘟疫織成一張網,令所有人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成為整個歐洲乃至歐洲文明的威脅。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什麼說本來可以避免?
    三十年戰爭是近代歐洲史上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帶來的災難在德意志人的集體意識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近日出版的《戰爭的戰爭(1618—1648)》中,作者聚焦於戰爭期間一次次的和平嘗試,剖析了為什麼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本可以避免。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譯者:馬繹,校譯:孟鍾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譯者:馬繹,校譯:孟鍾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在引言中,本書講述了在巨大的時空跨度和近一半德意志人口損失的情況下
  • 從吉爾吉斯到泰國,聊聊國家建構
    可以說,這些鬧到憲政危機的地方,都是國家建構尚未完成的地方,什麼叫國家建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國家從意識形態到組織結構方面都比較穩固,沒有合法性危機。意識形態上需要名副其實,組織架構上也能配合意識形態。 穩固的國家有不少,能當發達國家的,基本都是國家建構方面穩固的,所以大家有問題也在框架內鬧。
  • 三十年戰爭四百周年︱三十年戰爭的起因、擴大和結束
    描繪「擲出窗外事件」的木刻版畫這一事件引發了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幾乎將其他所有歐洲國家都卷了進來,它們不是直接參戰,就是間接地向參戰方提供支持。最後,許多參加三十年戰爭的士兵也投身了英國內戰,包括王軍騎兵統帥魯伯特親王,他的父親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是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後的主角之一。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歐洲形勢本次講座將簡要回顧戰爭的重要性、起因、它為何持續這麼長的時間以及它最終如何在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畫上句號的。
  • 一旦戰爭爆發,哪些國家會拼命幫助中國專家給出答案
    一旦戰爭爆發,哪些國家會拼命幫助中國?專家給出答案雖然世界整體處於和平穩定的狀態,但是世界上部分國家依然處於戰亂中,比如說,中東地區。可以說,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隨著世界局勢的不斷演變,世界大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愈發微妙,美俄中等國家近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摩擦,令世界局勢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 如果發生戰爭,14億國人每人捐100元能打幾天?答案意料之外
    這種交流特性往往會在集體間利益分配出現分歧的時候出現,每當出現這種現象,雙方集體之間便會發生武力衝突,也就是戰爭。從微觀層面上,戰爭會讓無數人失去家園,並且戰爭雙方會為了勝利不斷投入更多的兵力,這會讓無數的人失去生命,那些家人死去的人又會憎恨對方。因此每一次戰爭之後,都會留下幾代人的仇恨。
  • 中國抗戰和蘇芬戰爭對比,為何中國打不出芬蘭的水平?
    文/寂寞的紅酒蘇芬戰爭和抗日戰爭是二戰時期兩場著名的戰爭,一場是弱小的芬蘭對抗歐洲第一工業強國蘇聯,一場是貧弱的中國對抗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和中國相比,芬蘭比中國弱得多,彈丸之地的芬蘭不管是人口還是土地都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而且芬蘭的對手蘇聯比日本還要強大。
  • 自由歐洲與保守歐洲:美國精神內戰的代理人戰爭?
    最接近保守派想像的民族國家歐洲,無非是一戰過後在威爾遜主義下重新劃分、切割帝國,「釋放」民族國家而得到的那個歐洲。諷刺的是,這個美國介入打造的新歐洲,很快就在1940年代陷入了幾乎自我毀滅的血海之中。歐盟成立也是多少因為兩場世界大戰,讓歐洲人不再相信歐洲的民族國家之間可以彼此獨立,又相安無事而不爆發戰爭與衝突了。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歐洲列強為獲得地緣政治的優勢,特別是俄羅斯在亞洲腹地的巨大利益,通過科學考察,描繪出精確的地表、地貌等地理要素,將原來歐洲認為的「韃靼利亞」構建為「亞洲俄羅斯」,又從中建構出「中亞」,切斷了與中國的共時性聯繫。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需要重新反思「中亞」地理觀念背後的東方主義和文化建構,中國亟待建立超越東方主義的世界史。
  • 俄羅斯有能力同時打贏敘利亞戰爭和烏克蘭戰爭嗎?
    俄羅斯沒有能力同時面對敘利亞戰爭和烏克蘭戰爭,俄羅斯更不可能同時打贏敘利亞戰爭和烏克蘭戰爭,俄美的敘利亞戰爭只是一場局部,可以管控的戰爭,是不會撼動俄美根本利益的戰爭,俄美的敘利亞戰爭可以打,也可以隨時收場。
  • 若是美國對俄羅斯開戰,中國會如何做?日本專家給出答案6字答案
    ,對於美國來說,自己現在已經是世界上發展的最好的一個國家。就是因為這樣,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自己當成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老媽子」,哪個國家出事了都要管管,還會插手進行幹涉。但是很多國家都不承認美國這個老大。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也很強大,但是在做事的風格上比起來,就比美國要低調得很多。也不會去制裁別的國家,管別的國家的事情。
  • 在歐洲國家眼中,中國科技水平如何?英國教授的答案扎心卻真實
    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科技實力,只有科技實力強大了,才能夠真正引領世界的發展,只有掌握了核心的最強大的科技,才擁有了話語權。我們國家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我們國家在科技領域研發的投入也是不斷加大。
  • 接收難民的國家如今咋樣了?瑞典給出答案:「童話」正在逐漸破滅
    在中東一些國家發生的戰爭並不僅僅只是中東地區自己的事情,其更是影響到了歐洲多國,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難民問題,不管是敘利亞還是利比亞,許多難民都選擇逃離飽受戰爭洗禮的家鄉,在他們看來,歐洲的高福利社會才是他們所理想當中的住所。
  • 越南戰爭,打窮了三個國家,但是也打富了三個國家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無論什麼事都是福禍相依的,即使是戰爭也是如此。雖然戰爭對於當事國來說,意味著毀滅,禍患,會使得國家支離破碎,打得窮困潦倒。 但是對於某些國家來說,卻同時也是福,也是機遇,會帶來國家的發展,甚至發達。
  • 當年沙俄要是打贏克裡米亞戰爭結局會如何?會遷都君士坦丁堡嗎?
    1853年的克裡米亞戰爭究竟是緣何而起?為什麼英法會扯入其中並幫助奧斯曼土耳其打沙俄呢?其實,說到底就是歐洲列強為爭奪奄奄一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塊肥肉而引起的利益糾紛。在資產階級革命首先在英國興起之後,資本主義制度逐步在歐洲主要國家得以確立,而這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還在原地踏步,仍沉浸在其封建統治之中。這個曾經雄霸歐洲的帝國,一下子比成功實現工業革命的歐洲列強落後了,往日的雄姿不在,而屢屢戰敗、國土淪喪、任人宰割成為了常態,自然也就成為列強利益爭奪的焦點。
  • 一打五:以色列是如何贏得第一次中東戰爭的
    【話說軍世】中東地區歷來不算太平,比較遠的十字軍以及比較近的伊拉克、敘利亞等始終面臨戰火,而以色列在中東地區處於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之中,國土縱深比較狹小,尤其是建國之初的第一次中東戰爭,更是「一打五」還打贏了,那麼它是如何打贏這場戰爭的呢?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本文有關公民觀念的研究將主要集中在理性、自由、謙遜、平等、參與、認同、權利、公益精神等要素上,探討西方近代思想家是如何通過「東—西」比較來建構這些觀念要素的。  在西方,公民實踐儘管已超過兩千年,但公民觀念的普遍發展和公民身份的普遍建立卻是在進入民族國家時代之後,而完備現代公民理論體系的建立則更加晚近。